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

作品数:17 被引量:194H指数:9
相关作者:徐祥德施晓晖陈斌卞建春阮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夏季
  • 6篇季风
  • 5篇亚洲季风
  • 5篇亚洲季风区
  • 5篇季风区
  • 5篇降水
  • 5篇风区
  • 4篇对流层
  • 4篇流层
  • 3篇水汽
  • 3篇水汽输送
  • 2篇地表
  • 2篇源区
  • 2篇通量
  • 2篇通量计算
  • 2篇同化
  • 2篇平流层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廓线

机构

  • 17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航天科工...
  • 1篇安徽四创电子...

作者

  • 13篇徐祥德
  • 11篇施晓晖
  • 6篇陈斌
  • 3篇阮征
  • 2篇陈渭民
  • 2篇葛润生
  • 2篇卞建春
  • 1篇储凌
  • 1篇毛嘉富
  • 1篇蔡雯悦
  • 1篇彭世球
  • 1篇张乐坚
  • 1篇张胜军
  • 1篇施小英
  • 1篇王东晓
  • 1篇朱玉祥
  • 1篇马舒庆
  • 1篇秦宁生
  • 1篇孙绩华
  • 1篇程兴宏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廓线雷达回波信号强度定标方法被引量:25
2010年
风廓线雷达返回信号功率定标通常通过返回信号信噪比和系统噪声功率的估算得到。该方法存在着噪声电平的确定、外部噪声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了定标的精度。采用信号源分别对接收机和信号处理器进行定量测试,进而对雷达系统进行定标,是另一种可行的办法,该文利用这种方法对CFL-03风廓线雷达进行了定标,并利用该雷达在东莞2009年7月和8月探测资料与广州S波段天气雷达和地面雨量计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用该定标方法得到的回波强度与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和地面雨量计资料估算的回波强度基本一致,平均标准差在1 dB左右,表明这种定标方法是可行的。
钟刘军阮征葛润生陈钟荣任京伟沈祥林张哲魏艳强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定标噪声电平回波功率
Parsivel雨滴谱仪测速误差订正及对雨滴谱分布的影响
<正>1引言早期对雨滴谱的测量主要有滤纸色斑法、面粉球法和撞击型雨滴谱仪,无法获得雨滴的下落速度,通过静止大气下的雨滴下落速度来计算雨滴谱,计算结果存在误差[1-3]。德国OTT公司的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简称p...
李淘阮征葛润生金龙
关键词:雨滴谱分布
文献传递
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和1951-2004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160个中国地面测站月降水资料,对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南北旱中间涝"分布型为主,90年代初期之后则以"南涝北旱"分布型为主,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90年代后雨带南移的特征开始明显;夏季整层水汽输送通量主模态的空间结构及其时间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近50年来东亚大陆东部经向水汽输送从1974年起由强变弱的"转折点"特征及其年代际减弱变化趋势;印度大陆和孟加拉湾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海以及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纬向水汽输送从1973年起由弱变强的"转折点"特征及年代增强变化趋势。揭示了东亚夏季水汽输送年代际分量主模态的时空演变造成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南北旱中间涝"分布型转向"南涝北旱"分布型,即中国东部夏季雨带呈现出南移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施小英施晓晖毛嘉富
关键词:水汽输送降水年代际变化东亚季风
华南及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关系的分析和模拟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06年春季平均地面气温的线性变率,表明其在华南地区为负变率,而在南部海洋则为正变率,即华南及邻近海域的春季海陆温差具有明显的减弱趋势。合成分析表明,其与夏季东亚区域南风的减弱趋势存在一定的联系。采用第三代区域气候模式(ICTP RegCM3)进行了在春季增高华南陆地表面气温和降低南部海洋表面气温的理想状况数值模拟试验,进一步分析华南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减弱趋势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敏感试验模拟的夏季850 hPa风场在中国东部地区表现出南风减弱的特征(差值风场为北风),同时还可发现夏季中国东部及其以东洋面存在一个气旋性差值环流。因此,华南及其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的减弱趋势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施晓晖徐祥德
关键词:数值模拟
春季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异常的相关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1957-2006年50年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区域春季地气温差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相关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对春季地气温差与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春季地气温差分布与地势大体吻合。在长江中下游为涝年时,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偏大,而黄淮流域的春季地气温差偏小,与青藏高原相反。青藏高原春季的地气温差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春季青藏高原地区地气温差较大(小),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会比正常年份偏多(少),青藏高原春季地气温差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刘颖徐祥德施晓晖
关键词:地气温差降水长江中下游
