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31822156)

作品数:18 被引量:99H指数:8
相关作者:王云陈济丁杨志全朱颖彦陶双成更多>>
相关机构: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0篇中巴
  • 6篇公路
  • 5篇冰川
  • 4篇石流
  • 4篇泥石
  • 4篇泥石流
  • 4篇改扩建
  • 3篇地理成分
  • 3篇植物
  • 3篇区系
  • 3篇公路沿线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灾害
  • 2篇灾害
  • 2篇植被
  • 2篇植物保护
  • 2篇植物区
  • 2篇植物区系
  • 2篇公路改扩建
  • 2篇改扩建工程

机构

  • 12篇交通运输部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新疆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西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戴尔豪西大学

作者

  • 12篇王云
  • 10篇陈济丁
  • 8篇朱颖彦
  • 8篇杨志全
  • 8篇陶双成
  • 7篇廖丽萍
  • 6篇海鹰
  • 4篇曾雅娟
  • 3篇周剑
  • 2篇王萌萌
  • 2篇胡进
  • 1篇周剑
  • 1篇阿布力米提·...
  • 1篇巴巴尔·罕

传媒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野生动物
  • 2篇中外公路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山地学报
  • 2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筑路机械与施...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交通标准化
  • 1篇灾害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喀喇昆仑山南坡,介于36°04′~37°05′N和74°38′~75°45′E之间,海拔3200~6000 m之间,平均海拔4000 m,总面积约2270 km2,建于1975年。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分布于该地区的植物从区系组成、区系性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38科149属369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5种,被子植物36科147属364种。按照吴征镒先生对中国种子植物所划分的15个分布区类型,对所整理和统计的种子植物进行地理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分布的植物可归入10个分布区类型和13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的属、种最多,有72属199种,占该地区植物总属、种数的56.68%和71.56%。由此表明温带属性是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该地区植物区系与旧世界温带及地中海-西亚-中亚交流最多,其次与温带亚洲和东亚有一定的交流,而与热带交流很少。
海鹰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曾雅娟陈济丁王云陶双成周剑
关键词: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环境保护的公众调查研究
为掌握中巴公路沿线公众对改扩建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于2009年夏季对沿线公众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表由9道问题组成,共获取了33份调查表。结果显示:所有人都支持中巴公路的建设(33人);绝大多数人认为...
王云陶双成陈济丁庞明
关键词:环境保护调查表
文献传递
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对沿线地表水的影响
2013年
为分析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对沿线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对喀喇昆仑公路典型施工路段路侧地表径流和冰川融水支流的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现场监测和采样分析,并对K754+400~K788+000路段内公路弃渣对河道压缩情况进行了现场勘测。结果表明: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施工对沿线地表径流中悬移质浓度、离子浓度影响很小,沿线地表径流也未受到石油类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影响,局部路段路侧径流中悬移质浓度的迅速增加与汇入的冰川融水支流水质特征有显著关系。改扩建工程部分路段施工弃渣对路侧河漫滩地(老路路界至水体距离)产生了一定的挤压和占用,占用比例在12%~100%不等,但尚未对河道过水断面形成挤占。最后针对公路与河道的典型位置关系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保护对策。
陶双成王云陈济丁叶成银庞明
关键词:环境工程地表水现场勘测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植物保护技术研究
2013年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K753+800~K811+343段穿越了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公路建设中的植物保护显得迫切和必要。在筛选出中巴公路植被保护重点路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设计中的植被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浆砌排水沟走向的灵活处理、浆砌排水沟改为生态排水沟、收缩边坡坡率;同时提出施工中的植被保护技术——分布清表施工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实施,至少保护了约4 606m2的植被免遭破坏,效果良好,示范工程受到工程业主巴基斯坦国家公路局的肯定。
陈海鹏梁洪国王云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沿线景观特征与旅游需求被引量:3
2013年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特殊,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明显且独特的景观特征,并在建成之后成为一条旅游线路。通过对中巴公路巴方段沿线各类景观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并对沿线旅游需求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调查,对中巴公路沿线廊道范围景观特征和旅游者及其行为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中巴公路廊道景观安全格局以及基于旅游需求的景观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王萌萌庞彪王云陶双成陈济丁叶成银庞明李连友曹长伟
