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7718)

作品数:9 被引量:154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志红黎磊石曾彩虹秦卫松陈朝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肾病
  • 4篇肾小球
  • 4篇肾小球硬化
  • 4篇膜性
  • 4篇膜性肾病
  • 4篇节段
  • 4篇节段性
  • 4篇局灶
  • 4篇局灶节段性
  • 4篇局灶节段性肾...
  • 2篇信号
  • 2篇亚群
  • 2篇肾病患者
  • 2篇肾小管
  • 2篇肾小管上皮
  • 2篇肾小管上皮细...
  • 2篇受体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膜性肾...

机构

  • 9篇南京军区南京...
  • 5篇南京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9篇黎磊石
  • 9篇刘志红
  • 7篇曾彩虹
  • 4篇秦卫松
  • 4篇陈朝红
  • 3篇左科
  • 3篇吴燕
  • 3篇张炯
  • 3篇王波
  • 3篇张文
  • 2篇芦怡舟
  • 2篇洪亦眉
  • 2篇郑春霞
  • 2篇黄倩
  • 2篇张明超
  • 1篇李世军
  • 1篇徐峰

传媒

  • 9篇肾脏病与透析...

年份

  • 9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前瞻性对照研究被引量:51
2009年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是膜性肾病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本文前瞻性地观察了单用雷公藤多苷(TW)和TW联合小剂量泼尼松(TW+P)治疗IM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肾活检并结合临床诊断为IMN患者,尿蛋白>3.5 g/24h。随机分为2组。TW组:TW120 mg/d口服,至3个月完全缓解者,减量为维持剂量(60 mg/d),持续至12个月。3个月时部分缓解或无效者,TW 120 mg/d可延长至6个月,再减量为60 mg/d维持至12个月。TW+P组:TW用药同上,同时服用泼尼松30mg/d,8周后逐渐减量(每2周隔日减5 mg),10 mg隔/日维持至12个月。结果:共84例患者入组,其中TW+P治疗组43例,TW治疗组41例。治疗3个月,TW+P组3例(6.98%)完全缓解,29例(67.4%)部分缓解,有效率为74.4%;TW组无一例完全缓解,21例(51.2%)患者部分缓解。有效率为51.2%。治疗6个月,TW+P组13例(30.2%)完全缓解,21例(48.8%)部分缓解,有效率为79.1%;TW组仍为21例(51.2%)部分缓解,无一例完全缓解,有效率为51.2%。治疗12个月,TW+P组16例(37.2%)完全缓解,17例(39.5%)部分缓解,有效率为76.7%,而TW组2例(4.88%)达到完全缓解,16例(39%)部分缓解,有效率为43.9%。TW+P组有效率和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TW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起病年龄轻和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的IMN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好。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清肌酐均保持稳定。结论:TW能有效减少膜型肾病患者蛋白尿。TW+P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TW。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IMN的有效方法。
刘志红李世军吴燕左科王波曾彩虹黎磊石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雷公藤多苷激素
雷公藤甲素干预C5b-9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被引量:36
2009年
目的:体外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膜攻击复合物C5b-9介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雷公藤甲素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机制。方法:以纯化的C5b6及C7C9体外组装C5b-9,建立足细胞亚溶破模型。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5b-9对足细胞骨架相关蛋白F-actin表达和分布的影响;在观察雷公藤甲素对C5b-9导致的足细胞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中,免疫荧光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雷公藤甲素对C5b-9在足细胞膜上组装和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在C5b-9组装完成后加入雷公藤甲素,观察雷公藤甲素对C5b-9诱导的足细胞内活性氧(RO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荧光探针CM-H2DCFDA标记的细胞内ROS,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采用W estern b lot检测p-38,ERK 1/2和JNK 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MAPK信号通路选择性阻断剂SB202190,U0126和SP600125对C5b-9作用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和LDH释放试验显示C5b-9在足细胞膜组装成功,亚溶解剂量C5b-9对足细胞膜完整性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呈时间依赖性的破坏足细胞骨架结构,表现为细胞骨架的极性消失,排列紊乱,部分足细胞F-actin的丝状结构完全消失。C5b-9可诱导足细胞内ROS的明显增加,激活p-38 MAPK信号通路,但C5b-9对ERK MAPK和JNK MAPK信号通路没有明显的影响。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p-38 MAP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均能够拮抗C5b-9对足细胞的损伤,而ERK MAPK和JNKMAPK通路抑制剂U0126和sp600125对C5b-9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雷公藤甲素(10 ng/m l)对C5b-9复合物在足细胞膜上组装量和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当C5b-9在足细胞膜上组装完成后加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甲素对C5b-9诱导的细胞内ROS的产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能够有效遏制p-38 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雷公藤甲素的疗效机制除了免疫抑制和抗炎
