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001766)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何裕隆蔡世荣詹文华张常华吴晖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2007年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们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ACEI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增加血管抑素的生成等多个方面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其临床相对优良的安全性可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王亮何裕隆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肿瘤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胃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胃癌生长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和癌周微淋巴管密度。结果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哚普利组、卡托普利组肿瘤组织中的MMP-7、VEGF-C(P<0.05)和L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卡托普利和培哚普利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淋巴管的形成。
- 王亮何裕隆张常华詹文华蔡世荣吴晖彭建军
- 关键词: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3年12月间108例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保脾与切脾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切脾组38例,保脾组70例,最后随访日期2004年12月。本组淋巴结转移率68.5%(74/108),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16.7%。切脾组与保脾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4%vs14%,χ^2=0.318,P=0.573)、肿瘤复发率和肿瘤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保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切脾组(38.7%vs16.9%,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保留脾脏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85),只有肿瘤浸润程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除脾脏受侵犯者外,贲门癌根治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脾脏。
- 张常华何裕隆詹文华宋武陈创奇蔡世荣黄美近
- 关键词:贲门肿瘤保留脾脏淋巴结切除术预后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抑制胃癌血管生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设立对照组、ACEI组(又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卡托普利组)、ARB组(又分为氯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定期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并测量肿瘤体积,3周后取出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癌周微血管密度(MVD)。结果ACEI组和ARB组移植瘤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受到抑制(P〈0.011。ACEI组和ARB组肿瘤组织中的VEGF和MVD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和P〈0.01)。ACEI组对MMP-7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5);而ARB对MMP-7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ACEI和ARB能明显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 王亮蔡世荣张常华何裕隆詹文华吴晖彭建军
- 关键词:胃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胃癌胃周淋巴管、血管分布及变化规律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胃癌生长过程中胃周淋巴管、小血管分布及变化规律。方法以SGC- 7901胃癌组织块植入裸鼠胃壁,尔后每隔1周处死1批,取胃周组织切片、双酶染色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淋巴管及微血管并图像分析,荷瘤组为实验组,与正常裸鼠对照。结果早期荷瘤鼠的淋巴管及微小血管面积、直径、不规则程度、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随肿瘤生长,胃周淋巴管面积、最大直径、平均直径呈总体增加趋势,植瘤3周后较3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荷瘤鼠淋巴管密度比正常裸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周血管面积、最大直径、平均直径、不规则程度随肿瘤生长呈总体增高趋势,植瘤2周后较2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植瘤6周后可见胃周5’-核苷酸酶(5’-Nase)活性管道与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管道存在相通现象。结论随肿瘤生长胃周组织淋巴管密度增加、管径增粗;血管变化以管径增粗为主。晚期移植瘤的胃周血管可能与淋巴管存在相通现象。
- 吴晖何裕隆蔡世荣吴文辉詹文华
-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管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