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821004)

作品数:33 被引量:451H指数:12
相关作者:宋金明杨红生李学刚俞志明王晓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长江口
  • 5篇海域
  • 5篇沉积物
  • 3篇赤潮
  • 2篇氮同位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营养盐
  • 2篇渔业
  • 2篇渔业资源
  • 2篇原甲藻
  • 2篇摄食
  • 2篇生物地球
  • 2篇生物地球化学
  • 2篇四角蛤蜊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环境意义
  • 2篇环境因子

机构

  • 34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河北工业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9篇宋金明
  • 7篇李学刚
  • 7篇杨红生
  • 6篇俞志明
  • 5篇段丽琴
  • 5篇李宁
  • 5篇王晓宇
  • 5篇袁华茂
  • 5篇宋秀贤
  • 4篇曹西华
  • 4篇许思思
  • 4篇王清
  • 3篇窦硕增
  • 3篇周名江
  • 3篇于仁成
  • 2篇沈志良
  • 2篇赵鹏
  • 2篇刘秀娟
  • 2篇叶振江
  • 2篇樊伟

传媒

  • 13篇海洋科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分析化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2
  • 10篇2011
  • 10篇2010
  • 9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磷化氢在海水中的转化过程,分析了光照条件、氧化条件、通入方式等环境因子对磷化氢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光照射条件下,磷化氢在海水中可部分转化为磷酸盐,但转化率相对较低,转化过程复杂;环境因子在磷化氢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日光照射、紫外光照射、氧化条件等均能促进海水中磷化氢向磷酸盐和总磷的转化,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检测到磷化氢向磷酸盐的最大转化率为66.6%。本研究对探索磷化氢在海洋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冯志华宋秀贤李小军于海燕袁涌铨俞志明
关键词:磷化氢磷酸盐环境因子紫外光照射
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的预处理方法被引量:5
2009年
建立了一套适合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的预处理方法。以蒸馏为基础,先去除海水样品中的NO2--N和NH4+-N,然后加入达氏合金将海水样品中的NO3--N还原为NH4+-N,并通过蒸馏富集,馏出液用沸石吸附后,经过滤等步骤,送入同位素质谱仪检测15N。研究了预处理过程中的蒸馏条件、盐度影响、沸石吸附效率以及大体积水样预处理方法的改进等。结果表明,每300 mL水样中加入0.5 g达氏合金在强碱性条件下蒸馏30 min,氮回收率平均可达(104.9±4.2)%(n=6);当盐度从0%增加至0.5%时,同位素分馏程度迅速减小盐度再增大时(1%~3.5%),同位素分馏变化不明显。沸石对铵氮的平均吸附率较高,约为(95.96±1.08)%(n=6);处理大体积水样时多次蒸馏并改进了馏出液的收集方式,实验效果较好。应用此方法对长江口海域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海水中溶解态硝酸盐的氮同位素分析,为海水中溶解态氮的来源问题及循环机理研究等提供了有效信息。
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
重金属污染胁迫对双壳贝类生态毒理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09年
王晓宇杨红生王清
关键词:生态毒理效应双壳贝类污染胁迫海域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工农业生产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等的分布、来源与沉积物环境质量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报道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来源以及沉积物环境质量。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的分布很不均匀,除硫化物外,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以及氮磷基本呈现长江口和杭州湾东北近岸的上海外海出现高值,其他区域浓度较低。硫化物在长江口外、杭州湾西部以及舟山群岛东南海域出现高值,与这一区域低氧区的分布基本一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以及氮磷主要来自于长江及陆源排污,长江等河流的输入占绝对优势,且影响这一整体海域,陆源排污主要影响排污的近岸区域。单因子评价的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国家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优良。
何松琴宋金明李学刚刘志刚
