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05)
- 作品数:44 被引量:210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琪潘鲁青赵文于瑞海于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毒性效应被引量:4
- 2015年
- 通过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幼体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聚维酮碘对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幼体的24 h LC50为2.25 mg/L,48 h LC50为1.99 m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47 mg/L;褶皱臂尾轮虫的平均存活时间、总生殖量、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聚维酮碘浓度的升高而减少,产前发育期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这些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则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0.5 mg/L高浓度组的rm、λ、T与对照组及其他各浓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1 mg/L低浓度聚维酮碘对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产前发育时间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其种群增长、繁殖有显著影响(P<0.05)。
- 刘青崔延超李双宇付泉洁揣洁
- 关键词:褶皱臂尾轮虫聚维酮碘毒性试验
- 组合生态浮床净化养殖水体效果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为了研究由水生植物与人工介质构建的组合生态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通过在大薸(Pistia stratiotes)底部放置生物陶粒基质构建了组合生态浮床,研究了该组合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数据表明,组合生态浮床对总氮、氨氮(NH+4-N)、亚硝氮(NO-2-N)、总磷、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达到52.38%、77.78%、81.97%、67.57%和43.98%,均显著高于植物对照组和基质对照组(P<0.05)。经组合浮床净化后的养殖水体中,TN、TP水平分别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排放水一级标准,NH+4-N水平降至0.15 mg/L以下,NO-2-N水平降至0.02 mg/L以下。结果表明,组合生态浮床中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合理的生物组合对提高生态浮床净化养殖废水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构建适宜养殖水体净化的组合型生态浮床提供了技术支撑。
- 许国晶段登选杜兴华田功太张明磊刘飞
- 关键词:水质净化
- 干露及温度变化对毛蚶苗种成活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干露及温度变化对毛蚶苗种成活率的影响:在水温9.5-18.2℃范围内,体长22.01-27.72mm的毛蚶苗种,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成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试验范围内,不同种规格的毛蚶苗种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总体趋势是小规格苗种比大规格苗种成活率高。结果表明,毛蚶干露耐受力的长短,受温度影响明显,在试验范围内,小规格苗种耐干露能力比大规格苗种耐干露能力要强。
- 王玉清孙同秋王冲曾海祥张凯尹琳琳
- 关键词:干露温度
- 脉红螺形态学参数分析及其交配行为的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为探究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交配模式及交配前的性选择机制,本实验选取99个脉红螺成体进行形态学测量并分析6个形态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脉红螺的壳宽、体螺层高、厣宽和厣高均与壳高有显著相关性(r≥0.8),与螺旋部高无相关性(r〈0.3),螺旋部高仅与壳高有弱相关性(0.3≤r〈0.5);进一步比较雌螺和雄螺的6个形态学参数,发现脉红螺不存在性别二态性现象。在室内养殖池内观察脉红螺交配行为,发现亲螺入池后2~4d,雌螺和雄螺陆续出现交配现象;脉红螺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均小于96h,其中83.6%的交配在48h内完成;雌螺和雄螺的交配次数均在0~5次之间,交配间隔期在2.67~8.80d之间,且前2次交配的间隔期要长于其他间隔期;未发现脉红螺在交配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选择依据。研究表明,脉红螺属于多雌多雄的混交模式。
- 孙晓琪于红于瑞海李琪
- 关键词:脉红螺交配模式
- 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毒性效应的研究
- 2017年
- 本试验通过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了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的24hLC50值为422.63ug/L,48hLC50值为302.86ug/L,应用Turubell公式得出其安全浓度为46.66ug/L。褶皱臂尾轮虫总生殖量随着原虫净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存活天数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产前发育天数随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总生殖量各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存活天数除10ug/L组外,其它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内禀增长率rm、净生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世代周期T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rm、λ和R0各试验组间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低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0ug/L以上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10ug/L低浓度的原虫净对褶皱臂尾轮虫存活天数、产前发育时间、平均生殖次数和每次生殖个数影响不大,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总生殖量、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等种群增长参数已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
- 刘青孙智鑫高欣李双宇张颖高梦婵
- 关键词:原虫净褶皱臂尾轮虫毒性试验
- 栉江珧wnt4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调控被引量:4
