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9AA093401)

作品数:43 被引量:723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三忠戴黎明索艳慧刘鑫郝天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盆地
  • 8篇深部
  • 7篇新生代
  • 7篇海底
  • 6篇有限元
  • 6篇OBS
  • 5篇应力场
  • 5篇数值模拟
  • 5篇渤海湾盆地
  • 5篇值模拟
  • 4篇地震
  • 4篇地震仪
  • 4篇断裂带
  • 4篇油气
  • 4篇裂带
  • 4篇构造应力
  • 4篇海底地震
  • 4篇海底地震仪
  • 3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机构

  • 3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9篇教育部
  • 16篇国家海洋局第...
  • 1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海洋沉积与环...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西北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国家深海基地...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石化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22篇戴黎明
  • 22篇李三忠
  • 19篇索艳慧
  • 16篇刘鑫
  • 8篇郝天珧
  • 7篇刘保华
  • 6篇焦倩
  • 6篇郑彦鹏
  • 6篇周均太
  • 5篇赵峰梅
  • 5篇吴时国
  • 5篇裴彦良
  • 5篇许立青
  • 5篇余珊
  • 5篇周立宏
  • 5篇李西双
  • 5篇吴奇
  • 5篇徐磊
  • 4篇金宠
  • 4篇刘晨光

