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3639)
- 作品数:2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刘中华曾进胜周曙袁小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信息保持时间间隔下空间位置记忆的容量和事件相关电位分析
- 2013年
- 目的通过改变记忆信息时的保持时间分析空间位置记忆的行为绩效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时空模式变化,探讨空间位置记忆的容量及脑加工机制。方法 15名健康受试者在5种不同记忆信息保持时间间隔(ISI)下从事空间位置记忆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通过记录反应正确率计算其空间记忆容量,同时记录19通道的ERPs并统计参数映像分析。结果 5种不同ISI值时,记忆容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0)=8.418,P=0.001)。随ISI值增加,空间位置记忆容量逐渐减少。统计参数映像分析表明,ISI=100 ms与ISI=500、1 000、1 500 ms保持阶段中相同时间段显著性差异主要在保持阶段开始早期(120~160 ms)的前额叶和顶叶部位,以ISI=100 ms与ISI=1 500 ms组比较时最明显,与ISI=1 000 ms组比较其次。ISI=1 000 ms与ISI=1 500 ms比较显著性差异也主要在保持阶段初期(120~160 ms)的额叶以及中期(340~380 ms)的右侧顶枕部和后期(780~820 ms)的顶部处。结论视觉空间位置记忆存在容量限制,它随信息ISI的延长而减少。额叶和顶叶是视觉空间记忆保持阶段的重要脑功能区。
- 刘中华周曙
- 关键词:记忆容量事件相关电位
- 皮层下脑梗死患者特征-整合工作记忆的动态观察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不同时间点分别从事特征工作记忆和整合工作记忆时的认知行为特点.方法 28例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25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在实验期间进行一次相同任务测试.在发病基线(W1)、发病3个月(M3)以及发病6个月(M6)分别从事颜色、空间和颜色-空间整合3种工作记忆延迟匹配样本任务,计算机记录其行为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W1与M3比较,3种记忆任务的正确率[(61.06±7.78)%,(64.92±5.47)%;(90.59±2.95)%,(92.88±2.98)%;(77.06±5.58)%,(82.35±7.44)%]均有提高,其反应时间[(914.02±110.53) ms,(868.31±118.91) ms;(859.89±139.94)ms,(833.37±120.99)ms;(1150.17 ±92.02) ms,(918.72±101.28)m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6与M3比较,空间任务的正确率[(93.91±2.86)%;(92.88±2.98)%]进一步提高,反应时间[(813.24±119.54)ms;(833.37±120.99) ms]缩短,而颜色任务的正确率[(64.50±4.49)%;(64.92±5.47)%]和反应时间[(866.47±123.87)ms; (868.31±118.91)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任务的正确率[(78.49±7.85)%;(82.35±7.44)%]却有显著性下降(P<0.05),几乎降至发病基线水平[(77.06±5.58)%];与对照组相比,除M6时空间记忆指标[(93.91±2.86)%;(813.24±119.54)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一病灶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特征及整合记忆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半年时空间记忆基本恢复至正常,但整合记忆存在继发性损害,这可能与脑梗死后神经纤维继发性损害有关.
- 刘中华袁小敏曾进胜
- 关键词:继发性损害工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