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ZWD019)
-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施仲贞张琰更多>>
- 相关机构:南通大学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屈复《楚辞新注》中的“遗民情结”被引量:4
- 2016年
- 从历史角度来看,屈复并没有经历明清易代的过程,彻彻底底是一个"清朝人"。然而,在屈复的著作中,却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明朝"遗臣行人"的感伤情志和心理特征,即"遗民情结"。屈复在其晚年所作《楚辞新注》中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情结"。他自发把注疏《楚辞》,作为一种纾解自我"遗民情结"的途径与方式,并当作寄托个人"遗民情志"的特殊载具。文中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一种与屈原异代同心、感同身受的"黍离之悲",这是屈复"遗民心境"的写照与感触;而屈复所高度肯定、钦慕推崇的忠君忧国的"屈原之志",更是"精神遗民"屈复自我激励、砥砺志节的信念和精神支柱。《楚辞新注》中强烈浓厚的"遗民情结",使它染有屈复独立特行的个人色彩,在清代众多楚辞注疏中显得含蓄深沉、情志高远、极富个性。
- 施仲贞
- 关键词:清代遗民情结
- 周建忠与楚辞本体研究
- 周建忠在楚辞本体研究方面,知难而进,重拳出击,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合运用双向互证、多重比较、追源溯流、以意逆志、宏微并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容自若地由一个论题转入另一个论题,破旧立新,辨异析同,洞幽察微,解...
- 施仲贞
- 关键词:楚辞本体
- 徐昂《楚辞音》中的注音资料
- 徐昂是民国时期南通的音韵学家,其代表作《楚辞音》蕴含了徐氏的古音理论,其中的注音材料,共147条,包括反切、直音等形式,我们从注音角度、注音形式以及声、韵、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 费鸿虹周远富
- 徐昂《楚辞音》中的注音资料
- 徐昂是民国时期南通的音韵学家,其代表作《楚辞音》蕴含了徐氏的古音理论,其中的注音材料,共147条,包括反切、直音等形式,我们从注音角度、注音形式以及声、韵、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 费鸿虹周远富
- 论《离骚》名物的表现特点被引量:1
- 2013年
- 《离骚》的名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名物和人工名物。屈原在结撰这些名物时,并不是呆板的、随意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灵活的、精心的选择和编排,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意、寄托情思,从而使这些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
- 施仲贞
- 关键词:离骚名物
- 以己注骚,以骚注己——论谢济世《离骚解》的“感遇情结”被引量:2
- 2016年
- 谢济世的《离骚解》在清代纷繁的楚辞注疏中不同于其他众多注本,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个性色彩,始终萦绕着浓郁而独特的"感遇情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谢济世"以己注骚",用自己的忠贞之心为独特的注疏视角,所见所得颇具独特创见,既由己推人,断定且坚信凭屈原忠义大节,定不能背君而"去国",并以此作为解读《离骚》的推理前提和论证依据;又"落实"文本注疏,以"现实化"的内容和形式,解读《离骚》"超现实"的想象。另一方面,谢济世"以骚注己",这种解读方式有着特定而深厚的形成机制;"以骚注己"具体表现在谢济世通过注解《离骚》,感怀自身坎坷"身世",表达爱国怀忠情志,并隐喻自身对于现实政治和出路的思索与探求。
- 施仲贞张琰
- 关键词:楚辞《离骚》
- 《离骚》与《史记》的自夸倾向
- 2015年
- 文章从屈原和司马迁相似的人生境遇和契合的精神内核两个方面入手,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两部作品中所共有的自夸倾向及其深层文化机制。
- 张琰
- 关键词:离骚史记司马迁
- 周建忠与楚辞本体研究
- 周建忠在楚辞本体研究方面,知难而进,重拳出击,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合运用双向互证、多重比较、追源溯流、以意逆志、宏微并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容自若地由一个论题转入另一个论题,破旧立新,辨异析同,洞幽察微,解...
- 施仲贞
- 关键词:楚辞本体
- 清初遗民的楚辞评论研究
- 明末清初离乱时代的遗民身负亡国之痛,对屈子的忠心爱国精神产生了共鸣,在楚辞中寻求精神慰藉,用他们特有的经历来感知、领悟屈子,解读楚辞,其研究的形式包括注疏专著、隐喻含蓄的评论,成为清代楚辞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本文以清初...
- 徐璐
- 关键词:清初遗民
- 文献传递
- 《离骚》与《史记》的批判精神之比较
- 2013年
- 文章通过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从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类型的选材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共同的批判精神,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 张琰
- 关键词:司马迁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