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6045)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周怀阳姚会强杨群慧孙治雷董从芳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洋底
  • 1篇盆地
  • 1篇热液
  • 1篇热液场
  • 1篇SI
  • 1篇CDE
  • 1篇烟囱体

机构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锡集团

作者

  • 1篇尹希杰
  • 1篇王虎
  • 1篇董从芳
  • 1篇孙治雷
  • 1篇杨群慧
  • 1篇姚会强
  • 1篇周怀阳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现代洋底低温富Si烟囱体的构建:以劳盆地CDE热液场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CDE热液场是中国在劳盆地东部扩张中心区域发现的热液场.本文报道了该热液场小型低温富Si烟囱体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矿物学分析发现,烟囱体壁的矿物具有着明显的环带结构:沿烟囱主通道内壁向外,分别由蛋白石+重晶石层,长杆状蛋白石层,Fe-Si质丝缕体层以及最外面的Fe-Mn氧/羟化物(以下简称Fe-Mn氧化物)层组成.蛋白石的氧同位素测温表明最内层蛋白石和重晶石层的沉淀温度为68.5℃,而次内层长杆状蛋白石层为39.6℃,具有明显的温度梯度.同时,稀土元素的各个指标(Eu/Eu*,Ce/Ce*与(La/Yb)N)以及从不同层位烟囱体壁提取到的Fe-Mn氧化物的Sr同位素比值均在次外层有明显异常,暗示该烟囱体在发育的初始阶段,最先形成的外壁是当前的次外层.形态学观察表明嗜中性Fe氧化菌的微生物和某些可能利用Si的微生物在烟囱体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代谢活动形成的Fe-Si质丝缕体和少量蛋白石以及重晶石沉淀最先形成环状的原始外壁,并与后期出现的长杆状蛋白石一起交织成三维立体网络,通过逐步矿化增生影响了烟囱体壁的渗透能力,最终控制了海水和热液的混合比例,导致低温富Si烟囱体的环带状结构的形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还表明,矿物的环带特征以及Fe-Mn氧化物的对周围水体中元素的"吸附作用"控制了烟囱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孙治雷周怀阳杨群慧尹希杰王虎姚会强董从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