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450800)
- 作品数:6 被引量:83H指数:6
- 相关作者:宛晓春郜红建张正竹张显晨刘腾腾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的对比与优化被引量:14
- 2010年
- 对比了不同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及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和pH对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TISAB消除Fe3+和Al3+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作为TISAB中的络合剂对消除水中Fe3+和Al3+干扰能力最强,氟化物测定的回收率在93%—100%之间.随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的增加,其消除水中Al3+干扰能力提高,当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达68mg.l-1时对水中低于25mg.l-1的Al3+干扰消除效果最好.水中氟化物测定时TISAB消除Al3+干扰的最适pH为5.0.选用优化的TISAB分析了合肥市饮用自来水和瓶装水样品中氟化物的含量在0.43—0.86mg.l-1和0.12—0.51mg.l-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53mg.l-1和0.39mg.l-1,部分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5—1.0mg.l-1),长期饮用有患龋齿的风险.
- 郜红建张显晨蔡荟梅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水中氟化物
- 铝对茶树根细胞膜透性和根系分泌有机酸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1年
-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铝浓度对茶树根细胞膜透性和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铝(20 mg/L)有利于茶树根细胞膜的稳定,缺铝(0 mg/L,CK)和高铝(100 mg/L)均使根细胞膜透性显著降低。有机酸总量随铝浓度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是茶树根系分泌的3种主要有机酸,占85%~93%;根系分泌草酸的量与对照相比,低铝和高铝时显著降低了84.7%和34.3%;分泌苹果酸的量与对照相比,低铝时增加了121.0%,高铝时降低了40.9%;铝浓度对柠檬酸的分泌量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茶树根系的耐铝生理机制提供依据。
- 刘腾腾郜红建宛晓春张正竹
- 关键词:茶树有机酸
-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被引量:6
- 2011年
- 对比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并对氟化物电位法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表现为水浴法(93.17%)>酸振荡提取(68.19%)>超声提取法(62.38%)。选用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在30~200 mg.kg-1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0.48%,相关系数R2为0.992 2,方法LOQ和LOD分别为54 mg.kg-1和18 mg.kg-1。采用此法分析了安徽省4种茶叶氟化物含量在52.26~73.80 mg.kg-1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 mg.kg-1)。该研究结果为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快速测定与茶叶质量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 张显晨郜红建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茶叶氟化物电位法测定
- 安徽茶园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被引量:20
- 2011年
- 研究了安徽宣城、六安和合肥茶区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及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探讨了茶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氟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为:六安黄棕壤(319.7 mg.kg-1)>宣城黄红壤(316.6 mg.kg-1)>合肥黄褐土(311.3 mg.kg-1),均低于我国土壤总氟背景值(478 mg.kg-1),并呈现一定的表层富集现象.表层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则为:合肥黄褐土(5.32 mg.kg-1)>宣城黄红壤(3.32 mg.kg-1)>六安黄棕壤(2.65 mg.kg-1),根际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茶园茶树体内氟含量有较大差异,但均呈现成叶>落叶>嫩叶>根、茎的规律.茶树嫩叶氟含量在108.2—184.3 mg.kg-1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 mg.kg-1);而成叶中氟含量较高(531.0—1155.2 mg.kg-1).茶树对土壤氟具有较强的富集和运输能力,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和水溶性氟在茶树成熟叶片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71—3.65和99.8—348之间,氟由根部向叶片的转移系数在9.7—25.5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及其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 郜红建刘腾腾张显晨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茶园土壤茶树氟含量转运
-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被引量:29
- 2010年
-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mg/L)>皖南山区(0.24mg/L).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 郜红建张显晨张正竹宛晓春
- 关键词:饮用水
- 水溶性有机质对茶园土壤氟形态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采用元素分析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腐熟鸡粪中水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matter,DOM)的结构及组成,通过溶液连续提取-电位分析法分析茶园土壤中氟的形态及含量。结果表明,腐熟鸡粪DOM中C、O、H和N元素含量占元素总量的93%,其中C和O的含量大于H和N,C/H和C/N较大,C、H饱和度低,含有较多羧基、醛基、酮基等不饱和度高的物质。水溶态和有效态氟含量随外源DOM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而土壤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则随外源DOM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关系。外源DOM的加入可降低茶园土壤水溶态和有效态氟含量,提高了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降低氟的生物可利用性。
- 郜红建金友前董艳红宛晓春张正竹
- 关键词:水溶性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