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432)

作品数:7 被引量:7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秀芬高西宁张金鑫祝成瑶刘江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鞍山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降水
  • 2篇旋转经验正交...
  • 2篇正交函数
  • 2篇年降水
  • 2篇林窗
  • 2篇经验正交函数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氮量
  • 1篇增产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天然次生林
  • 1篇年降水量
  • 1篇坡向
  • 1篇秋季
  • 1篇重现期
  • 1篇最低温度
  • 1篇温度

机构

  • 7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鞍山市气象局
  • 1篇吉林省气象服...
  • 1篇辽宁省气象装...

作者

  • 4篇李秀芬
  • 3篇刘江
  • 3篇祝成瑶
  • 3篇张金鑫
  • 3篇高西宁
  • 2篇王一
  • 1篇岳元
  • 1篇王涛
  • 1篇王涛
  • 1篇刘利民
  • 1篇王庆礼
  • 1篇刘雪峰
  • 1篇朱教君
  • 1篇田璐
  • 1篇孙英杰
  • 1篇蒋姗姗
  • 1篇王立为
  • 1篇彭峰
  • 1篇金磊

传媒

  • 4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被引量:12
2016年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作为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易受异常降水、干旱等事件的影响。为了研究东北地区近50年来(1961—2014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区及其区域特征,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解,对该区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区,并结合分区结果,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及5年滑动平均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区及各个分区1961—2014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分成4个区域,即东南部地区、中部偏西地区、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距平具有较小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817 mm·10 a-1;各区域与全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降水量趋于减少,减少趋势最大的是西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7.699 mm·10 a-1,最小的是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0.798 mm·10 a-1。
高西宁蒋姗姗王耸田璐周孟樵
关键词:旋转经验正交函数降水距平百分率
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两个不同坡向林窗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5年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干扰特征,对不同坡向雪/风干扰后形成林窗内的光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和东南坡向的林窗中,各时段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和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似但大小并不相同;8:00—10:00 PPFD最高值均出现在林窗中央偏西(东北坡169μmol·m-2·s-1,东南坡350μmol·m-2·s-1),11:00—13:00PPFD最高值出现在林窗中央偏北侧(东北坡234μmol·m-2·s-1,东南坡400μmol·m-2·s-1),而14:00—16:00均以林窗东侧PPFD最大(东北坡74μmol·m-2·s-1,东南坡56μmol·m-2·s-1),且两个坡向的PPFD在各时段大小差异显著(P<0.05)。两个坡向林窗内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8:00—10:00西高东低,11:00—13:00北高南低,14:00—16:00东高西低的趋势,而在各时段的差异为8:00—10:00、11:00—13:00东北坡气温显著低于东南坡(P<0.01),14:00—16:00则显著高于东南坡(P<0.01)。上述结果表明,林窗坡向及林窗内位置不同,使其光温环境发生异质性,进而影响到林窗区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植物种群分布等,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王一刘江张金鑫李秀芬祝成瑶肇同斌岳元战莘晔
关键词:天然次生林不同坡向林窗PPFD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被引量:18
2013年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并没有减少趋势,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可能对林木的组织或整个幼树、幼苗产生致命伤害,进而成为林木生长发育,天然或人工更新的一个主要限制因子。森林低温霜冻灾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取决于林木生长复杂多变的物理环境和树木的耐冻性,前者又受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局地尺度小气候特征的影响。借助于3S技术建立复杂地形下低温和光照的空间分布模型,并结合林木的耐冻性,构建低温霜冻危害评估的概率模型,将有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水平。森林低温霜冻的防御应考虑将物理与生物防霜方法相结合,前者通过建防护林和采取合适的采伐措施,来改善林内地表的辐射平衡;后者则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增强林木的耐冻性。需结合霜冻灾害的监测和危害评估模型,对各种不同防霜措施的防霜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李秀芬朱教君王庆礼张金鑫祝成瑶刘雪峰刘利民
关键词:防御措施
