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4989904)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冉玉平代亚玲熊琳周光平代亚林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马拉色菌
  • 3篇菌属
  • 3篇菌种
  • 2篇马拉色霉菌属
  • 1篇定植
  • 1篇多态性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皮肤
  • 1篇婴儿
  • 1篇真菌
  • 1篇真菌病
  • 1篇正常人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培养法
  • 1篇皮肤
  • 1篇皮损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冉玉平
  • 4篇代亚玲
  • 3篇周光平
  • 3篇熊琳
  • 2篇代亚林
  • 2篇李志瑜
  • 1篇阳眉
  • 1篇青春
  • 1篇谢震
  • 1篇谢震
  • 1篇詹涛
  • 1篇刘瑞
  • 1篇杨如学
  • 1篇向耘
  • 1篇郭晓莉
  • 1篇陈征
  • 1篇张浩

传媒

  • 4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的定植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含菜籽油培养基32℃培养。对拟自然分娩的母亲临产时取阴道分泌物接种于试管斜面,用无菌微孔透气胶带粘取新生儿(8处皮肤,从出生当时到出院)、母亲(胸部和手掌,分娩后第2天)及其护士(手掌,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皮肤标本,接种于平板,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菌种。结果①52份母亲阴道分泌物培养阴性。②15名护士共104份手掌部皮肤标本培养阴性。③104例新生儿(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各52例)出生当时的皮肤标本培养阴性,但出生后第1天有28例(26.92%)培养出马拉色菌,到第8天上升到59例(56.73%),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1例(69.49%)。④从104例母亲皮肤上培养出马拉色菌65例(62.50%),其中糠秕马拉色菌49例(75.38%)。⑤母亲和新生儿124株马拉色菌中菌种相同者92例,一致率为74.19%。⑥新生儿前额和面颊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最高。结论马拉色菌在新生儿皮肤定植最早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天内,主要部位为额面部,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存在于母亲皮肤的马拉色菌可能是定植菌种的主要来源。
陈征冉玉平熊琳代亚林周光平
关键词:马拉色霉菌属婴儿皮肤定植
从花斑癣患者的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分离和鉴定马拉色菌被引量:17
2003年
目的研究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构成;不同解剖部位、皮损颜色及各菌种的分布情况;患者病情和年龄与菌种构成的关系。方法用无菌胶带粘取113例花斑癣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共629个部位的皮屑,分别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中分离马拉色菌,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皮损区与相对应的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无差别,非皮损区额部和胸背部分离阳性率高于上、下肢。共分离到565株马拉色菌,鉴定出合轴马拉色菌(44.78%)、糠秕马拉色菌(32.94%)、球形马拉色菌(11.68%)、钝形马拉色菌(5.84%)及限制马拉色菌(4.76%)共5个种,有27处(5.01%)同时分离到两种菌。皮损区与非皮损区菌种构成无明显差别,限制马拉色菌主要从额部分离出。菌种构成与皮损面积无关,但与皮损颜色和患者年龄有关。皮损颜色与病程无关。结论花斑癣患者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马拉色菌分离阳性率和菌种构成基本一致,与病情无关,而不同解剖部位、皮损类型及年龄患者的菌种构成有一定差异。
李志瑜冉玉平熊琳代亚林郭晓莉
关键词:花斑癣皮损区马拉色菌菌种
从花斑糠疹皮损分离的马拉色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方法研究分离自花斑糠疹的马拉色菌种间和株间差异,了解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与生理生化方法在菌种分型上的差异及菌株DNA型别和菌种间的关系。方法用氯化苄法提取马拉色菌标准株(10株7个种)和临床分离株(47株)的基因组DNA,其中临床株分离自34例花斑糠疹患者,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法鉴定为5个种(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马拉色菌),用4种随机引物(S22、S24、S25、S33)对菌株DNA做PCR随机扩增,NTSYS软件自动生成树状分支图。结果绝大多数标本均可被4种引物扩增而获得清晰条带,其中2种引物(S22、S24)的条带更为稳定、清晰。共82条DNA片段被扩增,所有菌株均可见种间和株间多态性。有4例患者皮损同时分离出不同种的菌株显示遗传相似性高,在树状图中归入一类。结论来自同一宿主的不同菌株遗传趋同现象提示马拉色菌的种特异性、菌种演化与宿主间存在密切关系。
谢震冉玉平刘瑞杨如学李志瑜代亚玲
关键词:马拉色霉菌属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8种致病真菌在5种材料上的存活时间研究
2010年
目的了解实验所用常见致病真菌能否在常用医用原材料上生存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8种常见致病真菌,活化后将它们分别接种在5种常用的医用原材料上,接种后及以后的每24h将接种有真菌的医用材料放入巯基乙酸盐液体培养基中并观察能否生存,记录存活时间。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表面存活25~28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14~15d;新生隐球菌在棉布、纸板、铁皮表面存活24~27d,在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4~18d;茄病镰刀菌在上述5种材料上存活22~27d;石膏样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玻璃表面存活20~27d,在地板胶表面存活8d;申克孢子丝菌在棉布、纸板、玻璃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7~24d,在铁皮表面存活10d;白念珠菌在棉布、纸板、铁皮和地板胶表面存活15~20d,在玻璃表面存活4d;犬小孢子菌在棉布、纸板、铁皮、玻璃和地板胶上存活时间分别为10d、9d、3d、2d和1d。结论实验所用各种真菌在医用原材料上都能存活,其时间长短不仅与菌种有关,还与所存在的材料有关。真菌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材料(棉布、纸板)上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在吸水性差、表面光滑的材料(玻璃、铁皮和地板胶)。
詹涛冉玉平代亚玲谢震周光平
关键词:真菌
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研究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构成及同一宿主耵聍中菌种是否一致。方法采集45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耵聍,0.1%曲拉通X-100溶解稀释后接种于含菜籽油培养基,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到种,同时提取菌种DNA,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做PCR扩增并测序鉴定。结果有44例(97.78%)双侧耵聍中均培养出马拉色菌(共分离出88株菌),菌种构成:糠粃马拉色菌29株(32.95%)、斯洛菲马拉色菌23株(26.14%)、合轴马拉色菌18株(20.45%)、球形马拉色菌11株(12.50%)、限制性马拉色菌7株(7.95%)。44例(88株菌)中双侧耵聍菌种相同者有38例(76株菌)(一致率86.36%)。结论正常人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分布较广,主要菌种为糠秕马拉色菌。同一宿主双侧耵聍中马拉色菌菌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张浩冉玉平青春代亚玲向耘
关键词:马拉色菌属耵聍
多点培养法分离培养150例甲真菌病病原菌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比较多点培养法和常规培养法在甲真菌病病原菌分离中的差别;获取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资料。方法150例病甲标本同时采用多点培养法和常规培养法分离菌种并作菌种鉴定。结果多点培养法与常规培养法的培养阳性率和菌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手指甲、近端甲下型和低临床指数评分者病原菌以酵母菌为主;男性、足趾甲、远端侧位甲下型和高临床指数评分者病原菌中皮肤癣菌占优势。结论多点培养法阳性率高,能发现更多酵母菌。
阳眉冉玉平代亚玲熊琳周光平
关键词:甲癣病原菌分离甲真菌病培养法流行病学资料菌种鉴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