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80056)

作品数:28 被引量:450H指数:13
相关作者:任友群冯锐王美胡航鲍贤清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4篇教育
  • 9篇教学
  • 7篇教育技术
  • 6篇教学设计
  • 4篇访谈
  • 3篇学习环境
  • 3篇主义
  • 3篇教育传播
  • 3篇教育传播与技...
  • 3篇教师
  • 3篇教学技术
  • 2篇人文
  • 2篇人文主义
  • 2篇科学主义
  • 2篇J.
  • 1篇多媒体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学视角
  • 1篇信息技术

机构

  • 21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扬州大学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 1篇中央电化教育...
  • 1篇美国印第安纳...

作者

  • 12篇任友群
  • 6篇王美
  • 6篇冯锐
  • 3篇胡航
  • 2篇何美
  • 2篇鲍贤清
  • 2篇杨南昌
  • 1篇刘美凤
  • 1篇冯荣耀
  • 1篇孙艳超
  • 1篇马小强
  • 1篇宋莉
  • 1篇詹艺
  • 1篇马晓玲
  • 1篇张君瑞
  • 1篇汪琼
  • 1篇詹青龙
  • 1篇陈家刚
  • 1篇鞠慧敏
  • 1篇裴新宁

传媒

  • 9篇中国电化教育
  • 5篇远程教育杂志
  • 3篇电化教育研究
  • 2篇全球教育展望
  • 2篇教师教育研究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职业技术教育
  • 1篇现代远距离教...
  • 1篇课程.教材....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远程教育...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4篇2009
  • 8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eMSS教师在线学习项目述评被引量:3
2009年
美国eMSS项目是一个在线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学习的知名项目,它为中学新任科学教师提供来自教学专家和内容专家的指导,以最终促进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成功。本文介绍了eMSS项目的背景、理论基础、逻辑模型及其在线学习环境,并对项目聚焦于特定学科内容、将学徒制与在线共同体巧妙结合、以学生的学习成功为根本目标、重视导师与科学家及项目促进者的领导力培训等特点逐一评述,以期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
王美任友群
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讨被引量:37
2009年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复杂科学的形成和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质疑和反思基于"原子论"的传统教学设计观及其设计方法,认为原本复杂的教学现象在这种原子论的支配下变成了预设的、机械的、简单化的设计过程,并开始探究整体论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基于整体论思想探讨了教学设计的整体观,并通过整体性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型——4C/ID透视了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冯锐刘丽丽
关键词:教学设计整体论4C/ID
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取向被引量:5
2008年
学习研究范式是学习研究群体所遵循的一般性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研究者对学习研究独特看法的形成,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认识论、方法论及其价值观的变化。本文探讨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两大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探讨了基于复杂认识思维的复杂性学习范式及其价值取向,最后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未来学习科学领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话和和谐统一的有效实践范式。
冯锐任友群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复杂性范式
学习技术新发展及其对教育研究的意义被引量:8
2008年
随着学习科学的兴起,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技术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文章总结了学习技术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关注热点;在分析这些热点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方法,预示了学习技术给教育与人类学习带来的新的变革,以期待为教育研究开辟一条更广阔宽泛的道路。
胡航任友群
关键词:教育研究
“设计研究”的历史追溯与研究进展述评被引量:14
2008年
文章对设计研究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追溯,并对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了概要阐述,旨在提供了解和研究的基本线索,以促进该研究方法论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传播与应用。
杨南昌
关键词:教学实验
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基于对方法、实践、理论这三个关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1)以科学实证的方法指导研究,特别是发展"基于证据的研究";(2)以技术设计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和装备发展,同时促进"研究与设计的互动"以及"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并由此构建促进不断进步的学与教理论以及催生新的学习文化和教育实践的重要动力系统;(3)自信规范地构建理论体系,梳理多层面的已有理论积累,并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更多地增强专业组织的凝聚与导向作用。
王美任友群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被引量:14
2010年
本文概要介绍了J.Michael Spector,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enboer&Marcy P.Driscoll主编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Third edition)〔《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年出版〕第一部分"研究基础"的主要内容。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在历史基础部分,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在理论基础部分,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关于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郑太年任友群
关键词:教育传播与技术
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对话国际教学设计专家Charles M.Reigeluth教授被引量:36
2009年
"范式转变"在教育研究领域并非一个新词,但似乎一直流于口号。今天再提,是迫于解决教育问题行动的必需。在企业及经济体制采取措施转型到适应信息化社会系统发展需要的范式时,教育系统做出的反应已落后了近20年。今天,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但依然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考,许多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行动依然滞留于对当下教育系统的"修修补补"。关于教育改革研究的许多项目和措施在实践领域收效甚微。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但新技术本身并没有真正改变一贯的学校文化。面对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为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系统本身的建制是否失效。需要认清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当下的教育系统仍然是为筛选而设计,并非为学习而设计。我们不能忽视,以时间为恒量的学校教育范式巩固了"分数"的统治地位,加剧了系统内局部的人力竞争,却弱化了人才的多元发展潜力,给我国教育系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威胁,也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等诸多问题解决的困难重重。束于这样的教育系统,满足个体学习者需要、实现终身学习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离我们依旧很远。转变教育范式是历史必然,刻不容缓,但是谈何容易。需要在思维模式、教育理论与研究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地方学校系统、评价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做出一致性转变。需要为教育范式的成功转变建立一套知识库,这是目前研究者的重大使命。关于教育系统范式设计研究在美国已有40余年的历史,代表人物有已故著名系统科学家贝拉·H.巴纳锡(BelaH.Banathy)和现任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的教育系统设计专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harlesM.Reigeluth)等。近年来,随着多门科学对人类学习机制的不断揭示,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
段敏静裴新宁李馨
关键词:范式转变
学习活动系统中的互动分析--来自学习科学的研究观点被引量:11
2010年
从本质上说,所有的学习和教学都是在社会性的活动系统中展开的。因而,学习的分析焦点应从传统心理学对个体的关注转向对活动系统的关注。文章首先描述了当前学习科学研究中倡导的互动分析方法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互动分析发展新方向——整合个体认知研究和互动研究的情境观方法。这些活动系统的分析方法强调微观追踪不同时间、空间,特别是自然发生的实践共同体成员间的日常互动,可为研究者深入理解群体学习的互动机制并进而创建有效的协作学习环境提供可靠的实践证据。
杨南昌刘晓艳
关键词:互动分析学习环境
认知学徒制、技术与第二次教育革命——美国西北大学Allan Collins教授访谈被引量:27
2009年
阿兰·柯林斯(Allan Collins)教授是美国西北大学的教育和社会政策荣誉退休教授,是美国教育科学院成员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员,美国人工智能协会会员,《认知科学》期刊的创始人之一,认知科学协会第一任主席,学习科学的开创者之一,1991年至1994年曾任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中心合作主任。他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包括语义记忆和心智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包括合情推理(Plausible Reasoning)和智能导师系统,在教育方面包括探究教学、认知学徒制、情境学习、认识论游戏(Epistemic Games)和教育测试的系统效度等。阿兰.柯林斯和约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等从人类学者关于传统学徒制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保留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学徒制。该理论被认为是"一个能促进技能和知识向工作场所的成功迁移的教学模式","必将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格局",关于其应用的实证研究也不胜枚举。《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将其列为新兴的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我国,目前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还较肤浅,实证研究也不多见,现在,该理论提出已经20年,这些年来它有哪些发展?技术的进步给它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另外,柯林斯一直主张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有哪些特征?2008年夏天,笔者利用在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访学之机,和柯林斯教授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面谈。
陈家刚张静然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