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0308020512)
- 作品数:14 被引量:248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德平王效科冯宗炜哈斯胡日乐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学院国土资源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1)——形态、分类、研究意义被引量:43
- 2006年
-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 张德平王效科哈斯孙宏伟赵家明刘秀冯宗炜
- 关键词:风蚀坑人类世环境事件沙漠化风沙地貌
- GIS支持下的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为了揭示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满足设施农牧业工程、工农业基地工程的建设以及开发利用热量资源各用户的需求,利用GIS工作平台,采用半经验半理论气候资源回归模拟方法,将呼伦贝尔市热量资源推算到3″×3″小网格上,建立的50个表征热量资源空间分布模型,44个通过了极显著性检验,6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92%的模型回代检验和90%的模型模拟检验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5%;实现了热量资源快速、准确的查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充分合理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赵慧颖乌秋力李学红刘丽孟军王广生
- 关键词:GIS热量资源
- 气候变化对呼伦湖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被引量:92
- 2008年
- 利用呼伦湖湿地的气象资料、水体面积、水位深度和生态环境等资料,回归统计分析表明:(1)呼伦湖湿地近45a来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暖干化趋势,并且是造成水资源短缺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2)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一致。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率分别为34.78km^2/10a、0.27m/10a。且1959-1963年、1983-1991年为缓慢的增加(上升)时期,1964-1982年、1992-2006年为逐年减少(下降)时期,21世纪初至今减少(下降)幅度最大。(3)降水量与湖面面积、水位呈正相关,年及四季降水量增加10mm,湖面面积约增加2-19km^2。气温和蒸发量与湖面面积、水位相关为显著的负相关,年及四季气温升高1℃,湖面面积约减少28-80km2,水位约下降4cm左右。(4)受显著的暖干化影响,湖周边沙漠化面积已超过100km2;到1997年草场的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30%以上;1974年以来植被的盖度降低15%-25%,连续干旱的2003-2005年与降水量较多的2002年相比,克氏针茅高度降低11cm,羊草、苔草、多根葱和小针茅降低2-4cm;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30%-50%;优良牧草比重下降,严重退化草场的产草量不足原来的20%。
- 赵慧颖乌力吉郝文俊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碟形风蚀坑表面气流及其意义被引量:22
- 2007年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发育于宽单峰中能风况环境,是该区主要风沙地貌类型。对碟形坑表面气流的观测结果显示,气流进入风蚀坑后,在入风口扩散,风速开始降低至坑底达到最低;在坑后缘出风口汇集形成急流,风速剧增至坑后积沙顶部风速达到最高值。风蚀坑后缘在风沙流的磨蚀作用下后退,风蚀坑顺风向扩展,同时此处较大的剪切风速和输沙率使大量来自坑内的沙物质沉积到坑后草地上呈扇状蔓延。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在来自西北、西和西南方向风的交替作用下,向东南、东和东北方向扩展而生成。随着风蚀坑深度和水平尺度的增加,最终可能沿强风能方向或合成输沙方向扩展成为大型的槽形坑。
- 王帅哈斯张军张萍
-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动力学
- 呼伦湖湿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6
- 2007年
- 利用呼伦湖湿地所在地区的气象站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及呼伦湖区域1959—2006年的水体面积、水位深度、水质状况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呼伦湖地区近45 a来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其空间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形是影响气候空间变化的主要因子;呼伦湖地区气候暖干化是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荒漠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显著的气候暖干化加速了湖水水面积减少、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恶化.
- 赵慧颖李成才赵恒和田辉春宋庆武寇志强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环境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形态发育模式分析被引量:15
- 2009年
- 野外调查测量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分布和形态参数,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风蚀坑形态特征的差异、形态参数间相关关系和拟合结果分析了风蚀坑的形态演变和发育、成因、规律。发现不同发展阶段风蚀坑形态参数之间的控制关系和扩展模式不同,各形态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对于风蚀坑的侵蚀坑而言,坑长增长速度最快,其后依次是坑宽和坑深,坑后积沙体具有类似规律。风蚀坑坑后积沙的3个形态参数,受侵蚀坑3个参数的联合控制,但受坑深的控制最为显著。风蚀坑出现的起始形态、地形特征、植被、气流场、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扰动等对其形态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形态和发育反作用于植被、气流等,形成形态与气流、植被之间的响应与反馈。
- 阎旭张德平夏显东哈斯
- 关键词:风蚀坑发育沙质草原
- 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洼地植物群落变化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选择呼伦贝尔沙质草甸草原上的干洼地,采用系统取样方法对不同微地貌部位的植物群落变化进行研究。发现,草原区微地貌变化对生境异质性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洼地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占优势,中旱生植物在阴(N)坡和下坡位或坡底占优势,旱生植物在阳(S)坡最占优势。下坡位或坡底的多年生植物比例最高,其次是阴(N)坡和中坡位,上坡位和阳(S)坡最少。洼地内出现了12个不同类型的群落。同一坡向的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草层高度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的趋势。主要物种的重要值波动很大,表明洼地内的地形因子分配不均匀。SW上坡位植物群落特征各项指标均出现低值,导致局部恶劣环境的微地貌产出部位,与风蚀坑集中分布区耦合。表明SW坡上部风蚀沙漠化的高发生率与该微地貌部位植被发育差有关。
- 乌仁其其格张德平武晓东闫瑞瑞黄学文
- 关键词:地形因子植物群落优势种
- 气候变化对呼伦湖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 利用呼伦湖湿地的气象资料、水体面积、水位深度和生态环境等资料,回归统计分析表明:(1)呼伦湖湿地近45a来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暖干化趋势,并且是造成水资源短缺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2)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
- 赵慧颖乌力吉郝文俊
-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
- 文献传递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Ⅱ):发育过程被引量:27
- 2007年
- 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风蚀裸地→土层破口→活跃发展风蚀坑→固定风蚀坑→消亡风蚀坑。固定或消亡的风蚀坑可能活化,并重新进入活跃发展阶段。地貌发育则相应地经历典型草原景观→沙漠-草原景观→沙地-草原景观的总体演变过程。风蚀坑的发展有极限控制。但是各类沙丘的固定非常困难,有向大规模典型沙漠景观发展的高度危险。风蚀坑的形成发展和植被的演替将平坦单调缺水的典型草原改造成地形起伏多变,并有星散分布的风蚀坑湿地点缀其间、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疏林草原。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利用沙质草原,可以保持其生态系统不致恶化并促进其不断优化。
- 张德平孙宏伟王效科冯宗炜
- 关键词:风蚀坑发育过程沙漠化风沙地貌
-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研究(Ⅲ):微地貌和土层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7年
- 采用剖面测量,沿剖面选取不同微地貌部位测量土层厚度、坚实度、粒度构成,并进行室内统计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风蚀坑的发育受微地貌部位和土层控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接近自然状态下风蚀坑主要发育于西南坡和南坡的上部和中部;由于翻耕、机动车道路等人类活动诱发,也形成于平坦的草地,北坡和东坡甚至低地。沙质草原区的土层中部存在一个粗化层,在失去草被和上部的土壤-根系层保护时特别容易遭受风蚀的侵害,形成风沙流破坏钙积层并导致风蚀坑的形成。沙质草原是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区的西坡、南坡的中上部,梁岗丘等微地貌部位是风蚀沙化的危险地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沙质草原的土层是稀缺的自然资源,地表土壤-植物根系层是珍贵的生态系统。保护地表土层对于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沙漠化防治具有极端重要性。
- 张德平王效科胡日乐冯宗炜
- 关键词:风蚀坑微地形沙漠化风沙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