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9251008901000020)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张英才杨扬刘剑戎陈规划张琪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移植
  • 4篇术后
  • 3篇移植术
  • 3篇移植术后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
  • 3篇肝移植术
  • 3篇肝移植术后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脂肪
  • 2篇脂肪肝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人脐带间充质...
  • 2篇脐带
  • 2篇缺血
  • 2篇细胞
  • 2篇间质干细胞
  • 1篇单核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杨扬
  • 8篇张英才
  • 5篇陈规划
  • 5篇刘剑戎
  • 5篇张琪
  • 4篇杨卿
  • 3篇许世磊
  • 2篇程锦涛
  • 2篇潘国政
  • 2篇易慧敏
  • 1篇吕海金
  • 1篇安玉玲
  • 1篇陆敏强
  • 1篇李晓华
  • 1篇熊亮
  • 1篇张剑
  • 1篇汪根树
  • 1篇魏绪霞
  • 1篇易小猛
  • 1篇易述红

传媒

  • 2篇器官移植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成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中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了解成人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术后中远期的生存情况和导致中远期生存率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7年6月行原位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存活时间超过1年的221例良性终末期肝病受者的资料,选取包括受者术前变量、供者变量、术中变量和受者术后变量共26个可能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21例受者的随访率为97.3%(215/221),平均随访时间为(36.4±6.9)个月(12~56个月).其中28例在术后1年后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5.0%,11/221)、胆道并发症(3.6%,8/221)、乙型肝炎复发或再感染(1.4%,3/221).保留在Cox回归方程内的协变量为高龄(RR=2.325,P=0.009)、ABO血型(RR=2.206,P=0.015)、冷缺血时间(RR=3.001,P=0.000)、术后感染部位(RR=1.665,P=0.007)和胆道并发症(RR=2.655,P=0.004).结论 影响受者术后中远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ABO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12 h、术后肺部感染和移植肝胆管弥漫性狭窄.
张英才杨扬张琪李华汪根树张剑许赤易述红易慧敏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肝病生存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脂肪肝供肝肝移植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中重度脂肪肝供肝肝移植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给予Lewis大鼠高脂饲料饮食建立中重度脂肪肝模型。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供体为中重度脂肪肝的Lewis大鼠,受体为近交系Brown Norway大鼠。32只肝移植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MSC组和对照组,各16只。MSC组肝移植术后立即从阴茎背静脉注射含2×106个MSC的生理盐水1.5 ml,对照组从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5 ml。分别于术后1、3 d两组各取4只大鼠处死,同时留取血清和移植肝组织标本。观察两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的水平,移植肝组织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肝组织损伤情况;并观察其余大鼠术后存活情况。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大鼠生存分析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MSC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01±42)、(619±7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0,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3 d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385±65)、(1190±11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0,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TB水平分别为(31±8)、(32±6)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0,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3 d的TB水平分别为(51±9)、(91±1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7,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移植肝组织MDA含量分别为(4.9±0.8)、(7.4±0.8)m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5,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3 d的移植肝组织MDA含量分别为(3.8±0.6)、(7.9±0.9)mmol/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7;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移植肝组织TNF-α含量分别为(1.04±0.18)、(1.61±0.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3,P<0.05)。MSC组和对照组术后3 d的移植肝组织TNF-α含量分别为(0.87±0.06)、(1.92±0.2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1,P<0.05)。术后1、3 d,�
张英才杨卿汪国营刘剑戎许世磊李晓华程锦涛张琪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肝移植脂肪肝间质干细胞
一种新型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模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寻找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s)的新模式。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确诊为ITBLs的80例受者。其中,传统模式组37例受者在出现ITBLs症状后接受药物治疗,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早期诊断与干预模式(EDIM)组43例受者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定期行胆道超声造影,出现ITBLs征象时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初诊为ITBLs的时间、采取介入治疗的时间及移植肝丢失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结果传统模式组受者和EDIM组受者术后初诊为ITBLs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31)d和(24±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136,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从确诊为ITBLs到采取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5±42)d和(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7.035,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死亡受者分别为8例和7例。传统模式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89.2%,54.1%,EDIM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95.3%,81.3%,传统模式组受者移植肝1,3年生存率均低于EDIM组(χ2=4.219,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移植肝丢失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33±10)个月,传统模式组出现移植肝丢失时间早于EDIM组(t=-2.085,P=0.018)。结论早期诊断和干预ITBLs的新型模式可以延长术后移植肝存活时间,延迟移植肝丢失时间,提高ITBLs的整体治疗效果。
张英才刘剑戎许世磊杨卿任杰郑荣琴杨扬陈规划
关键词:缺血型胆道病变肝移植超声造影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2 年6 月至2014 年4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32 例重症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其中肠内营养组14 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9)岁.肠外营养组16 例,男14 例,女2 例;平均年龄(44±10)岁.肠内营养组术后1 d 经胃空肠管注入温水、乳果糖,术后2 d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并逐渐加量至1 000 ml/d,同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组术后即给予肠外营养,两组均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开始正常饮食.分别于术前、术后1、10 d 抽取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术后2 周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肝肾功能及感染发生情况.两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t 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6.1±1.4)d,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的(10.6±3.8)d(t=-4.21,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10 d 的ALT、AST、TB、前白蛋白、尿素氮(BUN)中位数分别为106(50~163) U/L、62(27~135) U/L、67(35~116) μmol/L、201(105~389) mg/L、12.5(6.4~18.8)mmol/L,与肠外营养组的276(46~716)U/L、119(33~447)U/L、131(89~391)μmol/L、162(103~238)mg/L、26.1(12.9~37.6)mmol/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3.15,-4.01,2.93,-3.79;P〈0.05).术后2 周内肠内营养组感染发生率为43%(6/14),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69%(11/16)( 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肝肾功能和营养状态,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术后恢复.
