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NSFC-广东联合基金(U0933006)

作品数:8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徐辉龙丘学林夏少红孙金龙叶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NSFC-广东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地壳
  • 3篇地震
  • 2篇地壳结构
  • 2篇断裂带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海陆联测
  • 2篇滨海断裂带
  • 1篇地壳稳定性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探测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深地震
  • 1篇深地震探测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天然地震
  • 1篇盆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6篇徐辉龙
  • 5篇丘学林
  • 4篇夏少红
  • 4篇孙金龙
  • 2篇赵明辉
  • 2篇叶春明
  • 1篇詹美珍
  • 1篇曹敬贺
  • 1篇朱俊江
  • 1篇熊厚
  • 1篇卫小冬
  • 1篇张云帆
  • 1篇李亚敏
  • 1篇姚衍桃
  • 1篇吴振利
  • 1篇黄文辉
  • 1篇施小斌
  • 1篇李家彪
  • 1篇詹文欢

传媒

  • 4篇华南地震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4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研究
2010年
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的评价模型。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的地震活动、断层发育程度、地壳垂直形变、第四系厚度及地热分布等特征,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建立这些影响因子与地壳稳定性之间相关性的转化原则,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建立并训练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模型的实际输出插值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的等值线图。与前人对该区地壳稳定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对比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基于神经网络的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是比较可靠的。
詹美珍詹文欢姚衍桃
关键词:地震活动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BP人工神经网络
粤西沿海震动图的生成和研究
2011年
震动图是描绘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和可能破坏情况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峰值地面速度(PGV)等值线图、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等值线图和仪器烈度分布图等。基于华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7月9日MS3.7级阳江地震的数据资料,利用SAC和GMT软件从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提取地面运动参数,生成了PGV和PGA等值线图,并用经验分级关系得到了仪器烈度分布图。结果显示,阳东地震台站(YGD)具有最大的PGV和PGA值,仪器烈度达到4度,等烈度区在陆区呈近南北向的半椭圆形分布。计算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在粤西沿海地区快速生成震动图和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为该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危险性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熊厚叶春明黄文辉丘学林卫小冬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研究在成因、分类方面一直存有许多争议,并导致了对古海平面、构造升降、古气候等研究意义的诸多争议。本文通过成岩特征研究,将华南沿海的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分为四类: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并对深圳西冲海滩岩、汕头广澳砂丘岩、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岩和海山岛硬壳灰岩等4个典型露头进行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四类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海滩岩在古海平面、海岸带演化和古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贝壳堤岩也具有古海平面(在某些条件下)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意义,而砂丘岩和硬壳灰岩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意义较弱。
徐辉龙孙金龙李亚敏
关键词:海滩岩古气候全新世
南沙西南海域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4
2011年
南沙海域处于已俯冲消亡的古南海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南海洋盆之间,其研究对于了解中生代末期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新南海海底扩张和古南海向南俯冲消亡等构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对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显著的分区性特征,表现为以区内深大断裂为界,所分隔的3个块体其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和活动阶段性存在差异.南沙块体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为NW向应力,构造活动以中-晚中新世为界前张后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万安盆地构造活动受万安断裂控制,构造活动阶段性不明显;曾母块体构造活动特征与南沙块体类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具体表现不同.在此基础上,将该区主要盆地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裂陷阶段、同沉积阶段、挤压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其表现又因盆地成因类型而有所不同:北康盆地裂陷和挤压阶段突出,沉降阶段缺失;南薇西盆地裂陷阶段南弱北强;万安盆地缺少挤压阶段;曾母盆地则4个阶段均非常明显.
孙金龙张云帆徐辉龙曹敬贺
关键词:盆地演化平衡剖面海洋地质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徐辉龙叶春明丘学林孙金龙夏少红
关键词:滨海断裂带海陆联测发震构造
2010年南海北部海陆联测项目简介及初步成果被引量:10
2010年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口和阳江区域,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反演和滨海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金龙夏少红徐辉龙丘学林朱俊江
关键词:海陆联测南海北部陆缘滨海断裂带深部地壳结构
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及南北共轭陆缘对比被引量:14
2011年
南海南部最新深地震探测对于南海南北共轭陆缘的对比研究及南海形成演化理论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南海深地震探测发展历程和南海南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为基础,借鉴世界上典型共轭陆缘对比研究的方法,结合2009年新获得的两条海底地震仪测线,指出了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深部结构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提出西南次海盆的深部结构、洋盆中海山的速度结构与属性及南北共轭陆缘张裂体系,是今后南海形成演化理论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赵明辉丘学林徐辉龙夏少红吴振利李家彪
关键词: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海洋地球物理
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走时特征及在地壳结构成像中的作用--以日本东北活火山地区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的射线路径两次穿越地壳内部,能够极大地提高射线的交叉和覆盖程度,对改善地壳内部结构的成像精度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不同震源深度的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走时特征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随着偏移距的增加,不同震源深度的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的理论走时差逐渐地变小;并且将PmP震相与初至P波震相的到时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显示当偏移距小于约120km时初至震相为来自地壳内部的折射震相(Pg震相),震源深度越浅,两震相的走时差越大;而当偏移距大于约150km时初至震相为来自上地幔的折射震相(Pn震相),震源深度越浅,两震相的走时差却越小.然后根据不同震源深度的PmP震相走时特征、波形振幅特征和粒子运动轨迹特征,以日本东北活火山地区为例,从地震波形中拾取到了394个PmP震相数据和3356个初至P波数据.使用这些走时数据,分析了PmP数据对日本东北活火山地区地壳结构成像精度的改善程度,发现加入PmP震相后,地壳内部的射线交叉程度得到很大的改善,地壳尤其是下地壳结构成像的精度得到了有效提高,获得了清晰的火山岩浆上升通道,且岩浆上升过程中产生的低频微震均分布在该低速通道的周边,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这说明了天然地震后续PmP震相在地壳精细结构成像中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夏少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施小斌
关键词:地壳结构层析成像天然地震活火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