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5128)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志强刘舒宋凤瑞徐晨王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嘌呤
  • 3篇代谢
  • 3篇血症
  • 3篇氧化酶
  • 3篇质谱
  • 3篇酸血症
  • 3篇尿酸
  • 3篇尿酸血症
  • 3篇中药
  • 3篇黄嘌呤
  • 3篇黄嘌呤氧化酶
  • 3篇活性
  • 3篇二妙丸
  • 3篇高尿酸
  • 3篇高尿酸血症
  • 2篇代谢组学
  • 2篇质谱法
  • 2篇中黄
  • 2篇活性筛选
  • 1篇血清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出入境检...

作者

  • 9篇刘志强
  • 5篇徐晨
  • 5篇刘舒
  • 4篇宋凤瑞
  • 1篇刘忠英
  • 1篇马蕾
  • 1篇刘淑莹
  • 1篇翟淑波
  • 1篇周慧
  • 1篇李雪
  • 1篇王倩倩
  • 1篇王晶
  • 1篇陈丽娜
  • 1篇王兆伏
  • 1篇赵凯姝
  • 1篇马青山
  • 1篇陈维佳
  • 1篇王茜
  • 1篇王文哲
  • 1篇武毅

传媒

  • 4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中国化学会首...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化...
  • 1篇第八届全国化...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外可见光谱及成像方法研究二妙丸药物对高尿酸血症疗效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黄嘌呤及氧嗪酸钾联合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符合人体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稳定动物模型,比较二妙丸水提物苍术和黄柏比例分别为1∶1,1∶2和2∶1的水提物(含生药360mg·mL-1)及二妙丸(360mg·mL-1)分别连续灌胃给予大鼠两周后,评价药物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血清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变化。在570nm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各组相比,血清中XOD活性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X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和肝脏中XOD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苍术和黄柏比例为1∶2的组方疗效最为显著。对肾脏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及马松三色染色法(Masson染色)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肾小球的形态变化及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程度。结果表明,模型组肾小球萎缩、血管袢分辨不清、出现一定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等现象。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肾小球萎缩、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生成等均有所改善。纤维化面积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各组相比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与二妙丸组的差异性低于其类方给药组(p<0.05),其中苍术和黄柏比例为1∶2的组方疗效最显著。本实验以肾损伤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两个方面为考察指标,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进行评价,为后续二妙丸类方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陈维佳武毅徐晨刘舒王文哲宋凤瑞刘忠英刘志强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黄嘌呤氧化酶HE染色MASSON染色
以活性为导向的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研究
<正>一直以来,许多天然产物分离工作的开展主要关注于得到尽可能多的或者新的化合物,而对于经过分离所得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较少或者没有研究,这样的现状致使天然产物分离工作存在一定盲目性。并且,在化合物结构鉴定方面,大多采...
王晶刘舒刘志强
文献传递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被引量:11
2014年
采用离心超滤质谱分析技术(UF-UPLC/Q-TOF/MS),结合体外酶活性实验方法,对中药复方二妙丸提取物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体外酶活性实验测得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218±0.0034)mg/mL,表明二妙丸具有较强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离心超滤质谱技术对二妙丸水提物中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并鉴定了9种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开发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阐明二妙丸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
关键词:二妙丸黄嘌呤氧化酶
UPLC-MS/MS法测定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及尿液中的尿酸和肌酐被引量:14
2013年
建立了一种测定血清和尿液中尿酸和肌酐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方法.样品经自动进样器引入液相色谱通过预柱富集和去除杂质后,直接引入质谱中进行分析.采用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模式下的多反应监控模式对肌酐进行定量分析,纯溶剂标准曲线的肌酐线性范围为0.03-400μmol/L;基质标准曲线的肌酐线性范围为0.2~400μmol/L;它们的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3和0.2μmol/L.采用负离子电喷雾电离模式下的多反应监控模式对尿酸进行定量分析,纯溶剂标准曲线的尿酸线性范围为0.1~350μmol/L;基质标准曲线的尿酸线性范围为0.5—300~mol/L;它们的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1和0.5ixmol/L.该方法的提取回收率在91.8%-103.7%之间,日内和日间RSD分别小于5.9%和6.8%,满足生物分析的要求.利用该方法进行抗痛风中药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阳性对照药物别嘌呤醇和苯溴马隆相比,中药二妙丸、黄柏和苍术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尿酸水平,并可显著逆转肾功能损伤,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马青山王茜赵凯姝翟淑波刘舒刘志强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尿酸肌酐
