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2010GSF10630)
-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杨鹏李传荣张刘东孙明高刘云更多>>
- 相关机构: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沿海破坏山体周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被引量:5
- 2011年
- 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土壤肥力和土壤健康程度。研究选取烟台市黄务镇破坏山体周边7种植被恢复模式,测定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目的是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为合理恢复植被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表现为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对土壤酶活性的改善作用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中以黑松麻栎混交林最优;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脲酶差异最为显著,与自然恢复的灌草丛相比,0-10cm土层脲酶活性增加44.71%~231.79%,10-20cm土层脲酶活性增加163.00%~959.00%;4种酶的活性均与有机质有密切的关系,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可以增强酶活性;脲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且三者与微生物含量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破坏山体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破坏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应以营造针阔混交林为主。
- 张刘东李传荣孙明高杨鹏刘云孙玖仕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破坏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