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30077)

作品数:16 被引量:107H指数:6
相关作者:施季森陈金慧赵亚琦郑仁华王颖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杉木
  • 4篇基因
  • 3篇细胞
  • 2篇优良无性系
  • 2篇植物
  • 2篇无性系
  • 2篇基因组
  • 2篇鹅掌
  • 2篇鹅掌楸
  • 2篇SSR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变异
  • 1篇地理种源
  • 1篇毒性
  • 1篇悬浮细胞
  • 1篇悬液
  • 1篇引物
  • 1篇引物开发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探针

机构

  • 14篇南京林业大学
  • 5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5篇施季森
  • 12篇陈金慧
  • 5篇赵亚琦
  • 5篇郑仁华
  • 4篇徐阳
  • 4篇王新民
  • 4篇王颖
  • 2篇周小红
  • 2篇刘伟东
  • 2篇董琛
  • 2篇王占军
  • 2篇夏兵
  • 2篇陆叶
  • 2篇周艳威
  • 2篇张元莉
  • 1篇李霞
  • 1篇欧阳磊
  • 1篇李美平
  • 1篇苏倩
  • 1篇沈捷

传媒

  • 7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杉木SRAP-PCR体系优化被引量:5
2014年
为建立杉木SRAP-PCR反应体系,利用L16(45)正交设计对影响杉木SRAP-PCR反应体系的Mg2+、dNTPs、引物、Taq酶和DNA浓度5种因素的4个水平进行优化实验,结合正交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影响反应较大的Mg2+、dNTPs和引物浓度进行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杉木SRAP-PCR最佳的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PCR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2.25 mmol/L、dNTPs为0.15 mmol/L、引物浓度为0.4μmol/L、Taq酶为1.5μmol/min、模板DNA为60 ng,10×PCR Buffer 2μL,不足部分用双蒸水补充至20μL。PCR反应程序的两步最适退火温度第1步为35℃,第2步为53℃。利用上述反应体系进行杉木PCR扩增,能得到清晰、稳定的条带。
王新民郑仁华陈金慧赵亚琦徐阳王颖施季森
关键词:杉木SRAP-PCR
聚乙二醇介导鹅掌楸悬浮细胞与CdSe/ZnS量子点纳米颗粒共孵育的互作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纳米材料介导的药物靶向治疗和动物细胞转基因等相关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植物因存在细胞壁的障碍,无论原位还是离体细胞培养条件下,利用纳米技术进行基因转移均存在很大难度.因此设想,如通过纳米颗粒材料物理尺寸的改变和表面化学修饰,能改变纳米颗粒与植物细胞壁界面上的生物物理或生物化学特征,从而有利于纳米颗粒材料穿越植物细胞壁进入植物细胞,将对推动纳米技术在植物转基因领域中的应用产生重要意义.根据以上设想,研究了不同的共孵育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下,杂交鹅掌楸的胚性悬浮细胞与经不同表面化学修饰的CdSe/ZnS纳米颗粒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细胞生物学特征,以及CdSe/ZnS量子点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共孵育后3h以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经表面后修饰带正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同时,胞吞进入细胞内部的表面携带正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的量明显与共培养时间、温度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表明它们可以通过细胞的液相胞吞作用进入杂交鹅掌楸细胞内,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而表面带负电荷的CdSe/ZnS纳米颗粒则主要聚集在细胞外壁附近.在培养溶液中添加20%(质量比)聚乙二醇,可进一步提高鹅掌楸细胞胞吞CdSe/ZnS纳米颗粒的量和减轻CdSe/ZnS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本研究表明,以表面携带正电荷的CdSe/ZnS量子点纳米材料作为基因载体,在植物悬浮细胞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
董琛施季森陆叶陈金慧夏兵
关键词:杂交鹅掌楸聚乙二醇细胞毒性
杉木茎段cDNA-AFLP反应体系的优化
2010年
本研究以杉木茎段为材料,对RNA提取、反转录方法、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影响杉木茎段cDNA-AFLP分析体系的各种因素,建立并优化了杉木茎段cDNA-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采用Chang等(1993)的CTAB-LiCl法稍加改进后提取RNA,得到的杉木茎段总RNA样品较为完整,纯度较高;Primescript反转录酶结合置换合成法得到的cDNA模板质量较高,可以满足cDNA-AFLP对于cDNA的要求。约300ngc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37℃,2h以及MseⅠ,65℃,5h完全酶切,MBIT4连接酶5U,22℃,连接过夜;连接产物最佳稀释倍数为2倍,预扩增产物稀释倍数为20倍;20μL扩增体系中,Mg2+浓度1.5mmol/L,dNTP浓度0.2mmol/L,TaqDNA聚合酶加1U。PCR产物经6%PAGE电泳得到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cDNA-AFLP反应体系,为杉木木材形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李霞苏倩施季森
关键词:杉木CDNA-AFLP
林木生物技术育种未来10年若干科学问题展望被引量:13
2012年
随着新一代基因组测序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生物技术育种也即将步入后基因组时代。笔者对未来10年林木生物技术育种可能面临的一些重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对林木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遗传调控,林木干细胞生物学与林木生产力,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林木理想型育种,林木基因型与生物、非生物抗性互作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机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重要针阔叶模式树种的基因组研究,木材产量和品质育种,以及林木干细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出了建议。
施季森
关键词:木材形成
不同分离缓冲液对杉木根尖细胞核悬液DNA分辨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制备高纯度的杉木细胞核悬液供BD Influx TM流式细胞分选仪使用,本研究配制了6种细胞核分离缓冲液制备样品,就不同分离缓冲液对DNA分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WPB buffer不能获得有效分辨的峰形,而OTTO's buffer表现为最高的分辨率,G0/G1峰的变异系数为4.61%。其余4种细胞核分离缓冲液(Arumuganathan's buffer,Galbraith's buffer,Lysis buffer LB01和Marie's nuclear isolation buffer)的变异系数在5%~8%之间(分别为5.49%,7.30%,5.12%和6.89%)。本研究分别选用了DAPI和PI对细胞核悬液进行染色发现,利用DAPI染料获得的柱状图CV值更小、分辨率更高。研究结果表明,利用Lysis buffer LB01分离缓冲液,结合DAPI染色,可以制备得高纯度的杉木根尖细胞核悬液。这一结果为杉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同步化和染色体分选提供实验依据。
