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63022)

作品数:4 被引量:589H指数:4
相关作者:万广华陈澍李敬史清华章元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网络
  • 2篇网络分析
  • 2篇基于网络
  • 2篇分析方法
  • 1篇中国农户
  • 1篇中国区域经济
  • 1篇中国区域经济...
  • 1篇农户
  • 1篇贫困
  • 1篇贫困脆弱性
  • 1篇区域经济
  • 1篇区域经济增长
  • 1篇网络分析方法
  • 1篇慢性
  • 1篇贸易竞争
  • 1篇面板数据
  • 1篇经济增长
  • 1篇货物贸易
  • 1篇扶贫
  • 1篇扶贫战略

机构

  • 4篇云南财经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2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重庆市人民政...

作者

  • 4篇万广华
  • 2篇章元
  • 2篇李敬
  • 2篇史清华
  • 2篇陈澍
  • 1篇付陈梅
  • 1篇陈旎

传媒

  • 2篇经济研究
  • 1篇农业技术经济
  • 1篇管理世界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如何更准确地预测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1
2011年
如果能够预测未来将要发生的贫困——贫困脆弱性,那将对扶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尽管不少研究提出了一些预测方法,但其准确性如何却不得而知。基于中国1995—2005年的一组农户面板数据,本文将比较不同方法的预测结果与后续3年内实际发生的贫困,以检验其准确性。结果表明,使用越长的面板数据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更高的预测精度;利用自导法推断未来收入的分布,并不能显著改进预测效率;而与通过回归或简单算术平均方法获得永久性收入的方法相比,加权平均法能够明显带来更高的预测精度。本文的一系列结论对于贫困脆弱性研究以及根据贫困脆弱性来确定反贫困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万广华章元史清华
关键词:贫困脆弱性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被引量:364
2014年
本文测度了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全新解构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发现有:(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共存在179个空间关联关系。(2)中国区域经济可分四个功能板块。第一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主要由东部发达地区组成;第二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由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省份组成;第三板块是"主受益板块",由中西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组成;第四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由中西部落后地区组成。(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具有明显梯度特征。第一板块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又将动能传给第三和第四板块。(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可以解释50.2%的空间关联。
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网络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及动态变化--基于网络分析方法被引量:136
2017年
本文运用网络分析方法(Network Analysis)研究了2005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及动态变化。研究表明:(1)近1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关系日趋增强,贸易网络密度增加,贸易集中化趋势明显,贸易竞争加剧,但贸易互补大于贸易竞争。(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两个重要贸易板块,一是由俄罗斯、中东欧等国家组成的内部型板块;另一个是由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组成的内部与外部贸易关系都比较密切的兼顾型板块。(3)还有一个主要由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组成的贸易互补板块,这一板块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呈现"三足鼎立"的贸易竞争局面:第一竞争群体是以俄罗斯为首的石油资源国家;第二群体以印度、新加坡为首;第三群体以中国为首,由部分中东欧国家和独联体国家组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李敬陈旎万广华陈澍
关键词:一带一路网络分析方法
暂时性贫困与慢性贫困的度量、分解和决定因素分析被引量:59
2013年
本文基于Rodgers & Rodgers(1993)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方法,可以加总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总贫困,并将其分解为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将该方法运用于中国5个省份1995—2005年的农户面板数据后发现:农户的总贫困的下降主要来自于暂时性贫困成分而非慢性贫困成分的下降;慢性贫困成分在总贫困中的比重远远高于暂时性贫困成分的比重;家庭成员数量会显著增加总贫困、暂时性贫困成分和慢性贫困成分;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金融资本都能显著降低总贫困和慢性贫困成分,但低水平的人力资本(拥有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数量)和金融资本并不能降低暂时性贫困成分;特别地,更多地经营耕地会显著增加暂时性贫困成分。
章元万广华史清华
关键词:扶贫战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