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31B06)
- 作品数:19 被引量:105H指数:7
- 相关作者:黄显会曾振灵魏海涛赵永达方秋华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动物性食品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2010年
- 对目前动物性食品中大环内酯抗生素的残留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动物性食品中大环内酯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
- 田兴国曾东平曾振灵
-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
- 氟苯尼考注射液对猪的安全性研究
- 2011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20%)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选取24头健康猪,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给药组,给药组颈部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分别为每公斤体重100、60和20 mg,且在第1天和第3天连续给药2次。比较给药前后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并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表现。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猪临床表现正常,只有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猪在给药第3天或第4天出现了腹泻现象,但随后亦慢慢恢复正常;各给药组给药后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氟苯尼考注射液(20%)通过肌注给药对猪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郭桂芳粱先明杨大伟宋敏倪恒佳魏海涛曾振灵徐士新黄显会
- 关键词:氟苯尼考安全性
- 泰拉霉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研究并比较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拉霉素注射液和瑞可新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30头健康猪,随机分为3组,进行单次给药剂量(2.5mg·kg-1)静注、肌注泰拉霉素注射液和肌注瑞可新注射液,前腔静脉采血,HPLC-ESI-MS/MS法检测猪血浆中泰拉霉素的浓度,罗红霉素做内标。采用药动学软件WinnonlinTM的非房室模型分析方法,计算出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猪静注给药的药时数据符合非房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后,血浆清除率为158.3mL·kg-1·h-1,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14.9L·kg-1,消除半衰期为65.8h。肌注泰拉霉素注射液(河南惠中)和肌注瑞可新注射液(美国辉瑞)后,吸收迅速,注射给药后15min,血药浓度达峰值,Cmax分别为839.22ng·mL-1、746.31ng·mL-1。血浆中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70.3h和65.1h;采用统计分析软件Excel 2003和SPSS 16.0分析各项药动学参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者药动学特征相似。与瑞可新注射液(美国辉瑞)相比,国产的泰拉霉素注射液,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7%,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2%,说明肌注给药吸收较完全,消除缓慢,生物利用度高。【结论】泰拉霉素肌注后在猪体内具有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达峰迅速,消除较慢,与肌注瑞可新注射液(辉瑞)药动学特征相似。
- 赵永达刘帅帅焦晓军倪姮佳于慧敏贺湘仁王斯帆曾振灵黄显会
-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
- 兽用可注射缓释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综述了兽用可注射缓释制剂的产生与发展、剂型特点及工艺设计等概况,并阐述了可注射缓释制剂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情况,分析了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 伍冶金中辉赵宝凯高山松廖峰
- 关键词:兽药缓释制剂可注射
- 伊维菌素药动学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0年
- 综述了伊维菌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以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以期为伊维菌素的临床用药和新兽药开发提供依据。
- 魏海涛倪姮佳方秋华卢成就曾振灵黄显会
- 关键词:伊维菌素药动学
- 兽用可注射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 综述了兽药可注射型缓释制剂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处方及工艺概况,并阐述了缓释制剂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情况,分析了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伍冶金中辉廖峰
- 关键词:兽用缓释制剂可注射
- 文献传递
- 两种头孢噻呋注射液在猪体内的比较药动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研究了两种头孢噻呋注射液给猪肌注后的比较药物动力学特征。选用12头健康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头,分别肌注上海公谊兽药厂生产的长效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和美国辉瑞生产的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速解灵注射液),每头5 mg/kg。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血浆中头孢噻呋的的药物浓度,用Winnonlin 5.2药动学分析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药时数据,模型200处理肌注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健康猪肌注两种注射液后,参数MRT、Cmax、tmax统计差异极显著(P<0.01),长效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单剂量肌注给药较速解灵注射液吸收慢,达峰时间显著延迟,达峰浓度显著降低,平均驻留时间显著延长;参数AUC、Kel、t1/2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效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41%,与速解灵注射液的生物利用度相当。本研究可为头孢噻呋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陈启友廖雪玲赵永达杨刚方秋华章敏黄显会