沈捷徐进刘光欣施季森
关键词:杉木流式细胞术
湿加松胚性愈伤组织的程序降温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湿加松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超低温冷冻保存的研究。结果表明:继代培养9~12d的湿加松胚性愈伤组织经0.5mol/L梨醇预培养4d,在0.6mol/L山梨醇+10%DMSO的冷冻保护液下0℃预处理20min,然后以-1℃min的降温速率降至-40℃,停留10min后再以-5℃/min的降温速率降至-90℃,投放入液氮中保存;复苏时于37℃水浴2min,1mol/L山梨醇的液体培养基清洗3次,以滤纸作支持物转到固体继代培养基再培养。在此程序处理下1个月内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再生愈伤组织。
刘伟东陈金慧周艳威赵亚琦施季森
关键词:湿加松超低温冷冻保存胚性愈伤组织
参与杉木次生壁合成调控的转录因子ClMYB4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被引量:4
2012年
植物次生壁及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在转录水平上受到某些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的调控,如AtMYB46和PtMYB4。本研究在杉木发育木质部中克隆了一个全长为1453bp的R2R3-MYB基因cDNA序列,编码413个氨基酸残基的预测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与火炬松PtMYB4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且与AtMYB46、PtMYB4和EgMYB2次生壁合成调控基因在系统进化上聚为一类。因此,命名为ClMYB4。本实验构建了ClMYB4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b-ClMYB4,并在大肠杆菌Rosetta中实现了高效表达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ClMYB4在调控杉木次生壁发育过程的下游靶基因及相关顺式作用元件提供基础。
吕运舟郑佳陈金慧施季森
纳米材料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成像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研究,相对于动物细胞而言,纳米材料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相对滞后,目前主要集中在量子点探针标记技术和纳米基因载体介导外源基因遗传转化两方面。据此,笔者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的量子点合成及功能化等方面的进展,特别对于在植物细胞成像中应用进行了评述。另外还介绍了纳米基因载体的种类和特征,以及在植物完整细胞或原生质体中介导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认为已有的纳米材料存在粒径过大或自身的细胞毒性过大,限制了其在植物细胞生物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所以针对植物细胞自身特征,设计合成新型的纳米材料将是未来研究的焦点。
夏兵董琛陆叶陈金慧施季森
关键词:纳米材料植物细胞基因载体荧光探针
Highly efficient uptake of ultrafin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with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by Liriodendron hybrid suspension cells被引量:2
2013年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s co-cultures of ultrafin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 and the Liriodendron hybrid suspension cell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Using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labeling, the LSCM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MSNs (size, 5-15nm) with attached FITC molecules efficiently penetrated walled plant cells through endocytic pathways, but free FITC could not enter the intact plant cells. The SEM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MSNs readily aggregated on the surface of intact plant cells, and also directly confirmed that MSNs could enter intact plant cells; this was achieved by determining the amount of silicon present. After 24 h of incubation with 1.0mg mL-1 of MSNs, the viability of the plant cells was analyzed using fluorescein diacetate stai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cells retained high viability, and no cell death was observed. Interestingly, after the incubation with MSNs, the Liriodendron hybrid suspension cells retained the capability for plant regeneration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ultrafine MSNs hold considerable potential as nano-carriers of extracellular molecules, and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in vitro gene-delivery in plant cells.
XIA BingDONG ChenZHANG WenYiLU YeCHEN JinHuiSHI JiSen
关键词:杂种鹅掌楸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植物干细胞中WUS/CLV反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1年
回顾植物顶端、根端和侧生分生组织的模式结构,以及干细胞区的WUSCHEL/CLAVATA(WUS/CLV)反馈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发现,3种分生组织不仅都具有长期潜在的维持原始细胞启动状态的功能,而且可能都存在调控相邻干细胞分裂、分化的干细胞区。茎端分生组织中和根端分生组织中分别存在WUS/CLV和WOX5/CLE40反馈调控机制,2种反馈调控机制都具有维持干细胞区的分裂及其与其他组织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功能。而有关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的维管形成层组织中WUS/CLV反馈调控机制的报道不多,文中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展望。
王占军陈金慧施季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