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04)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胡友峰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温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文学
  • 10篇电子媒介
  • 10篇媒介
  • 6篇代文
  • 6篇时代文学
  • 5篇电子媒介时代
  • 5篇媒介时代
  • 3篇审美
  • 3篇网络文学
  • 2篇诗学
  • 2篇文学场
  • 2篇文学生产
  • 2篇本文诗学
  • 1篇大众文学
  • 1篇当代中国文学
  • 1篇新世纪文学
  • 1篇虚构
  • 1篇娱乐
  • 1篇娱乐性
  • 1篇知识

机构

  • 7篇山东大学
  • 6篇温州大学

作者

  • 13篇胡友峰

传媒

  • 3篇浙江社会科学
  • 2篇小说评论
  • 2篇温州大学学报...
  • 2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被引量:2
2013年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的合法性道路,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理论家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巴赫金、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诗学思想,因而重建本文诗学在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泛滥的今天提出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让诗学真正的回到文本自身,让诗学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又与理性诗学形成一种互补,构成当前诗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胡友峰
关键词:本文诗学
本文诗学建构的理论语境
2013年
本文诗学是从具体文本中建构诗学的一种诗学建构方式,在当前理论语境下,本文诗学建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涉及到本文诗学建构的理论语境。这种语境包括:文学终结论的蔓延、解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脱节。
胡友峰
关键词:本文诗学理论语境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被引量:12
2017年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这种异变引发了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走出异变的途径在于: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恢复文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功能;呼唤一种"尊灵魂"的文学创作原则。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审美范式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的变迁被引量:3
2015年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审美形态从"读"转向了"看"。从媒介历史发展来看,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文学视觉审美形态一方面表现为图文移位——文学图像化趋向明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网络审美形态的兴盛。这种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对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应:文字沦为图像的配角、文学成为影视的脚本、多媒体文学文本的呈现以及文学性的扩张。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学
再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被引量:1
2016年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学危机虚构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消费”问题被引量:7
2016年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征:消费的技术化、符号化和娱乐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消费与其生产形成同构呼应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图像生产与全媒介出版、生产的媒介化与消费的同步化、生产的偶像化与消费的粉丝化、生产的市场化与消费的娱乐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典型形态就是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为影视提供了影视脚本,影视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网络文学的覆盖范围。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有着其合理性。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学生产文学消费网络文学
论中国当代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被引量:1
2017年
电子媒介的兴起为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为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中国当代以精英文学为主导的文学场在包括媒介变革等多种力量的角逐中通过内部结构的重组与分配,使占据中心地带的精英文学在文学场的各种角力中逐渐衰退。出现了精英文学场、大众文学场、网络文学场和青春文学场这四大次生的文学场域,并一起构成当今中国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场域的四大主导类型。
胡友峰
关键词:文学场精英文学电子媒介时代大众文学媒介文化先锋文学
消费社会与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长背景被引量:5
2014年
背景,从字面上来理解,与前景相对应。指的是人们意识到的对象所依存的生长"土壤",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在文学创作上对应的是对人物、事件起传承流转作用的历史境况或现实环境。相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其文学的生长背景主要是指某一阶段文学活动发生、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历史环境、创作的价值取向抑或文学思潮的变动轨迹等。统观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文学的生长背景总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时代消费社会社会历史环境当代中国文学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方式被引量:3
2016年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呈现出媒介性、技术性和交互性的特征。网络文学作为电子媒介时代典型的文学形式,在生产方式上有了重大改变,传统的依靠文学期刊作为文学生产阵地的局面被打破。文学的生产方式从"专家遴选"转化为"大众决定",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网络文学与纯文学区别开来,而与大众文学形成了同谋。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网络文学文学生产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被引量:1
2014年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在其精神表征的现象学维度上呈现出了一种技术掌控而人文去势的特征。在技术掌控上表现为技术赋型、比特叙事和超文本兴起的,在人文去势上则表现为电子媒介对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精神呈现的完美的态势应该是技术与人文一种兼收并蓄、和谐兼容的状态,人文把握着的文学方向,而技术则是在人文大方向的引导下,推进文学的载体的技术进步。这样既能做到文学在技术中发展,同时又能做到不打破文学本身发展的特性,突出文学的地位,达到技术与人文博弈的最和谐状态。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