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科技攻关计划(2004)

作品数:25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作者:文春根胡宝庆谢彦海陶志英吴丹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褶纹冠蚌
  • 5篇基因
  • 4篇单胞菌
  • 4篇嗜水气单胞菌
  • 4篇气单胞菌
  • 4篇克隆
  • 3篇原核表达
  • 3篇翘嘴鳜
  • 3篇柱状黄杆菌
  • 3篇黄杆菌
  • 3篇基因克隆
  • 3篇过氧化
  • 3篇蚌螨
  • 3篇背角无齿蚌
  • 2篇蛋白
  • 2篇血细胞
  • 2篇亚基
  • 2篇酸酶
  • 2篇同工酶
  • 2篇同工酶分析

机构

  • 25篇南昌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江西省水产科...
  • 1篇南昌益生生物...

作者

  • 24篇文春根
  • 22篇胡宝庆
  • 8篇谢彦海
  • 4篇陶志英
  • 3篇刘毅
  • 3篇李琰
  • 3篇吴丹
  • 2篇饶玉才
  • 2篇刘大伟
  • 2篇吴浩彬
  • 2篇代功园
  • 2篇陈绍萍
  • 1篇朱志民
  • 1篇王新生
  • 1篇万茵
  • 1篇万会平
  • 1篇董欢欢
  • 1篇焦玉坛
  • 1篇张丽红
  • 1篇裴鹏祖

