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KYS2012BSKYO2)

作品数:13 被引量:271H指数:9
相关作者:王莺王劲松姚玉璧李耀辉张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天水市气象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干旱
  • 3篇灾害
  • 3篇旱灾
  • 3篇干旱灾害
  • 2篇地区干旱
  • 2篇灾害风险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土壤
  • 2篇降水
  • 2篇风险评估
  • 1篇地表
  • 1篇东南
  • 1篇动态监测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日数
  • 1篇石羊河流域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机构

  • 1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天水市气象局
  • 2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省气象局

作者

  • 13篇王莺
  • 8篇王劲松
  • 6篇姚玉璧
  • 4篇李耀辉
  • 3篇姚小英
  • 3篇张强
  • 2篇赵福年
  • 2篇孙旭映
  • 2篇沙莎
  • 1篇胡田田
  • 1篇黄小燕
  • 1篇张雷
  • 1篇吴丽
  • 1篇王素萍
  • 1篇李悦
  • 1篇马杰
  • 1篇王静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2篇草业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5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华南地区4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持续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来,华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42和0.108 d·(10 a)-1;秋季和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911和0.118 d·(10 a)-1。广东省春季和夏季持续干期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171和0.243 d·(10 a)-1;秋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737和0.32 d·(10 a)-1。广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109、0.046和2.117 d·(10 a)-1;冬季为减小趋势,减少速率为0.106 d·(10 a)-1。2)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在春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秋季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是4个季节中最长的,大致在20~44 d。3)华南地区春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在-1.20~1.00 d·(10 a)-1之间,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西省的南部地区,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在-1.00~0.6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位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省的东部;秋季在0~3.50 d·(10 a)-1之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冬季在-1.50~2.0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广西的东部边缘,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季节是秋季。4)持续干期日数与降水量表现出负相关性,与�
王莺王劲松姚玉璧黄小燕
关键词:降水
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遥感监测指数的对比和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河东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如何在众多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中选择适宜的指数是干旱遥感监测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研究区30个农业气象站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相对湿度和对应的MODIS数据,分析了7种典型干旱遥感监测指数(AVI、NDWI、VCI、PDI、MPDI、VSWI和MEI)的构建原理和模拟结果,并选择适宜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对2006年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情况的时空分布做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7种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均能反映研究区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各干旱遥感监测指数对土壤水分监测的最佳深度为20cm,其次为10cm。从相关系数来看,PDI、MPDI指数对春季,VSWI、NDWI指数对夏季的土壤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监测结果;MEI指数对秋季土壤相对湿度模拟效果较差,其余指数对秋季模拟效果均较好;根据各指数与20cm处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结合各指数的构成原理,春季选择PDI和MEI,夏季选择VSWI和NDWI,秋季选择PDI和MPDI,分别对2006年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考虑各等级出现的频率,同时兼顾土壤相对湿度,评定各指数干旱等级。监测结果显示,庆阳市北部连续出现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陇中北部和庆阳市北部旱情严重。
王莺沙莎张雷
关键词:土壤湿度
广东近40年土壤水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2015年
用Peman公式计算了华南广东12个气象站1971~2010年潜在蒸散值,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潜在蒸散值随纬度的升高减少,变化范围为680~1800 mm a-1;潜在蒸散的大小主要受温度和降水支配,20世纪80年代最小,90年代以后,随气候变暖,潜在蒸散值增加明显,本世纪00年代达到最高值,突变年为2004年。中亚热带夏季最高,南亚热带及北热带春季最高,各地冬季均最小。一年当中,地表湿润指数最高的时段为5月及6月,最低时段为冬季及秋季11月,最高的季节为春季,其次为夏季和秋季,最低为冬季。湿润度指数随纬度的降低下降明显,春季和冬季最为突出,湿润程度最好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最差为21世纪的00年代,以春季下降最多。广东各地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作物生长所需水分未及最适宜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主要为各地的秋旱、南部地区的春旱和中南部的冬旱,南部地区春旱重于秋旱,北部地区秋旱重于春旱。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旱灾,采取有效防旱抗旱措施成为保障当地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姚小英张强吴丽王劲松王莺
关键词:土壤水蒸散发
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2
2015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干扰。目前,气候变化对黄河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和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径流量、土壤侵蚀、湿地、冻土和植被5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讨论了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对策。结果显示,黄河源区降水略有增加,气温显著升高。黄河源区径流有很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相对偏丰,90年代初至2008年相对偏枯;源区年径流量距平的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距平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强度也是影响径流量的原因。黄河源区土壤侵蚀现象严重。湿地面积减少,沼泽和水域的斑块数、破碎度和分维数增加,优势度降低。源区多年冻土已经减薄或消失,多年冻土的边缘地带,垂直方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升高50~70 m。源区植被覆盖总体上保持原状,局部出现退化。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社会环保意识,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加强部门联合,实施生态移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广东省旱情动态监测被引量:12
2014年
