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14)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张锡坤姜勇窦可阳卢静李希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审美
  • 4篇审美观
  • 4篇审美观照
  • 4篇美学
  • 4篇观照
  • 2篇易传
  • 2篇易经
  • 2篇渊源
  • 2篇中国古代山水...
  • 2篇中国美学
  • 2篇山水
  • 2篇山水画
  • 2篇山水诗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渊源
  • 2篇经传
  • 2篇古代山水诗
  • 2篇俯仰
  • 2篇《易传》
  • 1篇大雅

机构

  • 12篇吉林大学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作者

  • 5篇张锡坤
  • 4篇姜勇
  • 3篇窦可阳
  • 1篇李希
  • 1篇卢静

传媒

  • 3篇吉林大学社会...
  • 3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长白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东方丛刊
  • 1篇学术评论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被引量:1
2009年
商人对"明"的崇仰,较为少见,且为自然、神学性的;至周初一变为人文价值理性的,且频度激增,不妨将此现象称为"早周崇明观念的兴起"。从中可见春秋战国哲学"超越突破"的"明明德"、"格物致知"、"内圣外王"等重要思想命题的端倪。
姜勇
关键词:商周之际
中国古代审美观照的拓展与深化--论郭象“独化”哲学中的“俯仰”与“虚静”的整合被引量:3
2011年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张锡坤李希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学审美观照郭象俯仰虚静
周原残陶簋铭文重读——一则误判了的所谓出土易文献
2010年
1979至1980年,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发掘岐山风雏和扶风召陈的西周建筑基址,中有残陶簋一件,圈足环刻七字(图一)。
姜勇
关键词:出土重读铭文建筑基址
“言、象、意”与英伽登的本文层次理论被引量:1
2008年
"言、象、意"的本文层次理论本乎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它分别以"言"、"象"与"意"三个概念来对应文学本文的三个层次,一方面,这三个层次的"异质层递性"正对应着英伽登的文学本体层次结构论;另一方面,所谓"得意忘言"的理论对应着现象学的"悬置"理念。中西方这两种本文层次观又都指向了直观的思维方式。虽然两种本文层次观产生于不同的话语背景,但它们的比较研究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融会西方文艺学方法论。
窦可阳
关键词:英伽登现象学
《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被引量:5
2008年
说到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给人留下至为深刻印象的是《易传》中的一段话:
张锡坤
关键词:中国美学审美观照《易传》古代山水诗文化渊源山水画
《周易》经传美学研究三题
2008年
《易经》"含章之美"的研究兼顾了文献考据与义理阐释两个层面,以"章"为中国美学发生的起点,切合先秦美学思想成果是以工艺美学之章为根基的、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这一历史实际。离要求章的"绚丽繁富"之美,贲要求章的"素朴简淡"之美;两种审美趣味之间的张力,在道家和先秦工艺中都有表现。《周易》包含了"繁缛富丽"、"气韵生动"和"素朴简淡"三种美感类型;在艺术史上,"气韵生动"与"繁缛富丽"渐趋对立,而与"素朴简淡"走向亲和。
姜勇
关键词:易经
作为接受本文的《易经》被引量:2
2011年
在《周易》经传接受现象中,作为接受本文的《易经》应该被看作一个典型的"言—象—意"的层级化生命存在,而不是一部"客观"的史书或卜筮之书。它联系着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却又不局限于形而下的实体性的存在,这些内容被物化为实在的文字符号与卦爻符号后,并不代表《易经》本文的完成。只有在接受者的解释过程中,由言及象,由象达意,实现一种生命体验的超越,才能实现《易经》本文的生命存在。它也不是一部封闭的、客观的本文,而是一部面向接受者开放性的、极富召唤性的本文。
窦可阳
关键词:《易经》接受美学召唤性
《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
说到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给人留下至为深刻印象的是《易传》中的一段话: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传下》)
张锡坤
文献传递
《易经》卦爻辞的诗性品格被引量:1
2010年
《易经》卦爻辞的写定虽经历了一个增色润饰的过程,但其骨干成分自始就是歌诗,而非韵文。这些歌诗的来源,也应早于《诗经》。《易经》卦爻辞的歌诗成分意味着:占卜乃是人类早期"诗性智慧"的表达,是中国"素朴玄学"的代表形态。由《易经》的素朴玄学到《易传》的精微形上学,是一体相连的创造性过程。《易经》与《易传》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姜勇
关键词:卦爻辞歌诗诗性智慧
生生之象:“原象”与象思维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对中国传统象思维中的"原象"做了阐发。象思维之"象"作为非实体性范畴,它周流不息、永远处在生生不已的流动与转化的状态之中,它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对象化"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道通为一"的整体之象之中。这样,象思维之"象"就完全可以被形容为"合天人、通物我"的、动态整体的"生生"之象。
卢静窦可阳
关键词:原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