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36B03)

作品数:48 被引量:645H指数:17
相关作者:寇彧姚梅林刘翔平刘儒德张和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哲学宗教
  • 10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中介
  • 10篇青少年
  • 9篇中介作用
  • 8篇心理
  • 8篇少年
  • 8篇社会
  • 6篇儿童
  • 5篇亲社会
  • 4篇心理健康
  • 4篇社会行为
  • 4篇亲社会行为
  • 4篇小学生
  • 3篇大学生
  • 3篇道德
  • 3篇幸福感
  • 3篇满意度
  • 3篇家庭
  • 2篇道德认同
  • 2篇心理需要
  • 2篇心理学

机构

  • 46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应用实验心理...
  • 3篇北京教育学院
  • 3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东方教育科技...
  • 1篇中国北方工业...
  • 1篇石家庄市第十...

作者

  • 7篇寇彧
  • 7篇刘翔平
  • 7篇姚梅林
  • 5篇刘儒德
  • 4篇赵欢欢
  • 4篇张和云
  • 3篇蒋奖
  • 3篇郭芳芳
  • 3篇王荣
  • 3篇刘艳
  • 3篇曾祥龙
  • 3篇蒋索
  • 3篇侯珂
  • 3篇王芳
  • 2篇高红梅
  • 2篇王硕
  • 2篇程琪
  • 2篇屈智勇
  • 2篇余俊宣
  • 2篇克燕南

传媒

  • 13篇心理发展与教...
  • 8篇中国临床心理...
  • 4篇中国特殊教育
  • 4篇心理科学
  • 4篇心理学探新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心理与行为研...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心理...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亲社会互动中的幸福感:自主性的作用被引量:39
2015年
亲社会行为是人际互动中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积极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但只有满足个体自主性需要的亲社会行为才能提升亲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实施者、行为接受者及旁观者的幸福感,促进个体间积极的人际关系。行为实施者通过自主动机增加幸福感;行为接受者一方面因接受实施者自主的亲社会恩惠而产生感恩之情,另一方面因自身自主性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幸福感;旁观者作为潜在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通过观察施-受双方的积极行为和感受,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传递。
杨莹寇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幸福感自主性旁观者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的编制与维度的再验证被引量:20
2016年
本研究首先基于青少年认同的利他性、遵规-公益性、关系性、特质性的亲社会行为四维结构模型,编制了包含20道题目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初测量表,并选取四川580名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男生占51.0%)完成初测。接着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修改部分题项,形成包含21个题项的亲社会行为正式施测量表。然后选取北京市各区县共4309名青少年(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占47.6%)完成正式施测。根据测查结果再对量表进行修订,最终得到15题版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对修订后的量表检验信效度,发现:(1)亲社会行为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信度良好;(2)探索性因素分析认为四因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指标最优,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本研究再次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的四维模型,编制了适合测评我国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量表。
杨莹张梦圆寇彧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青少年量表编制
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编制和信效度初探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编制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初步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共施测854名大学生,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其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共包含22个题项,包含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两个高阶因子,自我模型分为一般自我和人际自我,他人模型分为他人善意、他人可得和他人支持,拟合指标较好(χ~2/df=3.873,GFI=0.925,AGFI=0.907,NFI=0.899,CFI=0.923,RMSEA=0.058),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922之间,问卷各子维度间均显著相关(Ps=0.357~0.881),与自尊(Ps=0.325~0.635),信任(Ps=0.369~0.683),依恋回避(Ps=-0.198^-0.424),依恋焦虑(Ps=-0.170^-0.322)显著相关。结论:依恋内部工作模型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对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行测量。
王斐苗冬青许燕
关键词:成人依恋
基于学校-家庭一体化的纵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应用示范研究
2016年
本课题探查我国3~18岁儿童青少年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在学业、人格与社会性、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状况、趋势及其影响机制,揭示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研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的测评工具,建立学业、人格与社会性、生涯发展三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其家一校影响因素的动态数据库;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家庭一体化
中职生家长投入与子女学业投入的关系:教养风格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9
2013年
中职生的家庭资源是影响其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调查了国内9个省市1185名中职生和高中生,探讨了中职生家长投入的现状特点及其与教养风格、学业投入的关系。结果发现:中职生家长投入水平显著低于高中生家长的投入水平;家长教养风格(自主支持/控制)调节了家长投入对中职生学业投入的预测作用。在自主支持的教养风格条件下,家长在家辅导、参与决策能显著预测学生学业投入的水平,而在控制的教养风格条件下则不成立。
吴妮妮姚梅林
关键词:中职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童年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的作用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考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负性生活事件在童年期创伤与大学生抑郁间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Young图式问卷短版中文修订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期创伤既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也可以通过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中的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两大图式类别间接地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2)负性生活事件调节了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秦红霞许燕史慧玥蒋奖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负性生活事件
心理接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2年
心理接纳技术作为"第三代行为疗法"的技术核心,近年来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些技术强调改变心理事件的功能,即允许负性体验的存在而又不受其影响,从而帮助来访者承受情绪与冲动并控制外在行为,或转变对负性思维的理解与反应。已有研究证实了心理接纳技术和基于心理接纳技术的疗法的有效性,且日常生活中对负性体验的接纳态度也与更好的心理健康结果相关。未来应进一步探讨心理接纳技术在具体疾病上的有效性及其与传统疗法的效果对比,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将接纳技术与改变技术更好的结合到一起。
曾祥龙周瀚王晨悦刘翔平
家长投入对子女学习坚持性的影响——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被引量:5
2017年
学习坚持性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家长投入对提高子女的学习坚持性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以3302名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家长投入对子女学习坚持性的影响以及成就目标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家长投入的三个方面均正向预测子女的学习坚持性,而掌握目标在其中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表现回避目标具有部分的反向中介作用,表现趋近目标不具有中介作用。
张骊凡姚梅林黄妍宗小骊
成就动机与控制动机在中学生心理需要对成就目标影响中的中介作用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考察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成就目标定向影响的内在机制,探究动机在二者间的重要作用,采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动机结构问卷》和《成就目标量表》对26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成就目标定向和动机各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2)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成绩回避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成就动机和控制动机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成就目标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通过控制动机间接影响成绩趋近和成绩回避目标,还会通过成就动机间接影响成绩趋近目标和掌握目标。
于淼许燕张和云赵欢欢邵琪刘儒德郁笑铮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成就动机
人际环形模型对心理病理的解释建构被引量:1
2014年
DSM-5对人格障碍的诊断凸显了人际的重要性。人际环形模型是当代人际领域核心成果,它以掌控/联结两大元动机作为横纵轴来建立圆环。围绕环形模型产生了或静态或动态的诸多概念,用以描述人际功能的适应与否。近年愈来愈多病理与临床研究引入环形模型及相关概念,对心理及人格障碍的内在机制、表型表达、评估及治疗予以深入解析。未来研究可尝试更新的人际动力评估方法,如电脑操纵杆法、事件关联记录法,或纳入文化背景因素,来进一步发掘人际功能在心理病理及人格大背景中的意义。
王硕周雅刘翔平Aaron L. Pincus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