广东省饱受季节性干旱的困扰,开展遥感旱情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MODIS数据构建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提取干湿边,计算广东省2011年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该指数为依据分析了广东省旱情的时空分布,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随着EVI的增加,陆地表面最大温度减小,最大地表温度和最小地表温度差值呈减小趋势,且地面温度的最大和最小值与EVI呈近似线性关系。EVI-TS特征空间的季节变化明显,随着温度降低,EVI-TS特征空间明显萎缩。随着年内温度的变化,EVI-TS特征空间的干湿边截距也发生相应变化,即冬季截距较小,夏季截距较大。2)2011年广东省的冬旱非常严重,春季和秋季也有一定程度的干旱。其冬旱和春旱的地域分布相似,均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加重的趋势,且沿海地区重于内陆。秋旱的地区分布特点与冬春旱相反,大致呈自南向北逐渐加重的趋势。结合广东省历史气象资料对干旱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遥感监测结果与实际旱情较吻合。3)比较了TVDI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TVDI可以体现土壤湿度状况,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将TVDI和主要气象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TVDI与降水量、温度和相对湿度间都呈负相关关系。从相关系数来看,TVDI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从气象站尺度来说,TVDI对降水的变化是敏感的,即连续降水可导致TVDI值下降,旱情得到缓解;持续无降水可使TVDI值增加,旱情加重。
王莺王劲松姚玉璧赵福年
关键词:MODIS
甘肃冬小麦主产区40年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风险评估被引量:12
2014年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次?a -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次?a -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次?a -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 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姚小英张强王劲松王莺周忠文马杰
关键词: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被引量:78
2014年
干旱脆弱性是干旱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水资源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农业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5个准则层,共32个指标,建立了中国南方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理论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省市的干旱脆弱性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以期为南方地区防旱减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四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54.90%,主要反映农业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23.64%,主要反映水资源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反映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2)以4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系数建立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到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得分及其排名,其中水资源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和广东;经济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广东;社会脆弱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和广东;农业脆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贵州、云南、广西、重庆、四川和广东;防旱抗旱能力脆弱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和广东;干旱脆弱性综合评价由高到低依次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和广东。(3)对干旱脆弱性指数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发现该指数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得到干旱脆弱性分级阈值,将干旱脆弱性指数小于0.384 2定义为低风险,大于1.075 8定义为高风险,介于两者之间的定义为中等风险,获得干旱脆弱性分级区划图。广东省位于干旱的低脆弱区,四川和重庆位于干旱的中等脆弱区,云南、贵州和广西位于
王莺王静姚玉璧王劲松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干旱脆弱性
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评估被引量:31
2015年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途径。通过分析干旱灾害风险成因,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大因子入手,以灾害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根据相关气象、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在GIS平台上对中国南方地区进行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得到以下结论:1)干旱致灾因子的高危险区主要位于云南省的中东部以及与四川的交界处,川西高山高原区和东部盆地的遂宁、宜宾市,以及广东东部沿海地区;2)孕灾环境的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中东部、四川东部盆地以及贵州西北部;3)承灾体的高暴露区主要位于广东东部、雷州半岛和沿海地区,广西南部以及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4)防灾减灾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重庆西部、四川西部、云南东北部、贵州中部、广西南部以及广东中东部地区;5)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东部盆地、四川与云南交界处、云南东北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南部以及广东东北部和雷州半岛;干旱灾害的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四川北部山区以及广东和广西的北部。
王莺沙莎王素萍王劲松姚玉璧
基于SPI指数的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42
2014年
干旱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该地区3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月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的时间序列特征,探讨了SPI3和SPI12的年代际距平和倾向率的时空变化,以及特旱、重旱和中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指数随机性在减弱,持续性在加强。干旱出现较多的时期为1991—2005年,出现较少的时期为1974—1982年。(2)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偏湿,90年代以后河东地区有偏干的趋势。河东地区行政区划分为7个部分,70—80年代,除甘南地区外,其余地区的SPI3倾向率均显著增加;80—90年代,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持续减少,减少最明显的为定西地区;90年代到21世纪初,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又有增加趋势。对于SPI12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到2010年,除甘南、陇南和天水地区的SPI12倾向率为先减少后增加以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的趋势。(3)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的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高,主要发生于河东地区的北部。12个月时间尺度的特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北部,重旱和中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东部。
王莺李耀辉胡田田
关键词:标准化降水指数干旱
石羊河流域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1960-2011年石羊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并由此计算出各站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ArcGIS 9.3平台下得到区域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52年来有微弱变干趋势;该区相对湿润度指数自南向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海拔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与潜在蒸散发的空间分布呈相反关系;流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倾向率呈增加趋势,增加较明显的区域位于祁连山脉附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位于上游古浪县附近;流域地表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年内呈单峰型变化,1月、11月和12月最低,8月和9月最高,且随气温变暖,自流域南部向北部逐渐推移增大,当气温开始降低时,该指数又从北到南逐渐减少;石羊河流域地表干湿事件的变化与降水量、风速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潜在蒸散发、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王莺李耀辉姚玉璧赵福年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干湿状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