陈朝红刘志红洪亦眉秦卫松张明超曾彩虹黎磊石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观察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B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浸润分布的变化,探讨与膜性肾病(MN)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66例(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1571岁)经肾活检确诊为MN,排除各种继发因素,近期未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IMN患者,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B淋巴细胞(CD20+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计数;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数量及分布。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根据患者尿蛋白水平,将其分为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定量≥3.5 g/d)及非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定量〈3.5 g/d)。比较IMN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B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的差别,以及IMN患者中大量蛋白尿者和非大量蛋白尿者之间上述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1)IMN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23.2±10.7)cellsμ/lvs(31.4±7.29)cellsμ./l,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MN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208±111)cells/μlvs(137±64)cellsμ/l,P〈0.01]。(3)IMN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其CD4+细胞计数有升高趋势[(715±267)cellsμ/lvs(657±214)cellsμ/l,P〉0.05],CD8+细胞计数有降低趋势[(393±178)cellsμ/lvs(464±200)cells/μl,P〉0.05],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2.04±0.92vs1.52±0.48,P〈0.01)。(4)大量蛋白尿组B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大量蛋白尿组[(246±117)cellsμ/lvs(186±108)cellsμ/l,P〈0.05],但两组之间调节性T细胞、CD4+细胞、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IMN患者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浸润数量较正常对照升高,�
王波刘志红吴燕左科黄倩秦卫松曾彩虹黎磊石
关键词:特发性膜性肾病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B淋巴细胞
塌陷型和细胞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组织形态学病变多样,塌陷型和细胞型病变性质特殊,不同于其他类型,尤其塌陷型患者对治疗反应及预后差,本文将探讨塌陷型、细胞型FSG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经肾活检结合临床确诊的特发性FSGS患者共411例,依据哥伦比亚FSGS分型标准,比较塌陷型、细胞型FSGS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1)411例FSGS患者中,塌陷型20例(4.9%)、细胞型35例(8.5%)、经典型152例(36.9%)、顶部型159例(38.7%)、门周型45例(11%)。(2)塌陷型和细胞型均以青少年男性多见,肾活检时年龄分别为(23.6±5.96)岁和(28.9±15.0)岁,病程分别为(22.2±61.0)月和(25.1±54.3)月。(3)塌陷型和细胞型FSGS患者肾活检时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9.34±5.34)g/24h和(8.60±4.44)g/24h],塌陷型尿蛋白定量≥10 g/24h的发生率(55%)高于细胞型(37.1%),但尚未达统计学差异;细胞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18.2±4.06)g/L]明显低于塌陷型患者[(22.3±8.95)g/L](P<0.05)。(4)塌陷型和细胞型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尿NAG、尿RBP异常升高百分率分别为95%、100%和73.7%、85.3%;二者血清肌酐水平[(119.3±54.8)μmol/L和(125.5±58.3)μmol/L]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35.0%和54.3%)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30%和22.9%)和镜下血尿发生率(50%和45.7%)相似。(5)塌陷型患者球性、节段硬化比率[(9.15±17.3)%、(18.2±13.8)%]高于细胞型患者[(3.04±11.7)%、(13.5±9.17)%],未达统计学差异。塌陷型患者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发生率及血管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细胞型[(55%vs25.7%),(65%vs37.1%)](P<0.05)。塌陷型患者中有9例(45.0%)合并有细胞型病变。(6)塌陷型、细胞型FSGS患者在经雷公藤多苷片或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激素治疗后,缓解率和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比率分别为64.3%、68.2%和35.7%、40.9%。结论:在特发�
张文刘志红曾彩虹徐峰张炯黎磊石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细胞型临床病理特征
