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70007)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玉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试论晚清政府的“失信”:从上海股市到“保路运动”被引量:6
- 2011年
- 1880年代上海股票风潮导致晚清股市失信,而1898年开始发行的"昭信股票"则又标志着清政府国内公债政策失信。1904年颁行的《公司律》虽然有助于推进资本动员,但却遭到官权不当干涉,从而使法制信用大失。社会对于政府"违法"、"失信"的抨击从《公司律》推行之后就持续不断,时有爆发,并在"保路运动"中达到高潮。晚清政府终因"牺牲信用",从而在革命浪潮中倒台。
- 李玉
- 关键词:公债《公司律》保路运动
- 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以张謇创业为中心的考察s被引量:4
- 2009年
- 建设公司制度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国人创建公司企业的热情,张謇在张之洞的鼓励下,投身实业,践行公司之制。包括大生系统在内的晚清公司企业受惠于政府以政策和法规等营建的有利环境,但传统习惯导致的"官利"之制,则给张謇等企业家带来较多困扰,表现了制度建设方面典型的"路径依赖"。
- 李玉
- 关键词:张之洞
- 晚清改革失败的官风因素:侧重于经济建设层面的考察
- 2011年
- 晚清经济建设历程表明,清政府未能带领中国实行有效的改革,官风不正是其重要原因。基层官员藉改革谋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腐败破坏了改革措施的社会信用,而官场中的利益共同体则使腐败向纵深蔓延,令民众丧失对清政府最后的同情,其合法性也随之终结。
- 李玉
- 关键词:晚清腐败经济建设
- 从被动到“被动中的主动”:晚清开埠制度的变迁被引量:1
- 2011年
- 晚清开埠推动力量最初来自于外国,外力是促动中国城市因开埠而开放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方面不情愿,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示范与扩散效应逐步得到体现,反过来又推进着制度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埠制度出现了以"自开"和"约开中的自开"为标志的关键性转变,但中国自开口岸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被迫自开"。晚清开埠制度的变迁过程,折射了国人发展观的演进。在"约开"商埠,因被迫开放而被动发展,在"自开"商埠,则体现了相当的自主发展意愿。通过对晚清开埠制度的总体考察,不难说明,止损和防御的动机与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制度变迁。
- 李玉
- 关键词:晚清开埠
- 从“深闭固拒”到“依法力争”——晚清山东矿权交涉的两个片段被引量:1
- 2008年
- 同治年间洋商在山东进行了猖獗的私采盗挖矿产活动,地方官员不得不藉"深闭固拒"以应对。《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之后,为了帮助德商山东矿务制造公司圈占山东大片矿产,德国驻华外交机构不惜死缠硬磨,步步紧逼。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官员则尽可能地进行了抗拒,其策略也从"深闭固拒"上升到"依法力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清政府官员在国际化趋势下涉外办法与理念的演进。
- 李玉
- 关键词:晚清外交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