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02373)

作品数:5 被引量:124H指数:4
相关作者:沈君辉刘光杰陈爱辉李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西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日本国际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水稻
  • 4篇飞虱
  • 4篇白背飞虱
  • 3篇取食
  • 3篇种群
  • 3篇抗虫
  • 2篇致害性
  • 2篇取食行为
  • 2篇抗虫性
  • 2篇害虫
  • 2篇产卵
  • 1篇中国水稻
  • 1篇水稻害虫
  • 1篇田间
  • 1篇田间种群
  • 1篇品种抗性
  • 1篇迁飞
  • 1篇种群动态
  • 1篇为害
  • 1篇为害损失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日本国际农林...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刘光杰
  • 5篇沈君辉
  • 1篇陈爱辉
  • 1篇李平

传媒

  • 4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5
  • 4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水稻抗虫性的研究及其应用 :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8
2003年
简要地回顾了近 30年来我国水稻抗虫性 ,特别是抗稻飞虱研究及其应用的历史 ,并将它划分为 4个发展时期 :水稻抗虫种质资源发掘与评价期、水稻抗虫品种的外引和推广期、水稻品种抗虫机理和抗性生态研究期 ,以及水稻抗虫分子生物学和抗虫基因工程研究时期。还讨论了水稻抗虫品种的研究与应用中仍然存在的难题和障碍 ,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刘光杰沈君辉寒川一成
关键词:害虫抗虫性水稻
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被引量:88
2003年
通过对 2 14篇发表在中国省级以上刊物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 ,概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在白背飞虱研究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白背飞虱的生物学特性、迁飞规律、发生特点、种群动态、为害损失、水稻品种抗性及种群综合治理等方面。
沈君辉尚金梅刘光杰
关键词:白背飞虱迁飞种群动态为害损失品种抗性水稻
电子记录白背飞虱的取食和产卵行为被引量:13
2003年
采用电子记录的方法 ,并结合蜜露量和产卵量测定 ,研究了白背飞虱在春江 0 6,Rathu Heenati(RHT)和明恢63上的取食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 :白背飞虱在 RHT和春江 0 6上的取食刺探频率显著高于明恢 63,且取食韧皮部的时间明显少于明恢 63;RHT和春江 0 6对白背飞虱具有很强的拒取食作用 ,明恢 63则较感虫 ;白背飞虱产卵的次数、每次持续时间、总时间及产卵量都不存在品种间的显著差异 ,具有杀卵作用的只有春江 0 6。春江 0 6具有杀卵和抑制取食两种抗虫性机制 ,RHT只具有抑制取食的机制 ,明恢
沈君辉刘光杰陈爱辉寒川一成
关键词:产卵行为白背飞虱取食行为水稻害虫抗虫性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被引量:2
2005年
运用电子记录技术和蜜露量测定法,对浙江富阳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进行了致害性检测.结果表明,在2、4和6h3种记录时间处理下,在感虫对照水稻品种TaichungNative1(TN1)和高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RathuHeenati(RHT)上,韧皮部取食时间的TN1/RHT比值相对稳定,将2h确定为电子记录检测白背飞虱田间种群致害性的较短记录时间.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在N22(Wbph1)、ARC10239(ARC,Wbph2)、ADR52(Wbph3)、N’DiangMarie(ND,Wbph5)上分泌的蜜露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在TN1上的;在ARC和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显著地短于在TN1上的.长丰的白背飞虱种群在N22和ARC上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在ADR52和ND上的蜜露量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前2个品种上的蜜露量显著高于后2个品种,在ADR52上的韧皮部取食时间(22.3min·2h-1)也显著地短于在ARC上的(49.8min·2h-1).浙江富阳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没有发生致害性的变化,而安徽长丰的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则对N22和ARC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有致害性变化的趋势.电子记录技术为快速、准确检测白背飞虱种群致害性及监测其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沈君辉李平刘光杰
关键词:白背飞虱取食行为致害性水稻
抗虫水稻品种上饲养的白背飞虱种群的致害性变化被引量:9
2003年
采用分别带有抗白背飞虱基因Wbph2和Wbph5的水稻品种ARC10 2 39(ARC)和N’Diang(ND)作为选择寄主 ,获得第 15代种群 (ARC种群和ND种群 ) ,对这两个种群进行致害性检测。设RHT和TN1为抗感虫对照。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在其相应的寄主品种上分泌唾液和X波持续时间较短 ,而取食韧皮部的时间较长。ARC种群和ND种群分别在其相应的寄主品种和TN1上分泌的蜜露量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大于其在RHT上分泌的蜜露量。在寄主品种和TN1上的产卵量明显高于RHT ,发育卵率没有显著差异。ND种群在其寄主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为 45 .0 %,介于TN1(71.4%)和RHT(2 1 0 %)之间 ,并与它们存在显著差异 ,ARC种群在其寄主品种上的若虫存活率为 6 8.3%,与它在TN1上 (77.5 %)的若虫存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高于RHT(2 2 .6 %)。这两个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在其各自的选择寄主与TN1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且明显短于其在RHT上的发育历期。因此 ,这两个种群在取食和产卵方面已基本适应其相应的选择寄主品种 ,但ND种群的若虫存活率还较低。
沈君辉王燕寒川一成服部 诚刘光杰
关键词:白背飞虱取食产卵致害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