传媒

  • 8篇海洋地质与第...
  • 8篇地球物理学进...
  • 5篇地学前缘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质科学
  • 2篇海洋科学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声学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工程力学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2篇2013
  • 12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被引量:17
2015年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型盆地类型进行研究。认为:1)大歧口凹陷构造单元有4级,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平面构造格局和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的剖面结构。2)凹陷内断裂有4级,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的特点。3)新生代期间整个大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内,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4)凹陷经历了拓展裂谷、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且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故认为大歧口凹陷原型盆地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索艳慧李三忠许立青戴黎明刘鑫郭玲莉曹花花Дмитриенко Людмила ВалерьевнаRoya Nadiri王鹏程周立宏楼达
关键词:原型盆地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新生代构造过程与油气运聚规律被引量:18
2013年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包括莺歌海盆地、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均处于复杂的构造环境下,盆地的形成及演化与周围的构造过程息息相关。本文对新生代55Ma以来的典型时期海陆格局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之上对南海北部陆缘各盆地的油气运聚规律进行探讨,提出:(1)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油气的运移。(2)自西向东,由琼东南盆地到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时代相对变老埋深变大,地幔埋深也逐渐变大,生烃能力逐渐提高;自北向南,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地幔平均埋深也有逐渐变深的趋势。(3)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成为天然气富集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区域构造活动相对较微弱,坳陷幅度小,长期处于沉降速率小的条件下,而且地壳非常薄(Moho面埋深均低于24km),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偏高,有利于形成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4)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具有更好的油气前景。具体来说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南部可成为该区极具潜力的天然气产区,而珠江口盆地北部则具有极大的石油开发潜力。
王洪才李三忠刘鑫索艳慧戴黎明程世秀许立青
关键词:油气运聚南海北部
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新生代构造迁移与盆地演化被引量:99
2012年
构造迁移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十分普遍的地质现象,但西太平洋地区相关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基于近10年来对中国东部海域渤海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等所开展的大量研究工作,并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太平洋地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的新生代构造迁移特征进行了系统讨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位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占据了全球板块汇聚中心的独特位置,并同时受到印度板块的挤入、太平洋板块的后退式俯冲、台湾造山带的楔入的联合作用,自新生代以来,形成了宽阔的自西向东后退式的沟弧盆体系。中国东部及邻区作为西太平活动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大地构造背景下,新生代的构造特征总体也表现出自西向东的迁移规律,具体表现在盆地的断裂活动性、沉积作用、断陷的萎缩与消亡等自西向东变新逐步演化,新生代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油气成藏要素也表现出西早东晚、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这种成藏规律的识别对于中国东部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从板缘、板内和板下过程和机制,探讨了盆内和盆间的新生代构造迁移机制,这种构造-岩浆-成盆-成藏等的向洋变新迁移和跃迁是晚中生代以来挤出构造和新生代北西向壳内伸展、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软流圈向东流动的远程效应及太平洋俯冲带的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
索艳慧李三忠戴黎明刘鑫周立宏
关键词:板内
OBS海洋环境信号分析与应用
2016年
为研究海洋环境信号在OBS(Ocean Bottom Seismograph)原始数据中的规律及应用,根据OBS原始数据的波形及频谱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时间段,依次为旧涌浪阶段、风浪渐强阶段、风浪全盛阶段、风浪消退阶段和新涌浪阶段。结合海洋天气预报,认为上述现象是由偏南风风浪对海流的影响造成的。参考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班报,得到各阶段的时长和距离,计算风浪渐强、全盛和消退阶段OBS附近海流的平均速度。结果表明:OBS原始资料中浅海海洋环境噪音增强的主要因素是风浪,且风浪引起的噪音信号的波形变化特征是渐进式的;OBS可用于接收某种特殊阶段(如台风、海啸等)的噪音信号,并根据噪音信号的波形特征、频谱变化规律和持续时间估算该阶段的海流速度变化。
童思友廖仪陈亮吴志强
关键词:BOTTOM
面向靶区OBC成像评价观测系统被引量:1
2014年
OBC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采集新技术的出现,相应地要求处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必须跟进,跟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油气的勘探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在OBC采集、处理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如何客观评价现有OBC观测系统的优劣,如何评价采集资料的质量,如何评价现有OBC资料处理模块的效果等.为此,本文收集了靶区地震地质资料,建立了从陆坡区到深水区的二维和三维地震地质模型,基于二维和三维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模拟给定的OBC观测系统下的P波和P-SV波炮集记录,根据多波资料处理结果评价对应的OBC观测系统的采集资料的效果.结果显示,OBC接收的地震波场特征复杂,地震波类型很多,合成记录的纵横波分离得到的纵波剖面和转换波剖面特征明显.靶区给定的OBC观测系统正演模拟结果表明,给定的观测系统下,复杂断层能得到较好的偏移成像,但复杂基底尤其是凹陷部位,成像效果较差.
王子秋李艳青李鹏顾汉明
关键词:海底电缆成像三维正演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被引量:36
2010年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S—N向或NNE向;动力学上,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NW—SE向的缩短作用下,其中的雪峰山隆升带的前寒武纪基底垂向推挤隆升,且不同块体平面上表现为复杂的走滑逃逸:以怀化-新晃断裂为界,以南的块体向SW向挤出。结合古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期的俯冲规律,古太平洋板块NW向和W向的两次俯冲可能控制了燕山期两幕褶皱和逆冲作用。
刘恩山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刘博张国伟
关键词:褶皱
俯冲带耦合作用对苏门答腊地区应变场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俯冲带耦合作用对巽他弧及其邻区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对比GPS、地震和地质学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变强度和主应变方向的分布特征,据此探讨了该区构造特征、地震发生模式与耦合面积之间的关系.模型由具有黏弹性性质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上地幔组成,其中岩石圈包括了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以及俯冲至上地幔中的俯冲板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俯冲带耦合面积模拟,发现苏门答腊前弧伴随耦合面积的增加应变强度逐渐增大,而增大的应变强度又影响了其周边地区的应变分布特征,因此整个苏门答腊前弧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性,这与该区地震破裂模式有较好的对应.(2)苏门答腊北部地区主应变方向与南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差异是俯冲带的俯冲方向、俯冲速度、俯冲形态以及不同区域间耦合面积共同作用的结果.(3)虽然苏门答腊2004年地震主震区处于弱耦合状态,但从本文模拟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在俯冲作用下该区依然存在垂直向下的位移,这为地震激发海啸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
戴黎明李三忠陶春辉李西双刘鑫索艳慧楼达
关键词:有限元模拟
海底缆线的磁力探测方法与实践被引量:17
2012年
在路由调查过程中,为保证海底光缆工程新建过程中已敷设的缆线安全,必须准确测得新建光缆的路由以及与它们交叉点的位置,进而采取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本文回顾了海底缆线磁法探测的历史,介绍了探测原理和测线布设方法,通常海底缆线磁力探测测线,一般垂直于已敷设缆线布设,并以路由交汇点为中心布设3~5条测线,测线长度1km,测线间距200m.文中给出了探测中需要使用的磁力仪、定位仪、测深仪等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推荐配置.另外,通过采取适当降低船速和在磁力传感器附件适当配重等手段,提高测量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亚美光缆中国段路由磁力调查的工程实例,对应用磁力仪探测海缆的探测过程、磁测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绘制了AAG路由与某海底光缆交汇点的磁力探测成果图件.最后,给出了几次典型工程实践的探测成功率统计.多次工程实践表明,磁力探测方法对于海底缆线的探测具有很好的效果.磁力探测是海底缆线探测不可或缺的方法手段之一.
裴彦良梁瑞才郑彦鹏韩国忠李正光
关键词:磁力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单元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其分歧在于东西分带还是南北分块为主。通过对盆地全区大量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的解释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地层分布和盆地结构特征为原则,强调“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观点,将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1)西部坳陷带,包括长江坳陷、台北坳陷、彭佳屿坳陷;(2)中央隆起带,包括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渔山隆起和福州隆起;(3)东部坳陷带,又称浙东坳陷。这一划分方案体现了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对于认识全盆结构、对比东西差异及区域油气勘探都具有指导意义。
索艳慧李三忠戴黎明周均太赵峰梅焦倩吴奇张建培徐磊
关键词:地质结构新生代东海陆架盆地
东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伸缩率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其中东部坳陷带包括福江凹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选择西湖凹陷11条、钓北凹陷2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缩率。伸缩率的分析表明,T50-T34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处于伸展状态,T34-T12西湖凹陷处于压缩状态,T34-T30、T30-T12钓北凹陷分别处于压缩、伸展状态,T12至今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区域沉降。始新世中期西湖凹陷进入挤压期,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和龙井运动(T12)3次挤压的强度不断加剧。结合盆地充填结构分析,钓北凹陷新生代经历了早中始新世地堑式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断陷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反转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构造演化有很大不同,这是东海陆架盆地南北分块的重要依据。
赵峰梅李三忠索艳慧周均太戴黎明焦倩吴奇徐磊张建培
关键词:伸缩率平衡剖面西湖凹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