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303025)

作品数:11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窦万春蔡士杰刘茜萍路通张习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工作流
  • 2篇图像
  • 2篇资源限制
  • 2篇工作流网
  • 1篇形态学重建
  • 1篇荧光
  • 1篇预计算
  • 1篇知识流
  • 1篇上下文
  • 1篇上下文感知
  • 1篇数据基础
  • 1篇数学形态
  • 1篇数学形态学
  • 1篇髓细胞
  • 1篇图像分割
  • 1篇图像分割方法
  • 1篇资源冲突
  • 1篇资源访问
  • 1篇资源访问控制
  • 1篇资源依赖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软...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9篇窦万春
  • 6篇蔡士杰
  • 3篇刘茜萍
  • 2篇张习文
  • 2篇宋巍
  • 2篇路通
  • 1篇王仪科
  • 1篇芮明
  • 1篇茅长庚
  • 1篇裴永刚
  • 1篇韩祥兰
  • 1篇陈圣磊
  • 1篇杨大刚
  • 1篇吴慧中
  • 1篇苏丰
  • 1篇范绍坤
  • 1篇席晓鹏

传媒

  • 2篇计算机研究与...
  • 2篇计算机应用与...
  • 2篇计算机科学
  • 2篇Wuhan ...
  • 1篇计算机集成制...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esearch on Cognitive Cooperation in Multi-Agent Systems
2006年
The accomplishment of a complex problem usually involves cooperation between participators with different knowledge background concerned. This paper identifies interdependency between different sub problems (through problem decomposition) as the major factor that influences cooperative relations in multi-Agent systems, based on which we propose an efficient means to measure cooperation coefficient (degree) between different Agents. Then cogni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Agents is analyzed which aims at collecting the wisdom of the cognitive community for a systematic solution to the overall problem.
SUN JuanDOU Wan-chun
面向认知协作的知识流分析与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为了有效地对认知科学中基于群学习方式的认知协作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基于本体描述的认知基础环境,对知识驱动的认知环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进而,基于本体论思想,对支持认知协作的知识应用集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流关系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利用Markov决策过程理论分析研究了知识应用集成环境下协同认知的过程逻辑·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窦万春刘茜萍蔡士杰
关键词:知识流本体
资源限制工作流网及其可调度性验证
工作流建模阶段的验证工作对工作流的成功执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活动对资源的操作类型,对资源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限制工作流网(RCWF-net)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了RCWF-net下资源依赖和资源冲突的概念,最后通...
宋巍窦万春
关键词:资源依赖资源冲突
文献传递
骨髓细胞显微图像的分类认知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骨髓细胞分类识别过程中,对细胞形态属性识别的模糊性以及各属性与细胞类判定之间关系的模糊性,极大影响了细胞类的正确识别,致使目前对细胞图像分析处理仅能进行到六类细胞类粗略划分。结合模糊理论的隶属度定义及综合有权评判思想,给出了隶属函数及权重的确立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专家知识的隶属度模糊识别机制,大大增加了骨髓细胞可识别类的细分程度。并在不影响识别效果的条件下,结合决策树判别,提高了识别的效率。
刘茜萍窦万春蔡士杰茅长庚
关键词:白血病决策树
科学工作流中基于上下文感知的资源访问控制
2008年
网格环境的动态性使得科学工作流执行过程中的资源访问控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上下文感知的资源访问控制机制,对科学工作流的任务上下文及其约束进行了分析和定义。描述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资源访问控制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科学工作流管理系统框架。最后,通过天气预报这个科学工作流实例验证了该算法。
范绍坤窦万春刘茜萍
关键词:网格网格资源上下文感知资源访问控制科学工作流
工程算量中房间的自动划分方法
2005年
在自动识别建筑工程图中柱、墙、梁、板等各构件结构数据、平面布局和用于分层的标高信息后,如何实现房间的自动划分,对于提高算量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提高算量效率与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房间的特征,提出了分层次、基于封闭性的房间划分方法,并在自动识别算量系统VHRecQS平台实现了该算法.房间识别算法在水平方向上采用截面轮廓追踪算法进行房间轮廓的识别,在竖直方向上采用多边形裁剪运算确定房间的上下边界.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自动算量过程中的房间自动识别问题,极大地简化了装饰装修面工程量的计算工作,并为建立三维数字建筑和更高层次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模型等应用提供了支持.
裴永刚路通苏丰蔡士杰
基于形态学重建的粘连物体分割被引量:3
2005年
提出一种基于形态学重建(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的图像分割方法。该方法先对待分割图像进行预处理,使边界点具有局部极大的灰度值;然后利用灰度形态学重建提取穹顶(Dome),并根据其特性利用阈值对穹顶进行二值化获得候选边界点集;再利用二值形态学重建确定候选边界点集中的边界点,得到分割边界。实验结果表明,本分割方法所得边界连续性好、假边界少;该方法受噪声和对象内部灰度变化的影响较小,适合用于分割含有粘连对象的图像。
王仪科窦万春张习文蔡士杰
关键词:图像分割数学形态学形态学重建图像分割方法灰度形态学边界点
建筑工程图识别与理解——模型与算法被引量:13
2005年
建筑工程图采用二维示意式表达方式,识别和三维精确还原相对困难.提出了一种基于轴网、结构语义驱动的层次式自生长识别模型(SINEHIR模型),在融合结构语义的基础上从先导建筑构件开始,在削减后的识别空间中结合当前识别层次的特点,分别采用基于特征的建筑符号识别方法、基于符号的轴网识别方法、基于轮廓的结点构件识别方法、基于关联语义的段构件识别方法、基于几何的组合构件识别方法和基于继承的信息传递方法,在模型约束下完成后继识别,以较小的计算量有效排除绘图噪音、提高识别率.
路通席晓鹏芮明蔡士杰窦万春
关键词:建筑工程图
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型决策支持系统被引量:16
2005年
为求解现有的常规决策方法与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处理的复杂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集成型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当前各种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并根据复杂决策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过程提出了对系统的需求,进而建立了满足需要的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系统体系结构,讨论了其组成和功能,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模型、仿真、信息、意见以及知识的综合集成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实现方法。最后,给出了一个面向武器装备论证的原型系统的实例。
韩祥兰吴慧中窦万春陈圣磊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
A Fuzzy Directed Graph-Based QoS Model for Service Composition
2007年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lets developers create applications on top of 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 and its native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QoS when the concrete composition structure is unknown. A QoS model of service composition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uzzy directed graph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a recursive algorithm is also described for calculating such kind of QoS.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QoS model and the recursive algorithm is verified by a case study. The proposed approach enables customers to get a possible value of the QoS before they achieve the service.
GUO Sanjun DOU Wanchun FAN Shaoku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