关键词:重金属表层沉积物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强壮前沟藻化感物质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微藻化感作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生态学现象。选取强壮前沟藻指数生长初期Ⅰ和平台生长初期Ⅱ两个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原甲藻、锥状斯氏藻及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萃取了阶段Ⅱ的粗提物,抑藻检测表明其具有"杀藻"效应,通过GC/MS分析该粗提物中具有潜在化感作用的物质种类。研究发现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均产生强烈致死效应(phaseⅠ:F=15.18475,P=0.00298<0.05;phaseⅡ:F=6.24559,P=0.03149<0.05);锥状斯氏藻在强壮前沟藻滤液中生长,实验结束时两个阶段中的细胞密度分别是对照组的79.3%和68.9%;海洋原甲藻在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实验的最后3d,其生长受到显著抑制(F=4.84438,P=0.04925<0.05);而等鞭金藻在强壮前沟藻两个生长阶段滤液中被抑制现象不明显(P>0.05)。强壮前沟藻滤液实验表明,强壮前沟藻能够向微环境中分泌代谢产物来抑制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的生长,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种类特殊对应性。上述实验结果还表明,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的滤液具有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强壮前沟藻生长阶段Ⅱ滤液中的代谢产物,检测发现其代谢粗提物具有溶藻效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粗提物中存在4种可能产生化感抑制作用的物质,其中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被认为具有抗滤过性病原体和抗微生物活性。
冀晓青韩笑天杨佰娟俞志明
关键词:粗提物化感物质溶藻效应GC/MS分析
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的粒级组成被引量:15
2009年
2008年2、5、8和11月对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中表层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粒级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胶州湾内和湾外表层叶绿素a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90和2.03mg·m-3;叶绿素a浓度的平面分布呈现自东北部及近岸向中部、南部及湾外递减的趋势;叶绿素a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夏季浓度较高,春季次之,呈现温带海域双峰型的变化趋势.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平均占叶绿素a总量的60.9%,其次是小型浮游植物,超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最低,与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粒级组成基本一致.与历史资料相比,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超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降低.
潘胜军沈志良
关键词:叶绿素A浮游植物
镉和苯并芘胁迫对文蛤血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检测血细胞的吞噬活力、活性氧产物和死亡率,研究了Cd2+和苯并芘(Bap)胁迫7d对文蛤血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g/L和100μg/LCd2+胁迫会显著降低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加血细胞的死亡率,100μg/LCd2+会显著增加血细胞活性氧产物。5μg/L和50μg/LBap胁迫会显著降低文蛤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加血细胞的死亡率,50μg/LBap会显著增加血细胞活性氧产物。可见,Cd2+和苯并芘胁迫会显著降低文蛤血细胞的功能,导致文蛤免疫力下降,增大文蛤被病害感染的机率。
王清杨红生王晓宇
关键词:血细胞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许思思宋金明段丽琴吴晓丹徐亚岩
关键词:渔业资源食物链
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Bio-Argo浮标被引量:9
2012年
借助于强大的全球海洋观测网络——Argo计划,生物光学浮标Bio-Argo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对未来的海洋观测与海洋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的PROVBIO为例,详细介绍了Bio-Argo浮标的结构设计、观测数据、工作模式、传输与通讯、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的Argo计划和海洋观测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邢小罡赵冬至Herve CLAUSTREAntoine POTEAU樊伟
关键词:ARGO计划生物光学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生态系统模型中参数空间变化的伴随法反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以气候耦合模式FOAM(Fast Ocean-Atmosphere Model)的气候态为背景场,基于参数的空间分布,定量地研究通过伴随同化方法反演空间变化的参数的能力,探讨影响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孪生数值实验同化浮游植物资料,发现在单独反演1个空间变化的参数时,两种给定的参数空间变化都可以被很好地反演出来,参数的平均相对误差在4%以内,说明通过伴随同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出空间变化的参数;而当同时反演作为控制变量的五个参数时,各参数变化趋势的搭配对反演结果影响很大,只有当这种搭配与模型中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的生态机制一致时,5个参数才能较准确地得到反演。同化含有10%随机误差的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进一步说明了利用伴随同化方法反演参数空间变化的有效性。
吕咸青樊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