- 关键词:药动学
- 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家猫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研究贝那普利及其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家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为国产盐酸贝那普利片在猫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选用6只健康家猫,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实验设计,猫单剂量(5mg·只-1)静脉注射盐酸贝那普利注射液或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LC-MS/MS法检测猫血浆中贝那普利和贝那普利拉的质量浓度,采用WinNonlin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贝那普利原型在猫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1)单剂量静注贝那普利后,贝那普利原型的消除半衰期(t1/2)为(1.91±0.3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 177.19±227.28)h·ng·mL-1,表观分布容积(Vd)为(3.32±0.74)L·kg-1,体清除率(CLB)为(2.38±0.92)L·(h·kg)-1,平均驻留时间(MRT)为(1.91±0.37)h;(2)单剂量口服贝那普利后,贝那普利原型的t1/2为(1.92±0.31)h,AUC0-∞为(624.36±93.15)h·ng·mL-1,达峰时间(Tmax)为(0.54±0.10)h,峰浓度(Cmax)为(565.32±148.33)ng·mL-1,平均吸收时间(MAT)为(0.90±0.64)h,MRT为(2.43±0.54)h,生物利用度(F)为(57.38±18.83)%。代谢物贝那普利拉在猫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1)单剂量静注贝那普利后,代谢物贝那普利拉的t1/2为(2.89±0.66)h,AUC0-∞为(1 595.37±540.37)h·ng·mL-1,Tmax为(0.46±0.10)h,Cmax为(687.11±68.74)ng·mL-1,MRT为(4.17±0.61)h;(2)单剂量口服贝那普利后,代谢物贝那普利拉的t1/2为(2.63±0.19)h,AUC0-∞为(594.61±90.75)h·ng·mL-1,Tmax为(1.17±0.41)h,Cmax为(124.86±25.67)ng·mL-1,MRT为(4.99±0.40)h。盐酸贝那普利片口服给药后在猫体内具有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达峰迅速,中等生物利用度的特点。临床推荐给药方案为5mg·(只·d)-1。
- 郑经成周连根瞿颖仇珍珍曹长福赵慧敏曾振灵
- 关键词:贝那普利贝那普利拉生物利用度家猫
- 五种金霉素预混剂的体外溶出度及其在猪体内的释药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为考察五种金霉素预混剂的体外溶出度及在健康猪体内的释药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种金霉素预混剂的体外溶出度;选用体重约16kg的大×长二元健康断奶仔猪48头,随机分成6组,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给药(500mg/kg),进行其在健康猪体内的释药特性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及肺组织中金霉素的浓度。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五种金霉素预混剂在120min内累积溶出度依次为制剂C>制剂A>制剂E>制剂B>制剂D,在12min内溶出度较快,12min以后溶出度接近第120分钟的水平;体内释药试验结果表明,五种金霉素预混剂按500mg/kg(以金霉素计)连续饲喂7d,血药浓度均上升较慢,达峰时间较长,第1次给药后第6~8小时达到峰浓度,制剂A、B、C、E组在第1次给药后第3小时至试验结束,血药浓度均超过0.5μg/mL,而制剂D在第3、4、5天的血药浓度均小于0.5μg/mL。结合临床上金霉素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五种金霉素制剂预防疾病的效果依次为制剂C>制剂A>制剂E>制剂B>制剂D,与体外溶出度的结果相一致。
- 曾东平杨大伟卓家珍贺湘仁孙永学
- 关键词:金霉素溶出度稳态分布
- 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混悬注射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法测定被引量:1
- 2011年
- 建立了测定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中盐酸林可霉素与盐酸大观霉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林可霉素的流动相为0.05mol/L硼砂溶液(用850 mL/L磷酸调节pH至5.0)-甲醇-乙腈(60∶36∶4),检测波长为214 nm;检测大观霉素的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水(30∶35∶35),检测波长为415 nm。结果表明,在10μg/mL^40μg/mL浓度范围内,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均呈良好线性关系,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8%和99.10%,平均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0.93%和0.86%,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8%和0.98%。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复方油混悬注射液含量的测定。
- 王忠王立琦刘小琴范惠敏黄显会曾振灵
- 关键词: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大观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