红车轴草总异黄酮成分DNA结合剂的超滤质谱筛选被引量:8
2013年
采用离心超滤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从红车轴草异黄酮提取物中筛选DNA结合剂.结果表明,红车轴草中10种异黄酮成分与DNA具有不同的结合能力.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DNA结合能力较强的5种化合物分别是德鸢尾素-4'-O-β-D-葡萄糖苷、德鸢尾素、黄豆黄葡萄糖苷、红车轴草素和鹰嘴豆牙素A.为从中药提取物等复杂体系筛选并鉴定DNA结合剂建立了快速的超滤质谱平台.
马蕾王兆伏陈丽娜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关键词:红车轴草DNA液质联用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EC 1.17.3.2)是一种黄素蛋白酶,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可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并进一步催化黄嘌呤氧化产生尿酸和超氧阴离子[1]。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并且...
徐晨刘舒宋凤瑞刘志强
关键词:二妙丸黄嘌呤氧化酶
文献传递
银杏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超滤质谱筛选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体外酶抑制活性检测方法结合超滤质谱(UF-LC/MS)筛选方法对中药提取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以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药,对5种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提取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银杏叶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作为进一步复筛的对象.利用超滤质谱技术对银杏叶中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从中筛选出4种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n)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本文结果为开发新一代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奠定了基础.
刘洋周慧刘舒刘志强
关键词:银杏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质谱技术在中药创新研究中的应用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已无可置疑,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也逐步被人们所认同。但是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传统的分析手段早已无法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现代质谱技术由于具有高灵敏度、...
刘志强
关键词:中药成分分析活性筛选代谢组学
文献传递
基于UPLC-Q-TOF-MS方法的高尿酸血症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
使用UPLC-Q-TOF-MS并结合PLS-DA的方法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及健康大鼠的尿液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健康组和模型组大鼠尿液的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总离子流图均具有明显差异(图1),且在得分图中(图2),健康组...
徐晨刘志强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生物标记物
Interactions of ginsenosides with DNA duplexes: A study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UV absorption spectroscopy被引量:1
2014年
The non-covalent complexes of duplexes DNA and 9 ginsenosides(1 aglycone and 8 glycosid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ESI-MS) in the gas phase. The results of relative binding affinities in negative ion mode revealed that several factors impact on the duplexbinding properties of ginsenosides. Glycosylations of 20(S)-protopanaxadiol ginsenosides at the position C-20 and 20(S)-protopanaxatriol classification at the position C-6 enhanced the fraction of bound DNA sharply. A rhamnose moiety shows little lower binding intensities than glucose at the same position.Ginsenosides of 20(S)-protopanaxatriol result in subtle higher binding affinities toward the duplex DNA than 20(S)-protopanaxadiol family. However, glycosylation with two sugar moieties does not show a higher binding affinity than with only one moiety. The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experimental data demonstrate the gas-phase stability and fragmentation patterns of the ginsenoside/DNA complexes are related to the glycoside number. Positive ion ESI mass spectra of the complexes were also recorded. The result of ESI-MS suggests that hydrogen bonds are the dominate interaction between ginsenosides and DNA.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solution-phase by UV spectroscopy, which exhibit a hyperchromism and blue-shift effect when DNA solution was titrated by individual ginsenoside.
Lei MaShu LiuNiu-Sheng XuYa-Qiu JiangFeng-Rui SongZhi-Qiang Liu
关键词:GINSENOSIDEESI-MSINTERACT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