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024005)

作品数:17 被引量:329H指数:9
相关作者:王芳王芳张姝玥杨浩铿郭璐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西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生命
  • 3篇自我
  • 2篇心理
  • 2篇信度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生命意义
  • 2篇情绪
  • 2篇命意
  • 2篇后效
  • 2篇高中生
  • 1篇大中小学生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基础
  • 1篇道德情绪
  • 1篇地震后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动车事故
  • 1篇心理枯竭
  • 1篇心理能量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闽江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篇王芳
  • 5篇王芳
  • 3篇陈咏媛
  • 3篇高红梅
  • 3篇郭璐
  • 3篇张姝玥
  • 3篇杨浩铿
  • 2篇辛霞
  • 2篇谭树华
  • 2篇张燕
  • 1篇蒋奖
  • 1篇赵欢欢
  • 1篇雷舜东
  • 1篇熊源
  • 1篇吴祥佑
  • 1篇宋婧
  • 1篇张和云
  • 1篇袁神
  • 1篇潘益中
  • 1篇曹红蓓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心理学探新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特殊教育
  • 1篇中国人力资源...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量表的编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索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心理枯竭特征与结构,进行量表编制。方法:依据文献研究、访谈资料和专家评定建构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的五维度理论结构,形成初始项目。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形成正式量表。结果: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量表共28题,包含生理疲乏、情绪麻木、认知衰竭、人际渴求和价值迷茫五个维度;总量表及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92,分半信度为0.72~0.89;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2.89,NFI=0.94,CFI=0.96,RMSEA=0.07),问卷总分与各维度得分(r=0.42~0.83)及各维度得分之间(r=0.06~0.80)显著相关;除“价值迷茫“分维度外,问卷各维度与效标显著相关(r=0.11~0.58)。结论:极端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量表与预期的理论结构一致,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作为极端或特殊环境下作业人员心理枯竭研究的测评工具。
李亚南高红梅许燕王芳王芳
关键词:极端环境心理枯竭信度
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介评
2012年
人际-群际非连续性效应是指群体比个体更富竞争性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们整合了现实冲突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群际互动和人际互动的差异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认为,相较于人际互动,群际互动中的博弈双方更为贪婪,且对彼此更不信任,其决策更为理性。从该理论出发,研究者们提出了减少群际冲突的几条重要途径,分别是:关注长期利益,委任强硬的领导,诱发对外群体的同情和设置超级目标。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些策略如何彼此补充,以期能对建构现实社会中的群际和谐做出贡献。
陈咏媛许燕
关键词:人际冲突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被引量:98
2012年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关键词:自我心理能量
高中生生命意义寻求与生命意义体验的关系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在高中生中探讨生命意义寻求和生命意义体验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对1659名高中生进行横断研究,对84名高中生进行三次追踪测查。结果:同时测量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之间呈正相关,但是在控制干扰变量后,后测体验只受前测体验的影响,与前测寻求没有关系,后测寻求只受前测寻求的影响,与前测体验也没关系。结论: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两维度之间不相互影响,而是各自预测本维度的发展。
张姝玥许燕
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机制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科技创新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文化是发展的"内容",科技是发展的"形式"。总结了国内外对文化和科技创新关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文化和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影响情况。最后从制定和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5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体制融合方法,为我国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思路。
雷舜东熊源袁神
关键词:文化文化环境
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被引量:13
2012年
幸灾乐祸,指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幸灾乐祸的本质属性是一种阴暗的情感,作为一种基于社会竞争和社会比较的社会情感,它是情境化的、由多因素决定,具有积极的情感效价,且不利于人际和谐,具有反社会性。幸灾乐祸的前因可由目标定向、关系定向和综合定向三种分类体系进行解释;功能研究方面,自我提升是当下主流观点;在前因和功能之间,还应存在机制研究,表现为工作机制的反照效应假设和流动补偿假设。
曹红蓓许燕辛霞
关键词:幸灾乐祸灾难人性
3.11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中学生共情与助人关系的研究:文化接触的调节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本研究以2011年春季发生的日本地震和云南地震为背景,对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对地震受灾民众的态度进行比较,发现:1)汶川地震灾区和非灾区的中学生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2)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状态共情的程度和帮助云南受灾民众的意愿都显著高于非灾区的中学生,但二者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意愿差异不显著;3)对日本文化的接触程度调节共情与助人意愿的关系,对日本文化接触越多,帮助日本受灾民众的可能性越大。
谭树华王芳许燕辛霞郭璐杨浩铿
关键词:地震共情助人文化接触
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被引量:30
2016年
本研究采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爬取的"动车事故"发生后40天内的94,562条相关微博进行情感分析,以探讨网民对"人祸"的道德情绪特点,同时对不同群体情绪表达差异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网民对于动车事故主要表达的道德情绪有:愤怒、鄙视、厌恶、同情和爱。(2)包含不同道德基础的事件与不同的道德情绪相关联;(3)对于愤怒、厌恶和鄙视,男性普遍有更高的表达倾向和表达强度,而女性更倾向于表达爱和同情且强度更高;(4)对于爱和同情,团体VIP用户组表达的可能性和强度都高于其他用户;个体VIP用户比非VIP用户更可能表达愤怒、鄙视和厌恶,而团体VIP用户表达这类情绪的强度最小。研究表明,虚拟网络中人们道德情绪特点依然符合道德基础理论;不同群体在表达道德情绪时的差异性是对道德基础理论相关研究的补充。总言之,数据挖掘技术和情感分析方法是进行情绪研究的有效手段。
叶勇豪许燕朱一杰梁炯潜兰天于淼
关键词:道德情绪道德基础温州动车事故
北京学生对日刻板印象及3·11地震后的情绪和援助意向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了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差异、日本3·11地震后情绪与援助意向的不同,以及刻板印象和情绪反应对于其援助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总体刻板印象偏消极,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能力维度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肯定;(2)日本3·11地震后,大中小学生整体的情绪反应程度不强;但高中生和大学生较之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现出更多的悲伤、同情等亲社会情绪,而更少幸灾乐祸情绪;(3)大中小学生在是否对日本进行援助的问题上显得比较保守;(4)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与地震后的情绪反应和援助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5)各群体中,亲社会情绪在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和地震后的援助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对地震本身的事件应对情绪并不存在这种中介效应。结论:北京市大中小学生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较为消极,其对3.11地震后援助倾向有显著影响,且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亲社会情绪产生的。
张燕高红梅王芳王芳
关键词:大中小学生刻板印象情绪反应
压力与职业枯竭:概念辨析及预警干预路线的差异理论模型被引量:2
2012年
压力起源于医学领域,职业枯竭起源于社会心理学领域;压力来源广泛、难以预测,职业枯竭的来源相对稳定、可预测;压力的发生发展过程迅速而即时,职业枯竭则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压力表现广泛分布于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而职业枯竭的表现则主要限定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自我效能感三个特征;压力是一个普适的症状,职业枯竭的表现则可能具有文化和职业的特异性;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有好有坏,而职业枯竭的影响则完全是负面的;压力的不良结果表现在身心两方面,职业枯竭的后果则更具心理社会性。基于以上差异,压力的评估应以生理指标为主,预警和干预的不是压力的产生而是其后可能的身心疾病;职业枯竭的评估应以心理指标为主,预警和干预直接针对职业枯竭的发生进行。
许燕王芳郭璐蒋奖
关键词:预警干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