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526-002-02)
- 作品数:10 被引量:353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利顶孙然好王红旗郭二辉杨丽蓉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供需平衡的北京地区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被引量:29
- 2010年
- 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胁迫和剧烈影响,对水生态服务功能的人类占用和胁迫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水当量方法,计算了1998—2007年北京地区人类活动对水生态服务功能的占用当量,并结合水资源供给量评价了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近10年人类活动的水当量超过其供给量的5~17倍;2)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水当量排序为:水环境净化>水资源供应>水生境维持>水安全调蓄;3)在时间序列上,水当量超过供给量的倍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999年的占用量超过其供给量的倍数最大.该研究揭示了北京地区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占用量远超过其可供给量,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占用,进而占用和影响其他地区的水生态服务功能.
- 李芬孙然好杨丽蓉陈利顶
-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胁迫效应
- 利用T-RFLP技术对温榆河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利用T-RFLP技术(综合运用PCR技术、DNA限制性酶切技术和DNA序列自动分析技术)对温榆河不同尺度、不同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从微生物的种类数、物种丰度、优势菌落、群落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特征着手,找出其优势群落;利用两种多样性指数(香侬一威勒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探讨各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同一群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比较了微生物指标与水质指标COD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温榆河不同尺度、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具有明显变化,说明季节性变化对水体中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T-RF67bp、151bp、440bp、481bp、488bp所代表的微生物群落体现其为优势种群;T-RF为135bp、151bp、440bp的微生物群落对于外界反映最敏感,验证其有可能能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生物;微生物指标与COD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 董萍孙寓姣王红旗陈利顶张辉
- 关键词:T-RFLP微生态系统群落结构16SRRNA基因
- Biolog法在环境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21
- 2011年
-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也会对环境产生持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群落代谢功能差异来实现的,因此研究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更能够揭示微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Biolog法是目前已知的研究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很有力的方法。为了使该项技术在更大范围上得以推广,使其为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更好的服务,为环境工作者进一步剖析环境与微生物间相关关系提供方法,该文从Biolog法应用原理、数据处理、在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几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应用现状的探讨本文得出应引起今后重视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探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寻求更为适宜的数据处理方法、注重方法改进以期早日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注重新领域应用的探索、针对特殊情况形成专用研究微平板等方面。
- 田雅楠王红旗
- 关键词:微生物BIOLOGCLPP
- 基于农户响应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策略被引量:21
- 2010年
- 农户是农村地区生产和决策的基本单位,其生计策略和认知态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策略和认知响应的调查分析是探讨生态改善策略的重要方法。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红旗滩小流域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对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农户对农业及农业政策的响应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户经营结构具有典型的农牧二元特征,农、牧业之间相互依赖,分别解决粮食和增收问题,相对而言,农户对牧业生产抱有较高的期望。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和禁牧政策持相反的态度。结合研究区域的生态和社会经济背景,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须考虑和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农牧协调问题、农户的经济需求问题和农户的经营行为问题。
- 徐建英柳文华常静马礼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经济需求
- 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被引量:43
- 2010年
- 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带来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也打破了原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平衡,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系统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类型、特征,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过程和河道系统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认为城市河道系统受到的干扰主要体现在结构固结化、形态规整化和功能简单化3方面;影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过程可归纳为3方面:物质交换通道的阻隔、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和河道生态水文过程的失衡。指出河道系统的生态修复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1)道法自然原则;2)功能引导原则;3)时空尺度分异原则;4)生态循环与平衡原则;5)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6)综合效益最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河道系统生态修复的时空尺度和生态修复的方法以及发展方向。
- 陈利顶齐鑫李芬杨丽蓉
-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环境影响
- 流域地表水体污染过程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以温榆河中上游地区为例被引量:17
- 2011年
- 以温榆河流域中上游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2009年6~8月的地表水质监测,分析了水质的季节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温榆河上游与中游山前平原区的地表水体污染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时空差异:①在温榆河上游山区,总氮、硝酸盐、氨氮及总有机碳在6~8月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溶解氧及化学需氧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②在温榆河中游山前平原区,总氮、总磷、磷酸盐、化学需氧量从6~8月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溶解氧浓度呈下降趋势;③温榆河从上游山区至中游山前平原区,地表水质自净化能力在降低,营养盐污染趋势在加强;④温榆河流域上游山区和中游山前平原区水体污染过程和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山区水体在污染过程上具有短历时特性,雨季洪峰地表径流将大量陆地非点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水体,加剧了地表水体污染;山前平原区因存在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水体污染过程特征不明显,雨季洪峰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表水体污染起到了稀释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生态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 杨丽蓉孙然好陈利顶
- 关键词:地表水体污染地表水质
- 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被引量:2
- 2010年
-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构建具有普适性的水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普适性指标进行约简,从而得到符合评价区实际情况的针对性指标,利用层析分析法-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可拓论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水资源风险评价。通过上述方法的耦合完成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水资源风险评价针对性指标为人均水资源量、年均降雨量、人口密度、每公顷平均灌溉水量、万元GDP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活用水定额7项;近几年水资源风险程度处与中风险和较高风险。
- 王红旗秦成张文文
- 关键词:指标体系粗糙集可拓论
- 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80
- 2011年
-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也是近年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河岸带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在生物多样性维持、非点源氮素污染防治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由于岸边缓冲带具有结构复杂、系统内外干扰因子多、时空异质性强等特征,要实现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科学有效管理,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从系统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1)加强人类活动干扰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河岸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2)加强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对非点源氮素污染净化机理和控制过程的研究;(3)在小尺度长期定位观测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开发适合我国地域特点和环境特征的生态系统管理模型,定量研究河岸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干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机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对策。
-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
-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植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 密云水库入库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价被引量:22
- 2011年
- 密云水库作为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了解其入库河流的重金属污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流入密云水库的潮白河水系选择了6个监测断面,测定了沉积物中Cu、Zn、Pb、Cr、Cd五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重金属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表明研究区内5种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的排列顺序为Cd>Cr>Cu>Zn>Pb;(2)基于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评价表明研究区内沉积物中Cu、Pb、Zn、Cr处于轻微等级,Cd则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该区域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顺序为Cd>Cu>Cr>Pb>Zn;(3)根据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汤河怀柔区段处于中等风险等级;潮河、白河及黑河段的风险等级为轻微。
- 尚林源孙然好汲玉河郭二辉陈利顶
- 关键词: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密云水库地累积指数
- 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北京地区温榆河为例被引量:10
- 2012年
- 河岸带生态系统是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由于受河道周边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北京市地区的温榆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岸带7种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尤其是0~5 cm土层,而对5 cm以下土层的影响相对较小。(2)河岸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如自然草地、退耕撂荒地和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农田生态系统。(3)在0~3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林(9.54 g.kg 1)、自然荒草地(9.33 g.kg 1)、梨树果园(9.18 g.kg 1)、火炬树林地(8.89 g.kg 1)、退耕撂荒地(7.91 g.kg 1)、玉米地(7.22 g.kg 1)和黄豆地(7.17g.kg 1);土壤全氮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自然荒草地(1.30 g.kg 1)、杨树林(0.91 g.kg 1)、梨树果园(0.90g.kg 1)、火炬树林地(0.83 g.kg 1)、退耕撂荒地(0.80 g.kg 1)、玉米地(0.72 g.kg 1)和黄豆地(0.70 g.kg 1)。
- 郭二辉孙然好陈利顶王赵明肖峻时鹏
- 关键词:河岸带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