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W058)
- 作品数:56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红旗杨俏凡韩冷许立秋杨月香更多>>
- 相关机构:嘉应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底层叙事与民族认同:1930-1937年间的左翼小说被引量:1
- 2015年
- 与晚清以来的革命小说相比,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在思想主题、题材选择、创作方法、叙述视角与情节建构等方面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突破了以往革命小说主要叙写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理路,注重书写底层民众阶级意识的觉醒;用深沉的反帝爱国思想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层透视替代了原来显明的斗争意图或政治说教,用严肃的使命意识和悲壮的献身精神替换了以往的浪漫情调和简单呐喊;仍然采用习见的压迫/反抗的叙事模式,但增加了人物的心理描写成分,并意识到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经济因素和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叙述妇女的悲惨遭际和命运,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左翼小说的兴盛本身就是一股"激愤"思潮推动的结果,它传递了中华民族屈辱史背后沉重而急切的抗日情绪和民族意识。左翼作家们对天灾人祸尤其是日帝之害的厚重书写逐渐演变为一种结构左翼小说情节的叙述策略,并彰显了左翼小说的多元性和深邃感。
- 陈红旗
- 关键词:左翼小说阶级意识叙事模式民族认同
- 论左翼文学精神及其流变
- 2015年
-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对其后几十年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重要现象、命题都可以从左翼文学那里找寻到历史印痕。左翼文学精神是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它的社会批判意识及其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注,使其充满一种浪漫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独特品格。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左翼文学在进入40年代初期以后,其精髓就被逐渐消解,在此后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消解或流变对当时的文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 王智慧
- 关键词:左翼文学政治意识形态消解
- 收编与吸纳:1930年初“左联”文艺期刊检视
- 2011年
- "左联"成立之初,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南国社等创办的既成刊物随之变成了"左联"的文艺阵地,计有:《大众文艺》、《南国月刊》、《艺术月刊》、《沙仑月刊》、《拓荒者》与《萌芽月刊》。通过这些刊物,"左联"推介了一些左翼文学新人、新作和新理论,推进了"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为将民众引入艺术殿堂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推进了左翼文艺界的大联合。
- 陈红旗
- 关键词:检视中国左翼文学
- 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演绎
- 2012年
-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 杨俏凡
- 中国左翼文学的嬗变与新的文学格局的形成
- 2015年
- 1927-1937年间的中国左翼文学在发难与演进过程中发生了嬗变:它开启了一条文学的实用之路并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从"大众化"和"化大众"入手,旨在建构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相匹配的文化系统、美学维度和道德体系,这带来了一种文学的新格局;它形成了半皈依于政治的文学思潮,并"重塑"了一些极为强悍的"新文体"。左翼文学思潮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思想转型期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思潮,它的历史光影和当下意义依然存在。
- 陈红旗
- 关键词:中国左翼文学嬗变
- 论蒲风诗歌中的客家文化元素被引量:2
- 2013年
- 蒲风的诗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不但内容上如实反映了客家农人的血泪心酸,语言、结构上也借鉴于客家山歌;同时,客家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其诗歌中也有突出表现。蒲风诗歌可以说是生动的客家文化民俗风情史,是世人认识、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珍贵文本。
- 杨俏凡
- 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精神
- 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诗歌歌谣化的努力(1924-1934)——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上)被引量:1
- 2014年
- 客籍诗人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1924-1934年间,蒲风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出版了代表作《茫茫夜》,并发出了鼓动民众大胆破坏旧社会的呐喊声。1932年他加入"左联"后,自觉参与中国诗歌会开展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积极倡导诗歌大众化运动,不但用诗歌纪录了20世纪30年代灰黯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情状,还通过创作诸多可以谱曲传唱的短诗践行了其诗歌歌谣化的诗学理念。
- 陈红旗
- 关键词:蒲风中国诗歌会
- 论蒋光慈小说的情爱叙事
- 2013年
- 蒋光慈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将"革命"与"爱情"这两个先锋性主题联结起来,以革命为框架,爱情为内容,二者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并在"爱情与死亡"、"革命/恋爱之间欲望或驱动的转化与反转化、修辞与反修辞"两个方面展示了革命/恋爱能指之间的复杂关系。蒋光慈革命小说的情爱叙事背后隐藏着多重内涵,也折射了他丰富的生命感受和艺术体验。
- 杨月香陈红旗
- 关键词:蒋光慈革命小说情爱叙事
- 国防诗歌的拥趸与抗日战争的歌者(1936-1942)——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下)被引量:2
- 2014年
- 1936-1942年间,火热的爱国热情和强劲的抗日情绪促使蒲风响应"国防诗歌"的号召,相继创作并出版了《钢铁的歌唱》《抗战三部曲》等多部鼓吹抗日斗争的诗集,这些诗集抒写了诗人自我和民众的爱国热情,批判了日帝的凶残无耻,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歌颂了抗日战士英勇斗争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蒲风的诗歌也存在艺术上较为粗糙等不足之处,但其助推中国左翼诗歌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功绩值得肯定。
- 陈红旗
- 关键词:蒲风抗日战争诗歌大众化
- 张资平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1920-1927)
- 2012年
- 张资平在1920至1927年间的读书经历和创作情况表明,他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真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一直显在或潜在地吸纳和彰显通俗文学的某些趣味,并揉之以一定的现代视域。张资平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多角恋爱"的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他深受客家山歌中求爱/思恋等叙事模式的影响;推崇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方法解剖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笔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世俗趣味。
- 陈红旗
- 关键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