关键词:景观特征旅游需求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冰川地貌地质灾害被引量:28
2014年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简称中巴公路)所处高山峡谷冰川地带,区域构造复杂、地势险峻、气候多变、冰川活跃,地形、地质与水文等工程地质条件极其恶劣,公路沿线雪崩、泥石流、坍方、滑坡、岩崩等冰川成因的地质灾害频发。自1979年通车以来,中巴公路地质病害严重,处于半年通行状态。中巴公路改扩建项目(雷科特大桥-红其拉甫山口)2008年动工,由中国政府援建,将着眼于改善行车路况和地质灾害治理。由于地缘政治与科研条件的限制,国际上对中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研究并不多见。该文总结5年野外工作成果和资料,尝试对中巴公路地质灾害发育背景、类型、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等方面提供总结与评估。
朱颖彦杨志全廖丽萍Steve ZouMuhammad Waseem叶成银陈海鹏庞明
关键词:地质灾害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冰川灾害被引量:16
2014年
中巴公路穿越西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山系的冰缘地带,沿线冰川活跃,冰川消融与进退等引发各类地质灾害,严重损毁公路,危及公路安全。中巴公路灾害防治是中巴公路改扩建工程的目标,科学防灾减灾需要掌握中巴公路沿线冰川及冰川灾害的形成及发展规律。通过野外调查、定点观测、文献检索与遥感解译等研究手段发现,独特的地形地貌、丰沛的夏季降雪、险峻的地形落差、山地气候波动等环境因素孕育大量跃动型冰川,具有长期萎缩与间歇跃动、同期不同步、夏季累积型和悬冰川的活动特征。中巴公路沿线可区分为四大活动性冰川群,洪扎河谷(Hunza River)一带的帕苏幕士塔格山冰川群(Pasu Mustaghs)最为活跃。中巴公路冰川灾害可分为冰川灾害与冰川地质灾害两大类别,10个类型。其中,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的治理是工程上主要面临的防治问题。
朱颖彦杨志全Steve ZOUMuhammad WASEEM叶成银
关键词:道路工程冰川
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冰湖溃决灾害被引量:9
2021年
中巴公路穿越的西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地区生存着除极地之外最大的陆地冰川群,是世界上著名的跃动型冰川活动区,发育典型的"冰湖溃决型"冰川。历史上,冰川跃进,堵塞河道(冰川支谷),形成短暂堰塞冰湖,溃坝泄流,形成洪水或泥石流,对中巴公路沿线造成惨重伤亡与财产损失。文献记录表明,1780年以来,大型冰湖溃决事件多起源于印度河上游的新沙勒河谷(Shingshal valley)和希约克河谷上游(Upper Shyok River valley)。近年来,中巴公路沿线水系或冰川河谷,并没有发生流域性规模的冰湖溃决灾害,中小型冰湖溃决事件不是因冰川跃进,更多的是因为升温作用造成的冰舌萎缩涌水、冰湖渗透溃堤,或因冰上湖或冰前湖在冰崩、岩崩等激发因素的直接触发下,形成涌浪翻坝,导致冰湖溃决。本文基于近300年的历史文献,开展了10多年的持续野外调查工作,采用遥感解译、定点观测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手段,对中巴公路沿线冰湖溃决灾害的河流背景、灾害历史、冰湖的分类、形成与溃决机制等进行时间梳理和汇总分析。本文将为中巴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提供本底认识,可为区域自然灾害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
朱颖彦朱颖彦杨志全廖丽萍杨志全廖丽萍
关键词:冰湖溃决河流冰川
巴基斯坦红其拉甫国家公园野生脊椎动物区系与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5年,地处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喀喇昆仑山南坡,介于N36°45.5′和E74°49.7′之间,总面积约5 600 km^2。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分布于该地区的野生动物从区系组成、区系性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4目54科113属160种,其中鱼类1目2科7属11种,两栖类1目1科1属2种,爬行类1目3科5属8种,鸟类14目34科72属103种,哺乳类/兽类7目14科28属36种。160种动物中,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红色名录和附录的濒危、易危和低危物种有24种。按照李思忠和高行宜等依据世界动物分布型对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所划分的15个分布区(区系)类型,对所整理和统计的野生脊椎动物进行地理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可归入8个分布区系类型和3个复合体。其中,北方广布种、高地型种和古北型种最多,分别有39种、34种和23种,占该地区野生动物总种数的21.37%、21.25%和15.00%。由此表明,古北界和全北界属性是该地区动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该地区动物区系与中亚型-全北型交错较多,其次为东洋型与喜马拉雅-横断山型有一定的交错,而鱼类与两栖类区系成分和复合体的交错分布甚少。
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尔海鹰王云陶双成陈济丁周剑
关键词:地理成分
中巴公路泥石流灾害破坏及防治优化被引量:27
2013年
中巴公路沿线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陡峭的地形地貌与冰川气候造成泥石流广泛发育,威胁中巴公路扩建与建成后的运营。分布在中巴公路北段冰川泥石流对该公路的威胁最为严重。根据2008-2011年期间雨季前后泥石流的活动状况,采用沿线普查与重点详查的研究方式,总结中巴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危害类型;并结合设计图纸,对2009年以前原中巴公路防治工程进行简要的损毁评估;通过分析中巴公路的防治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最终针对典型的病害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改进措施,以期为高海拔区公路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表明:中巴公路泥石流的危害类型有5种,即淤积、侵蚀、冲击、漫流改道与堵江;损毁评估结果显示原有小型泥石流防治工程基本失效;原大型桥梁工程配套防治工程需要新建或加固;而新建桥梁工程运行良好;泥石流防治工程应考虑以下5个现状:援建工程的性质、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公路短期安全与灾害发展趋势的统一、主动工程被动防治及建立灾害管理与公路养护机构;鉴于中巴公路防治工程所面临的"技术经济性"问题,典型防治工程应根据泥石流的分布特征、性质特点与公路的交汇关系,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方案。
廖丽萍朱颖彦杨志全Muhammad WaseemSteve Zou陈济丁王云叶成银张学进
关键词:泥石流病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