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0501-146)
- 作品数:2 被引量:30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全九任书杰李生秀李世清郑纪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半湿润易旱区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和施氮对冬小麦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粒重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体积随灌浆进程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籽粒体积在灌浆起始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最大值,后期快速下降;对不同灌浆期籽粒体积和最大籽粒体积,小偃22大于小偃503,不同栽培模式其大小顺序为:集雨面栽培>全程覆膜>常规栽培,施氮对其影响不显著,各处理达到最大籽粒体积时间变化在24.3~25.7 d间,差异不大。各处理粒重均呈“S”型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小偃22的最大粒重大于小偃503;而不同栽培模式的最大粒重表现为:地膜覆盖栽培>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施氮对小偃503最大粒重有促进作用,而对小偃22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小偃503的灌浆速率大于小偃22;常规栽培和集雨面栽培的灌浆速率大于覆膜栽培;施氮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对粒重的影响相反。不同小麦品种粒重的差异与灌浆进程有关,在灌浆前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不明显,在中后期,小偃22与小偃503粒重差异逐渐增大,灌浆结束时小偃22粒重显著大于小偃503。从收获时粒重和全灌浆期平均粒重看,均以集雨面栽培最大,全程覆膜栽培次之,常规栽培最小,与最大粒重有所不同。籽粒含水量随灌浆过程推进几乎均呈直线下降,但小偃22籽粒含水量大于小偃503;栽培模式和施氮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小。小麦粒重与籽粒体积和含水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 任书杰李世清郑纪勇王全九李生秀
- 关键词:灌浆过程籽粒体积
- 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8
- 2006年
-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氮肥、品种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透光率(DIF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过程中LAI先增大后减小,在开花期最大,成熟期最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LAI;DIFN的变化规律与LAI相反。不同品种间LAI和DIFN差异显著。全程覆膜和覆膜150 d的LAI极显著大于常规栽培、集雨面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模式,DIFN与此相反;施氮后籽粒产量极显著增加。在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程覆膜、覆膜150 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的产量较高,但从维持土壤质量角度考虑,则覆膜150 d和集雨面2种栽培模式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模式;从冠层结构特征分析,这2种栽培模式更有利于增加群体光合能力。
- 任书杰李世清王全九李生秀
- 关键词:栽培模式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