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LS11)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余冬林雷红英任群英更多>>
相关机构:九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议会
  • 3篇晚清
  • 2篇使臣
  • 1篇议会制
  • 1篇议会制度
  • 1篇日记
  • 1篇公会
  • 1篇郭嵩焘
  • 1篇笔记
  • 1篇《东西洋考每...

机构

  • 6篇九江学院

作者

  • 6篇余冬林
  • 2篇雷红英
  • 2篇任群英

传媒

  • 3篇老区建设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新余学院学报
  • 1篇人文论丛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866-1905年主要使西日记中议会文化之变迁
2014年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关系的旧有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1866-1905年间,清政府适应时势之变,先后派出数批使臣前往欧美诸国。中国使臣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后的西方世界。[1]这些使臣大多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议会文化的认识有着一个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余冬林
关键词:郭嵩焘
试论斌椿《乘槎笔记》及其中的议会形象被引量:2
2013年
斌椿在《乘槎笔记》中记述了西方议员的产生、议会的职责以及议员与君相的关系等,在一定程度上向国人传递了西方议会文化的相关信息。但是,这种记述又受到其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和诗意化的叙事方式的干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斌椿终究没有能力深入到西方议会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描述中,西方议会文化被不自觉地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其异质性和独特价值被无形消解。
余冬林雷红英
试论晚清使臣议会书写之特点
2013年
19世纪中后期,晚清使臣开始出现在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后的西方世界。斌椿、张德彝、郭嵩焘、戴鸿慈等9位使臣在其使西日记中对西方议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述。使臣们议会书写之特点与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所秉持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品质、精神诉求以及出国前后思想态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余冬林雷红英
关键词:晚清使臣
试论晚清使臣议会书写之传播
2013年
斌椿、张德彝、郭嵩焘、戴鸿慈等晚清使臣的议会书写主要保存在其使西日记中。通过对其使西日记的刊刻、收录以及引述等情况作一必要的梳理,以勾勒出其议会书写传播的大致轮廓。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晚清使臣的使西日记在19世纪末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重视,其中所蕴含的议会记述亦由此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
余冬林任群英
关键词:晚清使臣
试论晚清议会术语之变迁——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例
2013年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议会的对应术语主要有公会、国政公会、国会、国家公会、国公会、办国政会、义会等7个。该刊借助上述术语向中文世界介绍了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议会制度,主要记述了议会的职能范围、议会的构成、议员的来源以及议会与宗教、议会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此外,作者较为注重对议会的基本精神即"自主之理"的介绍和阐发。这些记载对西方议会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余冬林任群英
关键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议会制度
试论志刚《初使泰西记》中的议会形象
2013年
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述了美、法两国议会的职能范围、议事规则及其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志刚依然是从"衙门"与"官员"的角度来理解议会的设置与议员的选举的,实际上,志刚将对西方文明的评判,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之下。因囿于传统的价值观"、道器观"和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思维方式,当他观察法、美等国的议会文化时,看到的却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道"和贤人政治的理想。
余冬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