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256)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 相关作者:陶家俊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西方阐释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被引量:1
- 2013年
- 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呈三期发展态势,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在中国20世纪的不同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熊伟、钱钟书、汤一介代表的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中国化的三条道路,即西方阐释学经典人物和重要理论的译介和研究、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与中国传统人文学问的打通融合、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来创建中国阐释学。
- 陶家俊
- 关键词:阐释学读者反应理论
- 忧郁的范农,忧郁的种族——论范农的种族创伤理论被引量:9
- 2014年
- 本文从批评理论角度批判地重构黑人革命思想家弗朗茨·范农的种族创伤理论。逐层剖析:西方当代创伤话语对范农的压制;范农与欧洲心理分析学的关系;范农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批判;殖民主义暴力、战争与创伤。范农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话语和欧美创伤话语存在谱系学和发生学意义上的关联。范农将政治干预和暴力革命学说融入创伤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思考,种族文化心理创伤和殖民与反殖民战争暴力创伤则是其种族创伤理论的核心。
- 陶家俊
- 后民族氛围:作为文化实践的后民族想象
- 2013年
- 论文以暴力和灾难事件在全球公共空间的传播和接受为切入点,分析电子媒介与移民构成的物质条件下,全球公共空间内跨民族、跨媒介、真实与虚拟混杂的日常文化实践的想象特征。因此,想象是全球后民族状况下的话语实践,它持续推动未完成的文化和政治现代性工程,在全球公共空间中孕育新的民主、交往和伦理希望。文化再现的形式、政治、策略和话语暴力则是分析后民族想象话语实践的理论立场和要素。
- 陶家俊
- 关键词:想像
- 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论析被引量:7
- 2013年
- 本文聚焦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的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其学术代言人肖莎娜·费尔曼和凯西·卡鲁思分别提出文学证据论和跨学科的人文阐释理论,批判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原生性创伤,揭示创伤与文学乃至文化再现之间的表征危机。耶鲁创伤研究派的发展表现出典型的两栖性:以"大屠杀幸存者视频工程"为社会基础,以耶鲁解构理论为范式基础;同时以大学和社会公共空间为温床;同时争取理论话语权和公共空间话语权。
- 陶家俊
- 关键词: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