刘剑戎许世磊安玉玲吕海金易小猛魏绪霞熊亮张英才杨扬易慧敏
关键词:肠道营养胃肠外营养肝炎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撤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患者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已分别达到85%和70%[1-2].在实体器官移植中肝脏属于免疫特惠器官,但为了预防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移植患者术后仍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导致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升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引起肾功能损害、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感染和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因此,如何在逐渐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基础上,完全停用免疫抑制剂是临床肝移植术后免疫调节的终极目标.
杨扬张英才
关键词: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免疫耐受
HGF与CTLA-4Ig双基因修饰增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和促增殖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双基因修饰后免疫调节能力的变化及其促进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酶联合消化法提取并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的hUCMSC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Ad5-EGFP,实验组的hUCMSC转染携带HGF和CTLA-Ig双基因的腺病毒Ad5-HGF/CTLA-4Ig。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hUCMSC转染Ad5-EGFP后72 h表达EGFP细胞比率;实验组Ad5-HGF/CTLA-4Ig转染hUCMSC 72 h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同时再次检测hUCMSC免疫表型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GF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CTLA4-Ig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双基因修饰后hUC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上清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携带外源基因的腺病毒可有效转染hUCMSC,不影响其干细胞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经HGF/CTLA-4Ig基因修饰hUCMSC可分泌高浓度HGF并高表达CTLA-4Ig,同时能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其上清能明显促进肝细胞增殖。【结论】hUCMSC经HGF/CTLA-4Ig基因修饰后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并能高表达HGF和CTLA-4Ig,其免疫调节及促进肝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肝移植术后存在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刘剑戎杨扬张英才杨卿潘国政台艳陈规划张琪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脂肪肝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中度脂肪肝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建立sD大鼠中度脂肪肝模型。60只大鼠分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处理组(MS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大鼠。MSC组缺血再灌注术前1d和术后第3天分别从尾静脉注射含2×10。人脐带问充质干细胞的缓冲液1.5ml。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点注射PBS缓冲液1.5ml。术后第1、4和7天(每个时间点10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J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和白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术后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MSC组血清ALT、AST、TNF-α和肝组织MDA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ALT、AST和TNF-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病理检查则发现MSC组肝细胞坏死和白细胞浸润明显较对照组减轻。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有效减轻大鼠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张英才杨扬杨卿刘剑戎潘国政张琪陈规划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再灌注损伤脂肪肝脐带
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在单核细胞(Mo)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人hCAF;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密度梯度离心及磁珠分离法从健康人外周血浓缩白细胞中获得CD14+Mo。hCAF-CD14+Mo(1∶10)和CD14+Mo细胞在第1日及第4日均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ng/ml)和白细胞介素4(20 ng/ml),共诱导6 d。两组细胞分为两份,一半加入脂多糖(LPS)200 ng/ml刺激3 d,另一半不加入LPS作为对照。最后细胞共分为4组:hCAF-Mo组、hCAF-Mo+LPS组、不成熟DC(iDC)组及成熟DC(mDC)组。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4组细胞的形态变化。各组细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3、CD80、CD1a的表达情况,另一部分细胞分别与预染CFSE的淋巴细胞共培养5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结果显示在hCAF干扰下Mo不能分化为DC。CD83、CD1a、CD80的表达在iDC组分别为(3.2±0.7)%、(61.7±8.4)%、(30.1±0.9)%,mDC组分别为(80.1±2.8)%、(83.2±6.0)%、(96.1±1.9)%,hCAF-Mo组分别为(1.6±0.9)%、(1.8±0.9)%、(16.0±3.2)%,hCAF-Mo+LPS组分别为(9.0±1.2)%、(1.1±0.4)%、(58.4±3.6)%。hCAF-Mo组与iDC组的CD1a、CD80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CD83表达极低,因此hCAF-Mo组与iDC组的CD83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CAF-Mo+LPS组与mDC组的3种表型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DC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率为(3.3±0.9)%,mDC组为(34.5±7.3)%,hCAF-Mo组为(5.3±1.2)%,hCAF-Mo+LPS组为(7.0±1.2)%。与iDC组相比,mDC组能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hCAF-Mo组和hCAF-Mo+LPS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均较弱,与mD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hCAF可明显抑制Mo分化成DC,在肝癌的免疫逃逸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程锦涛张英才邓宜南陆慧琼张琪杨扬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逃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