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2006]5041)

作品数:14 被引量:92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娟梁光义蔡小梅徐必学穆淑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贵阳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专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学成
  • 9篇化学成分
  • 3篇猪殃殃
  • 3篇化学成分研究
  • 2篇生物碱
  • 1篇药材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异喹啉
  • 1篇异喹啉生物碱
  • 1篇正交
  • 1篇正交实验
  • 1篇指纹
  • 1篇指纹图
  • 1篇指纹图谱
  • 1篇三萜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酮类
  • 1篇透骨香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5篇贵州大学
  • 3篇贵阳中医学院
  • 2篇贵州省-中国...
  • 2篇北京市中西医...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杨娟
  • 4篇梁光义
  • 3篇蔡小梅
  • 2篇张荣祥
  • 2篇张援虎
  • 2篇孙黔云
  • 2篇徐必学
  • 2篇穆淑珍
  • 2篇王道平
  • 2篇景永帅
  • 2篇潘卫东
  • 1篇谭小鸿
  • 1篇陈艳
  • 1篇周岚
  • 1篇张茂生
  • 1篇唐丽佳
  • 1篇宋少辉
  • 1篇李翠
  • 1篇张永萍
  • 1篇曹佩雪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成药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药材

年份

  • 3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猪殃殃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猪殃殃挥发油成分,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110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38%),主要为十六烷酸(13.88%)、芳樟醇(11.9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8.79%)、3-乙基-1,4-己二烯(2.37%)、2-戊-呋喃(2.09%)、2-己烯醛(1.90%)、己醛(1.89%)、(Z)-香叶醇(1.84%)和α-松油醇(1.83%)、植醇(1.81%)等。1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猪殃殃植物中被发现。
蔡小梅王道平杨娟
关键词:猪殃殃GC-MS分析挥发油化学成分
猪殃殃酚性成分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对猪殃殃Galium aparinevar.tenerum全草中酚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猪殃殃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乙酮(1),香草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对羟基桂皮酸(4),没食子酸(5),4-羟基古柯间二酸(6)。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得到,并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1H-1H COSY,HMQC和HMBC)首次对其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杨娟蔡小梅穆淑珍杨小生
关键词:猪殃殃化学成分酚类
金线吊乌龟茎叶中生物碱的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金线吊乌龟茎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金线吊乌龟干燥茎叶粉末用95%乙醇溶液渗滤提取,减压回收乙醇,依次用石油醚和氯仿萃取,所得氯仿层浸膏利用微孔吸附树脂、正相、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聚酰胺等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线吊乌龟茎叶中分离得到11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鉴定为观音莲明(1),四氢巴马亭(2),巴马亭(3),isocorydione(4),紫堇单酚碱(5),紫堇根碱(6),sinoracutine(7),青风藤碱(8),顶花防己胺(9),异紫堇定(10)和紫堇定(11)。结论:化合物2~7为首次从金线吊乌龟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7为首次从千金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防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何丽张援虎唐丽佳宋少辉孙黔云
关键词:生物碱
猪殃殃黄酮类成分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对猪殃殃全草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C18反相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凝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1H-NMR,13C-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I),芹菜素(Ⅱ),木犀草素(Ⅲ),槲皮素(Ⅳ),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Ⅴ),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Ⅵ),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Ⅶ)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蔡小梅杨娟饶琼娟
关键词:猪殃殃黄酮类化学成分
扁枝石松中石杉型三萜成分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扁枝石松全草80%乙醇提取物中的石杉型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1H-NMR,13C-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扁枝石松共分离得到7个石杉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errat-14-en-3β,21α-diol①;serrat-14-en-3β,21β-diol②;3β-hydroxy-21α-acetoxy-14-serraten③;3β,21β-dihydroxy-14-serraten-24-oic acid(lycernuic acid A,④;14-serraten-3α,21β,24-triol(lycoclavanol,⑤,3α,20β,21β-trihydroxy-14-serraten-24-oic acid⑥;21-episerratenediol-3-α-L-arabinopyranoside(inundoside E,⑦。结论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
张荣祥都姣娇杨娟杨小生
关键词:化学成分
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改进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甘草项下甘草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对甘草中甘草苷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正交优选,并与药典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最佳提取方法为用药材250倍体积的0.3%氨水,80%水浴回流30min,含量测定结果高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项下甘草中甘草苷测定方法30%~50%。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
李翠徐必学张永萍梁光义
关键词:甘草甘草苷正交实验
黄叶地不容生物碱成分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黄叶地不容的生物碱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黄叶地不容块根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l-四氢巴马亭(I),番荔枝宁(II),巴马亭(III),紫堇定(IV),异紫堇定(V),东罂粟灵(VI)。结论化合物IV,V,V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V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张茂生潘卫东郁建平梁光义
关键词:异喹啉生物碱
光枝勾儿茶中蒽醌-苯并异色满苯醌二聚体成分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枝勾儿茶全株中的化学成分,尤其是anthraquinone-benzisochromanquinone二聚体成分,探讨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1~3进行体外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粗筛实验。结果从光枝勾儿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anthraquinone-benzisochro-manquinone二聚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loribundiquinones A(1),floribundiquinones B(2),floribundiquinones C(3),floribundiquinoneD(4);7个其他已知化合物:阿魏酸(5)、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7)、齐墩果酸(8)、钝叶素(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单棕榈酸甘油酯(11)。1~3化合物粗筛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0.6 mg.mL-1时,化合物1和3没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化合物2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为57.8%。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其中化合物2对乙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景永帅杨娟汪冶杨小生穆淑珍
关键词:化学成分
光枝勾儿茶中红镰霉素苷类成分及其对DPPH清除作用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光枝勾儿茶全株中的红镰霉素苷类成分,探讨其对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活性试验。结果:从光枝勾儿茶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红镰霉素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glucopyranoside,1),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β-D-(6'-O-acetyl)glucopyranoside,2],红镰霉素-6-O-α-L-鼠李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rubrofusarin-6-O-α-L-rhamnosyl-(1-6)-O-β-D-glucopyranside,3]。对DPPH清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照品VitC、化合物1~3的半清除率浓度IC50(μmol.L-1)大小依次为18.2,40.5,23.3,13.6。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3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清除效果优于VitC。
景永帅杨娟吴兰芳张振东方利
透骨香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建立透骨香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药材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1%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0℃;检测波长为220 nm;分析时间53 min。测定了不同产地以及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时间和同一采收时间不同年份共17批透骨香药材。使用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建立了透骨香药材HPLC-DAD色谱指纹图谱,标示出18个共有峰。相似度计算发现17批透骨香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10。不同来源透骨香药材化学组成相似,其相对比例具有差异。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用于透骨香的质量评价。
谢红杨娟王道平杨小生
关键词:透骨香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