辽东山区1960-2015年降水极值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辽东山区11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日最大降水量为指标,采用EOF分解、SYM8小波分析、最优概率分布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了辽东山区56年来降水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了不同重现期的降水极值。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极值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分布型、南北和中部相反分布型、山脉中部和两侧相反分布型,各空间型的时间系数年际震荡较大;全区域降水极值在1983年之前缓慢减少,其后趋于稳定,存在明显的11年和20年左右周期变化;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极值的差值变化存在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现为11年和17年左右的震荡周期;山脉中部和两侧降水极值的差值在1984年之前趋于稳定,其后缓慢减少,以10年左右变化周期最明显;11个气象站中,6个站的降水极值用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最佳,3个站的降水极值用Pearson-Ⅲ型分布拟合最佳,其他2个站分别用Gumble和Weibull分布拟合最佳;不同重现期的辽东山区降水理论极值各地差异较大,表现为南部极值普遍高于北部。
李秀芬王平华刘江金磊肇同斌孙英杰彭峰潘宇弘
关键词:降水极值概率分布重现期
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秋季最低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窗内早霜冻的变化规律,对秋季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坡向林窗内的最低气温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9月以东北坡最高(-4.61℃),10月以西北坡为最高(-7.24℃);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在各坡向林窗间差异不显著(P>0.05),9月和10月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西北坡(4.87℃)和东南坡(2.05℃)林窗内。各林窗内最低气温和5 cm深处土壤最低温度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不对称性的随时间动态变化,且高值区均出现在林窗边缘。秋季前期(9月28日之前),东北坡和西北坡林窗内的最低气温要高于东南坡,后期则以西北坡最高,东北坡最低;各坡向均第一次降低到0℃以下,且坡向间两两温度差值大于前期。与最低气温相比,土壤下层5 cm深处最低温度明显偏高,变化幅度也小,但其逐日变化规律与最低气温相同。由此说明,不同坡向林窗内最低温度的位置、强度随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而构成了区域内因低温霜冻造成的受害程度的不同,最终影响到森林的更新。
祝成瑶王一李秀芬刘江张金鑫王涛
关键词:次生林林窗最低温度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辽宁省近54年干旱时空规律分析被引量:28
2015年
辽宁省是干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有效应对旱灾,采取防御措施,降低旱灾的危害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该区域52个气象站1961─2014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经验正交函数(EOF)以及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近54年来辽宁省干旱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及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干旱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春季干旱和秋季干旱发生的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年份较多,冬季干旱发生范围次之,夏季干旱发生的范围较小,年份也较少。根据REOF分解的结果,可以将辽宁省干旱划分为西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划分的各个区域中,参考各区域SPI12的平均值可知,3个地区的平均SPI12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差异性。最明显的差异是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的差异,出现干旱的年份数量各地区大致相等。从干旱的时段来看,东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各有1次较长时段的干旱,西北部地区有2次较长时段的干旱,而且相对另外两个区域干旱级别达到中旱以上的时段较少。
高西宁徐庆喆丛俊霞徐亚琪
关键词:干旱
基于DNDC模型覆膜马铃薯N_2O减排增产的优化施氮量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探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田苗期不覆膜和苗期覆膜处理下土壤N_2O减排和增产兼顾的最优施氮量,并验证DNDC模型对于马铃薯田土壤N_2O排放和产量预测的适用性,以沈阳市自然降水条件下的马铃薯田为研究对象,设计不施氮肥(0 kg·hm^(-2))、低氮(75 kg·hm^(-2))、中氮(150 kg·hm^(-2))和高氮(225 kg·hm^(-2))4种施氮水平,每种氮肥水平包括苗期不覆膜与苗期覆膜两种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_2O气体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并运用DNDC模型进一步探究马铃薯田减排增产最优施氮量,结果对于促进马铃薯田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协调兼顾的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以准确地模拟马铃薯田不覆膜处理下不同施氮水平N_2O排放状况,模型效率指数在0.72~0.94之间;在覆膜处理中,低、中、高施氮量模型效率指数较苗期不覆膜处理分别下降0.21、0.52和0.50,不施氮肥处理下,模型效率指数为负值,模型不能模拟N_2O排放;DNDC模型对于各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均有较准确的模拟效果。DNDC模型进一步表明,不覆膜状态下马铃薯田增产兼顾减排的施氮量为90~105 kg·hm^(-2);减排兼顾增产的施氮量为75~90 kg·hm^(-2)。由于DNDC模型对于覆膜处理下马铃薯田N_2O排放模拟效果不佳,通过大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苗期覆膜可以有效增产和减少土壤N_2O排放,综合马铃薯产量和土壤N_2O减排的环保施氮量可在75 kg·hm^(-2)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需低于150 kg·hm^(-2)。
郭康军侯玉芳王立为高西宁李鸣钰郭树昌
关键词:马铃薯DNDC模型N2O排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