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I85B02) 作品数:7 被引量:53 H指数:5 相关作者: 孔佩艳 曾东风 沈照华 朱丽丹 文朝远 更多>> 相关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解放军第18医院 解放军第41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西地那非干预疑诊早期高原肺动脉高压人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评价口服西地那非干预疑诊早期高原肺动脉高压(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HA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4例常驻高海拔地区(4 500 m)疑诊早期HAPH的青年男性,分为2组,A组(11例)予以吸氧治疗,B组(13例)予以吸氧+口服西地那非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主要终点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及次要终点Brog呼吸困难评分、肺动脉收缩压(SPAP)、血氧饱和度及受试者的血压、肝肾功变化情况。结果①经12周治疗后,B组6MWT从(405.54±42.40)m增加至(463.34±40.12)m(P<0.05),A组6MWT从(407.53±50.14)m增加至(444.53±56.36)m(P<0.05),B组比A组增加更明显(P<0.05);Brog呼吸困难评分2组均明显改善(P<0.05),B组比A组改善更明显(P<0.05);B组SPAP由(25.56±1.85)mmHg降低到(21.69±1.88)mmHg(P<0.05),A组SPAP由(26.25±1.25)mmHg降低到(25.27±1.10)mmHg;B组比A组明显降低(P<0.05)。②服药前后,受试者血压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西地那非(50 mg,1次/d)干预疑诊早期HAPH人群是安全和有效的。 周正茂 覃军 黄岚 文朝远 谭虎 张玉舟 周音频 魏军义 李子良关键词:西地那非 高原肺动脉高压 有效性 安全性 大豆异黄酮对高原人群血红蛋白值变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吸氧及吸氧+大豆异黄酮对高原人群血红蛋白值的变化研究。方法筛选移居海拔3 500~5 300 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2次体检确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86例和有类似慢性高原病症状的214例男性青年,均按第2次HGB检测值随机选入3组,A组:≥210 g/L;B组:190≤HGB〈210 g/L;C组:150≤HGB〈190 g/L;每组66例;每组再次随机分为两亚组为“1”组:吸氧(低流量1~2 L/min,1.5 h,2~4次/d,90 d);“2”组:吸氧(用量同1)+口服大豆异黄酮治疗(20 mg/次,2次/d);每亚组33例;12周后,复查血常规及临床症状调查随访。结果 12周后,HGB值变化:试验前后比较,除C1亚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外(P〉0.05),余亚组(A1、A2、B1、B2、C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后HGB下降值比较,除C组的两亚组下降值无明显差异外(P〉0.05),余两组(A、B组)均显示吸氧+口服大豆异黄酮方案组HGB下降值较单纯吸氧组显著(P〈0.05);试验后对使用吸氧+大豆异黄酮方案治疗组进行比较,A2下降幅度最为明显(P〈0.05),B2次之(P〈0.05)。临床症状改善:试验后各组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但以吸氧+大豆异黄酮方案组改善较为明显。结论吸氧+大豆异黄酮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防治中可能与血红蛋白值存在的正相关,血红蛋白值越高,其综合防治体现越明显。 于前进 孔佩艳 曾东风 李佳丽 朱丽丹 沈照华 文朝远 胥全宏 崔建华关键词:吸氧 血红蛋白值 有效性 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关的血清炎症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14年 在我国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等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地区,平原移居者为适应外界低氧环境,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球压积(HCT)会出现代偿增高.当血液出现淤滞、血流阻力增加时,即RBC、HGB、HCT代偿增高过度,出现头昏、胸闷、胃肠不适等临床症状时,就可按青海标准[1]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HAPC是由于机体持续高原低氧引发红细胞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高原病,是常驻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慢性高原病之一,也是引发其他慢性高原病的重要基础病因,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于前进(综述) 孔佩艳(审校)关键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炎症因子 大豆异黄酮对早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疗效的临床研究:80例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吸氧+大豆异黄酮对移居高海拔人群中早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人群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筛选移居3500-5300m高原地区10个月以上,经3次检查确认血红蛋白(HGB)值在190g/L≤HGB〈210g/L的80例青年男性,分为吸氧组与药物组,吸氧组(n=40)低流量吸氧(1-2L/min),1.5h/次,2-4次/d;药物组(n=40)吸氧(方法同吸氧组)+口服大豆异黄酮(20mg,2/d)治疗。两组均进行慢性高原病(CMS)临床症状评分后进入试验,12周后复查血常规并随访CMS评分,观察RBC、HGB、血细胞比容(HCT)数值变化及CMS再评分。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HGB值变化的诸多因素。结果经12周随访观察,主要终点指标HGB值变化:药物组下降8.76±5.15g/L,吸氧组下降4.16±5.33g/L。对比吸氧组,药物组HGB下降较为明显(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药物组CMS评分降低明显,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P〈0.05),而吸氧组症状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值变化与试验分组有显著关联性。药物治疗前后,受试者血压、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在高海拔高原地区进行HAPC的早期预防是必要的,吸氧+口服大豆异黄酮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于前进 孔佩艳 崔建华 曾东风 文朝远 李佳丽 宋虎 沈照华 陈建 胥全宏关键词:吸氧 大豆异黄酮 有效性 蛋白芯片检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人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探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在HAPC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与慢性高原病密切相关的40种炎症细胞因子作为可能影响HAPC发病的检测指标,应用低密度蛋白质芯片检测8名HAPC患者及9名高原正常人的血清标本,并利用SRING9.1数据库做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 HAPC患者与高原正常人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蛋白表达水平:IL-1β为488.92±91.78 vs 226.65±127.62、IL-2为590.64(707.02-460.88)vs 280.79(294.70-205.27)、IL-3为711.38±197.51 vs 271.64±135.69、IL-15为534.50±143.04 vs 367.98±108.10、IL-16为655.55±150.86 vs394.75±110.74、MCP-1为2304.70(3 901.71-1 928.07)vs 1421.61(2 099.36-1241.21)、TNF-α为591.43±103.03 vs 433.18±141.12(P<0.05);其余33种炎症细胞因子变化甚小(P>0.05)。结论 IL-1β、IL-2、IL-3、IL-15、IL-16、MCP-1、TNF-α可能均参与了HAPC的发病过程,且与EPO、HIF-1α、雄激素受体(AR)有内在的相互关联作用;蛋白芯片技术对于探讨HAPC发病机制及开发快速准确临床检验是技术1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工具。 于前进 孔佩艳 曾东风 沈照华 朱丽丹 胥全宏 宋虎关键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蛋白质芯片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血清uPA蛋白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有关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索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 P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45例初始治疗前AML患者及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u P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对其中25例预后不良组、10例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中等组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u PA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初始治疗前AML患者血清u P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ML患者血清u P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中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 PA蛋白的表达与AML患者危险分层密切相关,监测AML患者血清u PA蛋白表达水平有助于早期判断AML患者的预后。 廖君 王晓果 孔佩艳 张曦 易海 朱丽丹 刘耀 张诚 高蕾关键词: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大豆异黄酮对海拔5000m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2年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机体在高原缺氧环境中,红细胞过多增生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海拔5000m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雌激素用于治疗HAPC已有多年的历史,与扩血管治疗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研究证实雌激素可抑制红细胞增生,因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多见于成年男性、少见于女性。 高亮 崔建华 马广全 曾东风 孔佩艳关键词:大豆异黄酮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 红细胞压积 氧自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