- 2016年
- 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和RACE技术克隆了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wnt4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4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074 bp,编码由35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栉江珧wnt4基因具有wnt家族保守结构域,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胆(Paracentrotus lividus)等物种具有高度的同源性。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wnt4基因表达具有广泛性和组织差异性,且与性别和性腺繁殖周期相关。wnt4基因表达量与性腺成熟度相关,并且整个繁殖周期卵巢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精巢,说明wnt4基因参与了栉江珧两性性腺的发育,并在卵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同发育阶段胚胎荧光定量分析表明,wnt4基因主要参与了栉江珧的早期胚胎发育。在胚胎发育早期(囊胚期和原肠期)wnt4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是成体表达量的500倍;在担轮幼虫和D形幼虫期迅速下降,暗示wnt4基因可能在栉江珧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17β-雌二醇诱导实验显示,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卵巢wnt4基因表达(P<0.05);短时间处理,17β-雌二醇能诱导精巢wnt4基因显著表达(P<0.05)。
- 王昌勃李琪于瑞海孔令锋于红
- 关键词:栉江珧QRT-PCR个体发育繁殖周期17Β-雌二醇
- 氮磷比对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种间竞争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了解饵料微藻的种间竞争关系,通过微藻共培养的方法,以NaNO3和KH2PO3作为氮源和磷源,研究了氮磷比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养模式下,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适宜的N/P为4~22,N/P〉22时其生长受抑制,而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受N/P影响不明显;共养模式可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而抑制湛江等鞭金藻的生长;蛋白核小球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且N/P为13和16时其种群竞争优势最明显;在蛋白核小球藻大规模生产性培养时可接入等生物量或少量湛江等鞭金藻,一方面利用共养模式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产量,另一方面可根据养殖生产需要适时采收混合藻类饵料用于投喂。
- 魏杰王月琪刘倩赵文王丽丛玉婷
- 关键词:蛋白核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氮磷比种间竞争
- 参藻混养生态系统中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与刺参的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为了探讨参藻混养生态系统中孔石莼Ulva pertusar、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与刺参Apos鄄tichopus japonicus的相互作用,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106、105cells/m L两种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与孔石莼及刺参不换水混养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孔石莼和小球藻能有效地吸收养殖水体中的氮磷;106cells/m L浓度的小球藻在与孔石莼、刺参混养时对孔石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105cells/m L浓度的小球藻对孔石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小球藻浓度为105cells/m L的混养组在水质、刺参生长方面与孔石莼混养组相近,且能较好地抑制孔石莼过快生长。
- 李朝政赵文刘钢王珊
- 关键词:孔石莼蛋白核小球藻刺参混养生态效应
- 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被引量:12
- 2016年
-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冶和“刺参–对虾冶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冶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冶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滋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滋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冶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 蔡志龙秦美川赵文郭凯张晨李黎张家卫
- 关键词:群落结构浮游生物混养模式海水池塘
-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配子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2017年
- 以日本三陆地区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配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交叉分组实验,研究了温度(18℃、21℃、24℃、27℃)、光照强度(50μE·m^(-1)·s^(-1)、80μE·m^(-1)·s^(-1)、110μE·m^(-1)·s^(-1)、140μE·m^(-1)·s^(-1))、培养方式(静置培养、磁力搅拌培养、充气悬浮培养)、接种密度(0.1g/L、0.2g/L、0.4g/L、0.6g/L、0.8g/L、1.0g/L)对裙带菜配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强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配子体生长有较大影响。21℃、50μE·m^(-1)·s^(-1)的条件组合是实验中配子体培养的最佳条件。在培养的第5d到第10d之间,裙带菜配子体克隆的细胞增长率最大,可在第10d对配子体进行继代培养,使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培养方式和初始接种密度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配子体生长有较大影响,初始接种密度为0.1~0.2g/L的充气培养条件是配子体培养的最佳条件组合。本实验得出,日本三陆裙带菜雌配子体克隆扩培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1℃、光强50μE·m^(-1)·s^(-1)、接种密度0.1~0.2g/L,充气悬浮培养。
- 徐群刘岩徐静娟
- 关键词:裙带菜配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