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老年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本文旨在分析阐明老年IMN临床病理特点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根据年龄,选取两组IMN患者,共83例,其中老年组43例,年龄≥65岁;非老年组40例,年龄<50岁,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B淋巴细胞(CD20+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老年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65~78岁,平均(67.35±3.70)岁,非老年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5~50岁,平均(38.08±7.91)岁,两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老年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升高(67.44%vs27.5%,P<0.01)。(2)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相比,24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别,但镜下血尿发生率老年组明显增加(55.81%vs22.5%,P<0.01);老年组肾小管功能受损明显,表现为尿NAG酶增高[(42.26±23.99)u/g.crvs(29.80±16.53)u/g.cr,P<0.05],尿渗量降低[(522.62±138.02)mOsm/Kg.H2Ovs(642.0±136.81)mOsm/Kg.H2O,P<0.01];老年组BUN和血清肌酐水平均较非老年组明显升高[(6.3±2.6)mmol/Lvs(4.93±1.87)mmol/L,P<0.01],[(72.5±14.1)μmol/Lvs(65.4±17.7)μmol/L,P<0.05]。(3)老年组患者肾组织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较非老年患者明显(P<0.01),球性硬化发生率高(P<0.05)。(4)与正常对照相比,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均存在外周血B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T调节细胞计数显著降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非老年组外周血CD4+、CD8+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别,老年组外周血CD4+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及非老年组均无明显差别,但CD8+细胞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及非老年组均明显下降[(328±106)cells/μlvs(464±200)cells/μl,P<0.01],[(328±106)cells/μlvs(430±200)cells/μl,P<0.01],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2.40±0.97vs1.52±0.48,P<0.01),(2.40±0.97vs1.81±0.89,P<0.01)。结论:老年IMN患者高血压,镜下血尿发生率升高,肾小管�
王波刘志红吴燕秦卫松左科黄倩曾彩虹黎磊石
关键词:膜性肾病老年淋巴细胞亚群
利用体外培养足细胞针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的循环因子进行检测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患者蛋白尿的发生与循环中存在某类物质相关。但循环因子的本质,其作用的靶细胞等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足细胞病变在大量蛋白尿发生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本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分化足细胞作为检测循环因子的靶细胞,探讨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并对循环因子的理化性质及其损伤足细胞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FSGS患者80例和足细胞病(podocytopathy)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组织形态学改变为膜性肾病(MN)65例、IgM肾病(IgMN)14例,IgA肾病(IgAN)41例,糖尿病肾病(DN)13例,狼疮性肾炎(LN)23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PGN)15例作为疾病对照,患者血清以10%浓度作用足细胞24h,免疫荧光法观察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足细胞膜连接分子(ZO-1)分布变化。同时,取上述患者0.1ml血清注射大鼠,0h、4h、8h、12h和24h分别观察大鼠蛋白尿的产生,验证体外实验结果。阳性血清经灭活去补体,硫酸葡聚糖镁去脂,盐析法去IgG,阳性血清与患者或正常人尿液共孵育,及阳性血清与细胞因子IL-13中和抗体共孵育等不同处理后再作用足细胞,观察F-actin和ZO-1的变化,鉴定循环因子性质;Westernblot检测患者血清对足细胞内细胞因子相关信号通路JAK-STAT6,应激和细胞生存相关信号通路MAPK(p38,ERK,JNK)及骨架蛋白调节信号通路Rho-ROCK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循环因子对足细胞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13例FSGS患者(16.3%)和9例足细胞病患者(12.2%)的血清可明显破坏足细胞的骨架结构和ZO-1的分布,胞质内F-actin表达减弱,细胞骨架断裂,排列紊乱,部分开始向细胞边缘聚集,形成毛刺样结构,足细胞失去原有的细胞张力,胞体回缩;相邻足细胞的紧密连接消失,ZO-1的连续性破坏,出现断裂,皱褶,分层。其它肾病患者(MN,IgMN,IgAN,DN,LN,MPGN
陈朝红刘志红秦卫松张炯洪亦眉张文黎磊石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蛋白尿信号通路
泼尼松治疗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前瞻性观察口服足量泼尼松8周疗法治疗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泼尼松治疗方案:足量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治疗8周,如患者完全缓解,则自第9周开始逐渐撤减;如第8周达到部分缓解,则足量泼尼松延长至第10周,自第11周再开始减量。(2)病例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肾活检证实FSGS,SCr<265.2μmol/L,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尿蛋白定量>3.5g/24h,血清白蛋白≤30g/L,排除继发FSGS。(3)疗效判断:完全缓解(尿蛋白定量<0.4g/24h,血清白蛋白≥35g/L,SCr≤109.6μmol/L);部分缓解(尿蛋白定量<3.5g/24h,且下降超过基础值50%以上,肾功能稳定);无效指尿蛋白下降程度<基础值50%,并>3.5g/24h,或SCr倍增。结果:(1)入选病例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8~47岁。(2)经足量泼尼松治疗8周后,26例有效,总有效率为83.9%,其中8例(25.8%)完全缓解(2周缓解2例、4周4例、8周2例);18例(58.1%)部分缓解(2周部分缓解12例,4周2例,8周4例),5例(16.1%)无效。