传媒

  • 12篇南昌大学学报...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江西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Zoolog...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强与光色对3种寄生蚌螨趋光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3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Unionicola 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和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在1 300,1 000,400和100 Lux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著(P<0.01);在700 Lux光强下差异显著(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 000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 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3种颜色的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对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并且在红光条件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著;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
文春根焦玉坛胡宝庆
关键词:趋光性光强光色
超临界CO_2流体提取车前子总黄酮的工艺优化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对超临界CO2流体提取车前子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提取温度、夹带剂用量、提取压力、提取次数。在提取时间为0.5 h的条件下,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5℃、压力300 Bar、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2.5 mL/g原料、提取2次。
万茵谢明勇董欢欢周超
关键词:总黄酮
褶纹冠蚌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运用兼并引物结合RT-PCR方法从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血细胞中克隆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cDNA序列。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HSP70mRNA在褶纹冠蚌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70cDNA全长为2 664bp,5’非编码区364个核苷酸,3’非编码区383个核苷酸,开放阅读框为1 917bp,编码6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61,分子量为70.3kD。HSP70基因不含内含子。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HSP70家族的3个标签序列(I10DLGTTYS17,V198FDLGGGTFDVSIL211和V336VLVGGSTRIPKV QK35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HSP70与紫贻贝(Mytihcs galloprovincialis)和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47%和77%。半定量PCR分析显示在正常褶纹冠蚌血液、外套膜、鳃、闭壳肌和肝胰腺5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SP70的基因表达。经过热休克或病原菌刺激后,蚌各组织中HSP70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其中热休克处理后,蚌的鳃和血液中HSP70mRNA表达量增加最为显著;而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蚌的肌肉和鳃组织中HSP70mRNA表达量增加最明显。
谢彦海胡宝庆文春根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
褶纹冠蚌防御素基因特征与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样本壳长(9.50±1.05)cm、壳高(6.45±0.81)cm,暂养1周。40只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用Trizol法提取经诱导刺激后0、6、12、24、36、48 h的血液、外套膜、鳃、肝胰腺组织RNA,构建褶纹冠蚌cDNA文库并从中获得防御素基因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褶纹冠蚌防御素序列全长为514 bp,其中5’UTR有57 bp;3’UTR有242 bp,含有一个poly(A)尾;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92 bp,编码6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N端为1个由23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成熟肽由40个氨基酸组成,理论等电点为8.72,分子量为7.13 kD。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其由一个α螺旋和两个β折叠片组成,形成典型的CSαβ结构。通过注射109cell/mL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刺激褶纹冠蚌,半定量分析PCR对褶纹冠蚌血液、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组织的防御素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诱导前防御素基因在外套膜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约为血液和鳃的1.25倍,肝胰腺次之。在诱导0、6、12、24、36、48 h后,对照组的防御素基因表达量在血液和鳃中无明显变化,而在外套膜和肝胰腺中则呈现先略有下降而后上升;试验组防御素基因在血液中12 h时表达量最高,随后略有下降,而在外套膜、鳃和肝胰腺组织中表达量均在0 h时出现峰值,而后呈现下降趋势;外套膜和鳃的表达量分别在24 h和36 h略有上升。本研究通过分析褶纹冠蚌防御素基因全序列,并利用嗜水气单胞菌对褶纹冠蚌进行注射感染,探讨防御素基因的表达规律,以期为防御素对贝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提供基础依据。
王鹤胡宝庆文春根胡向萍程周玉宁瑞红
关键词:褶纹冠蚌防御素基因表达抗菌肽嗜水气单胞菌
pH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5种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9
2009年
在pH值为6.0、6.5、6.8、7.5、8.0、8.5条件下,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过氧化氢酶(CAT),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肝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蚌体内SOD、CAT、ACP和AKP活性在pH8.5时均低于对照组;而当pH高于对照组(pH6.8)时,MDA含量随pH升高而逐渐上升。当pH低于对照组时,MDA含量随着pH降低也逐渐上升;除ACP活性在pH6.5时略有上升外;SOD、CAT、ACP和AKP活性在pH6.0时均低于对照。SOD活性仅在pH7.5时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CAT活性仅在pH8.5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ACP活性在pH8.0和8.5时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AKP活性在pH6.0时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pH8.5和pH7.5与对照组之间均为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在pH6.0和pH8.5时与对照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文春根张丽红胡宝庆饶玉才陈绍萍王芳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PH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
翘嘴鳜NADPH氧化酶三个调节亚基cDNA的克隆及表达特征被引量:1
2010年
吞噬细胞NADPH氧化酶能生成用于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机体的防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利用RT-PCR结合RACE-PCR的方法,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NADPH氧化酶的3个调节亚基p40phox、p47phox和p67phox的cDNA进行了克隆。结果显示p40phox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406nt,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050nt,翻译成349个氨基酸;p47phox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686nt,开放阅读框为1209nt,翻译成402个氨基酸;p67phox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185nt,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488nt,翻译成495个氨基酸。半定量PCR分析显示在翘嘴鳜血液、脑、鳃、性腺、心脏、头肾、肠、肾、肝、脾、胸腺组织中都能检测到这3个亚基的mRNA表达,然而,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具有差异。经柱状黄杆菌灭活苗FKG4免疫后,p40phox亚基mRNA在翘嘴鳜血液和头肾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47phox在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p67phox在血液、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由此推断NADPH氧化酶参与了翘嘴鳜机体的抗菌免疫应答。
胡宝庆刘毅文春根
关键词:翘嘴鳜NADPH氧化酶分子克隆柱状黄杆菌
褶纹冠蚌硫氧还蛋白基因克隆及空间结构分析
2013年
运用RACE-PCR方法从褶纹冠蚌血细胞中克隆出硫氧还蛋白(Trx)的cDNA。结果表明褶纹冠蚌TrxcDNA序列全长为1 169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11bp,3′非编码区长840bp,含有PolyA尾和典型的腺苷酸信号序列AATAAA,开放阅读框长度为318bp,编码1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11.6kDa,等电点为5.38,未发现有信号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1个Thioredoxin结构域(T3-K104),区域内包含一个保守的CGPC活化位点。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褶纹冠蚌Trx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56%、52%。预测的Trx空间结构由5个β折叠和4个α-螺旋组成,α-螺旋包围β折叠形成紧密的球形,这一结构与人的Trx空间结构相似。
刘晓妮胡宝庆文春根陶志英刘大伟
关键词:褶纹冠蚌硫氧还蛋白基因克隆空间结构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背角无齿蚌5种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本研究以背角无齿蚌为材料,利用嗜水气单胞菌为诱导刺激物,对背角无齿蚌进行注射感染,在注射后3、6、12、24、48h分别取血淋巴、肝胰腺,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并研究各项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3h外,实验组肝胰腺的SOD活力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血清实验组的PO活力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然后降低,而肝胰腺实验组的PO活力持续高于对照组;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血淋巴与肝胰腺的ACP、AKP和CAT活力在不同的时间段虽然有所增强,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SOD、PO活性可以作为背角无齿蚌免疫抗病功能指标参数,而ACP、AKP及CAT活性能否作为该参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饶玉才胡宝庆文春根
关键词:背角无齿蚌嗜水气单胞菌磷酸酶酚氧化酶
新棘衣棘头虫及黄鳝组织酯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分析新棘衣棘头虫和黄鳝的肌肉、肝胰脏、肠道、脾脏、性腺、肾脏及心脏7种组织。电泳结果表明酯酶在黄鳝各组织及新棘衣棘头虫中均有表达,并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肌肉组织仅3条酶带,比其它组织的特异性较明显;肝胰脏组织酯酶活性最强,有12条酶带;脾脏与肾脏组织相似性最高;除肠组织外,其它6个组织均有g酶带,且活性一样强,推测g酶带为黄鳝组织EST酶谱的基础带。肠组织只有2条弱酶带,可能是由于黄鳝的肠组织受到损伤引起。新棘衣棘头虫的两条酶带a和i,这两条酶带在黄鳝的其它组织中也出现,由联合系数和聚类分析发现肠道和棘头虫的酯酶特异性最小,推测黄鳝和新棘衣棘头虫之间可能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
邓利荣胡宝庆谢彦海文春根龚贵如
关键词:黄鳝酯酶同工酶协同进化
感染蚌螨卵对褶纹冠蚌体内不同组织的病理学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别制作未感染蚌螨卵或已感染蚌螨卵褶纹冠蚌的外套膜、鳃、斧足、唇瓣、水管5种组织的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与比较。结果显示,未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结缔细胞分布均匀;而在受感染的蚌体内,各组织的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在蚌螨卵的寄生部位周围形成一个致密的包囊,从而使其周边的组织受到压迫,上皮与结缔细胞变形。表明蚌螨卵的感染对褶纹冠蚌的多种组织造成了病理损伤,从而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吴浩彬谢彦海文春根丰涛
关键词:褶纹冠蚌组织病理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