“世界屋脊”大地形坡面探测同化信息对下游天气的预警效应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WRF模式多时间层三维变分同化技术(3DVAR),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多要素资料同化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对发生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特大雪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陡峭的大地形坡面,且高耸于对流层中部,故分布于高原大地形"坡面"不同高度的自动站网观测要素,将与无线电探空探测获取的大气"廓线"信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其不仅在观测点高度、梯度特征,而且在观测时间频数、"定点"、"定高"及其同步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平原自动站、常规探空的特殊功能优势.高原大地形坡面自动站网信息同化场亦可提供高原东部下游天气系统高敏感区前兆性"强信号",并实现模式高原及周边区域初始场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客观化调整,从而提升下游区域灾害天气系统模拟与预报能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动站的水汽、温度、气压等资料同化信息对于预报下游区域的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彭世球徐祥德施晓晖王东晓朱玉祥浦静姣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资料暴风雪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不可逆质量交换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基于2005年NCEP/GFS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的"Domain Filling"技术,以气块穿越对流层顶后的滞留时间为标准,诊断分析了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重点讨论了对平流层大气成分收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可逆双向质量交换过程,并利用前向(后向)轨迹追踪方法,分析了其4天的"源(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Troposphere-Stratosphere mass Exchange,STE)的计算对滞留时间阈值的选择具有较强敏感性,大多数的气块在1~2天内可频繁地往返对流层顶.这些瞬时交换事件的考虑与否对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交换计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中纬度的风暴轴区域.(2)从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平流层质量净交换纬向平均上看,45°N以南的区域为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质量输送(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massTransport,TST),副热带地区为最强的上升支,而在45°N~55°N的中纬度地区是平流层向对流层质量输送(Stratosphere to Troposphere mass Transport,STT).地理分布上,STT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北的东亚地区,与亚洲季风区夏季大尺度的槽区相对应.夏季整个亚洲季风区都是TST发生的区域,最大值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占亚洲季风区不可逆TST夏季平均总量的46%.(3)对流层-平流层质量交换的"源汇"特征分析表明,STT主要源于100°E以西、50°N以北的高纬地区,向下可以输送到中国东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等中纬度区域.而TST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输送,向上穿越对流层顶高度以后,可分别向高纬的极地和热带地区输送,这意味着亚洲季风区夏季的TST水汽输送可能进入"热带管"中,进而可能对全球平流层水汽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陈斌徐祥德卞建春施晓晖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
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高分辨三维Lagrange输送模式的数值模拟,确定了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下平流层水汽的对流源区,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机制.三维轨迹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不是对流层向平流层质量输送的主要源区,但却对下平流层水汽具有重要影响,该区域贡献占整个亚洲季风区水汽垂直输送的三分之一强.一方面,夏季高原上空深厚的湿对流系统为对流层向平流层水汽输送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和其他区域相比,高原区域上空对流层顶温度较高,使得大气穿越对流层顶附近时避免了类似于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冷点"的"冻干"脱水过程,这是该区域成为对流源区的关键因素.
陈斌徐祥德施晓晖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水汽输送
地表粗糙度非均匀性对模式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理论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地表参量的不均匀性对网格区地表湍流通量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近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次网格粗糙度长度的变差系数、网格平均粗糙度及参考高度的选取是影响网格湍流通量计算的主要因素,其中次网格粗糙度长度的变差系数对计算偏差起主要决定作用。实际计算表明,某些特定地区(如植被气候过渡带)粗糙度的地表非均匀性引起的计算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选取特定的参考高度能改善高网格湍流通量计算的效果。非中性大气层结条件下,由地表粗糙度不均匀性所致的平均风速、位温梯度以及近地层大气稳定度的次网格分布都对网格湍流通量(感热通量)计算产生影响,比较而言,相对误差大小对大气稳定度的次网格分布最为敏感。所以,在目前的数值模式中有必要进一步对湍流通量计算过程中由于地表不均匀性产生的计算偏差加以考虑。
陈斌徐祥德丁裕国施晓晖
关键词:次网格尺度
C波段调频连续波天气雷达探测系统及观测试验被引量:10
2015年
对降水云更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需求推动了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调频连续波雷达(FMCW)系统采用收发分置双天线体制,采用数字直接移相(DDS)技术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信号处理技术,获取高度分辨率达到15、30 m,探测周期2—3 s的回波功率谱分布和谱参数,具有脉冲多普勒雷达无法比拟的探测优势。C波段FMCW(C-FMCW)雷达最小可测信号功率达到-170 dBm,微弱信号的定量标校是技术难点。采用标准信号源输出单频信号,经过数字直接移相扩展为与雷达系统相同扫频范围信号,得到最小输入功率可达-169.77 dBm的定标曲线,由定量标校后的谱分布计算得到回波强度谱密度分布。该雷达于2013年6月起在安徽定远开始观测,利用8月24日降水过程探测数据,与距离该地48 km的蚌埠和83 km的合肥SA扫描雷达观测数据,分别进行对流云与层状云的观测比对分析。对于均匀分布的层状降水云,C-FMCW雷达与SA雷达探测结果基本接近,C-FMCW雷达与蚌埠SA雷达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75 dB,与合肥SA雷达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2.02 dB,C-FMCW雷达与两部SA雷达探测的回波强度差异小于1 dB。对观测试验谱参数及回波强度谱密度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C-FMCW雷达在研究降水云体的相态分区、晴空大气边界层回波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加深对强降水云中垂直运动的强烈变化的探测和认识。
阮征金龙葛润生李丰吴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