18例部分缓解患者延长疗程至第10周,仅1例达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29.0%。(3)疗效影响因素:初治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初治患者(94.8%vs66.7%,P<0.05);完全缓解患者尿RBP阳性率明显低于部分缓解(25.0%vs83.3%,P<0.01)和无效患者(25.0%vs100%,P<0.01);伴急性肾功能损害者完全缓解率显著低于无急性肾功能损害者(0%vs36.4%,P<0.05)。(4)不良反应:9例(29.0%)出现ALT和(或)AST升高;5例(16.1%)表现库兴综合征;5例(9.7%)出现感染,其中1例军团菌肺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皮肤带状疱疹;1例(3.2%)类固醇性糖尿病;1例(3.2%)于治疗过程中出现SCr升高超过基础值50%(97.2~172.3μmol/L)。结论:口服泼尼松8周疗法治疗成人FSGS是有效的,总有效率达83.9%,其中完全缓解率25.8%、部分缓解率58.1%;延长疗程至第10周完全缓解率上升至29.0%。初治病例、肾小管间质病变轻、无肾功能损害者
张炯刘志红曾彩虹张文黎磊石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泼尼松疗效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表达与组织损伤的关系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FSGS以足细胞损伤为突出特点,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这类患者很常见,而且蛋白尿的程度不足以解释其原因。由于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享许多共同的分子,因此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导致FSGS状态下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损伤的分子基础。有关研究显示,IL-13可以通过作用于足细胞膜上的IL-13R,导致足细胞的损伤。本研究对FSGS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IL-13R表达和分布情况进行观察,以期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方法:选择肾活检明确诊断的特发性FSGS(n=41)患者,并排除继发性因素。对照选取伴大量蛋白尿的IgA肾病(IgAN,n=11)和膜性肾病(MN,n=10)患者。正常对照选择肾移植供体(n=5)。FSGS患者小管间质病变分为:"正常"、急性病变、急性+慢性病变、慢性病变。IL-13R和RANTES染色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L-13R表达分布和强度采用评分方法。IL-13R与N-cadherin免疫荧光双标观察IL-13R在小管上皮细胞的分布。结果:正常对照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L-13R,但分布局限,而且强度弱。疾病对照组仅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中等量IL-13R表达,但强度较弱。FSGS患者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IL-13R表达总评分≥4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疾病对照。小管间质‘正常’的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均≥4,分布于小管的基底和侧面细胞膜。小管间质急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4比例为88.9%,分布于基底和侧面细胞膜。小管间质急性+慢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总评分≥4比例为50.0%,分布于基底和侧面细胞膜,以基底面为主。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患者IL-13R表达很少,IL-13R表达总评分均≤2,主要分布于基底面细胞膜。FSGS患者IL-13R高表达的小管上皮细胞同时表达趋化因子RANTES,而且上皮细胞标志物N-cadherin表达减少。结论:首次证实人肾活检组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表达IL-13R。FSGS患者近端小管上皮细胞IL-13R�
郑春霞刘志红芦怡舟陈朝红曾彩虹黎磊石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3和白细胞介素4受体的表达及其在肾小管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IL-4受体和IL-13受体的表达及IL-4和IL-13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采用RT-PCR,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K2上IL-4受体和IL-13受体的表达。免疫荧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IL-4和IL-13干预HK2细胞12~48h后HK2损伤标志物RANTES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4和IL-13干预HK2细胞后,JAK-STAT6信号通路的活化以及JAK-STAT6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来氟米特对IL-4和IL-13作用HK2细胞的影响。结果:(1)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K2有IL-4II型受体和IL-13I型受体mRNA和蛋白质表达。(2)IL-4和IL-13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影响上皮细胞RANTES的表达。100ng/mlIL-4、50ng/mlIL-13作用48h对HK2的损伤作用最为明显。正常HK2细胞RANTES呈阴性,100ng/mlIL-4和50ng/mlIL-13干预48h后,阳性细胞显著增多。(3)Western blot方法结果显示JAK-STAT6磷酸化水平均在IL-4和IL-1350ng/ml作用10min时开始升高,IL-4100ng/ml作用20min达高峰,IL-1350ng/ml20min达高峰。JAK-STAT6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来氟米特可阻断JAK-STAT6信号通路的活化,拮抗IL-4和IL-13诱导的HK2细胞RANTES表达。结论:(1)本研究首次证实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IL-4和IL-13受体的表达。(2)IL-4和IL-13可通过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相应受体造成细胞损伤,表现为RANTES表达增加。(3)IL-4和IL-13的上述作用与细胞内JAK-STAT6信号通路活化密切相关。
芦怡舟刘志红陈朝红郑春霞张明超黎磊石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3肾小管上皮细胞信号转导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