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W088)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小新孔苏颜隋欣卉朱立立杨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左翼
  • 3篇殖民
  • 3篇文学
  • 3篇小说
  • 2篇文化
  • 2篇文学书
  • 2篇文学书写
  • 2篇小说创作
  • 2篇民主
  • 2篇打捞
  • 1篇大众化
  • 1篇岛屿
  • 1篇行动主义
  • 1篇原罪
  • 1篇詹澈
  • 1篇真面目
  • 1篇知识
  • 1篇殖民地
  • 1篇中华性
  • 1篇人民

机构

  • 10篇福建师范大学
  • 8篇福建社会科学...

作者

  • 8篇刘小新
  • 3篇孔苏颜
  • 3篇隋欣卉
  • 3篇朱立立
  • 1篇杨婷婷

传媒

  • 4篇东南学术
  • 2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文化研究到文化行动主义?被引量:4
2013年
文化研究在台湾意味着人文知识界重新介入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现实的一次努力和尝试,是企图重新介入当代文化场域重获阐释现实能力的一种方式。借助"文化研究",人文知识界有可能再次获得一种介入式和批判性的知识位置。另一方面台湾的文化研究也同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摆在台湾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把文化研究发展为文化行动主义是应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挑战的重要策略。
刘小新
关键词:文化研究
台湾后殖民论述诸种分歧辨析被引量:1
2012年
后殖民论述是当代台湾至关重要的人文思潮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学界对台湾的历史、政治、文学和身份问题的认识与阐释。由于发言位置与理论立场的差异,在后殖民话语生产场域,台湾人文知识界产生了多场论争,显示出知识人在如何阐释台湾问题上的一系列分歧和理论紧张。
刘小新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中华性
论1927年至1937年台湾左翼思想的发展及问题
2017年
1927年至1937年,台湾左翼思潮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了明确的左翼思想路线、文化路线、组织路线以及认识论的左翼立场、左翼美学经验。然而,这一时期左翼运动发展并非是"一味高昂的战斗",而是充斥着复杂的形态。而关于左与右的分野、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乡土文学与大众文学,以及对民间文艺的征用与影响等重要命题的阐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时期台湾左翼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复杂性的理解与认知。
孔苏颜刘小新
关键词:大众化民间文艺
打捞台湾红色历史的见证文学——蓝博洲左翼文学书写的意义
2017年
在"本土化"成为台湾社会主流乃至霸权话语的历史背景下,蓝博洲文学创作独树一帜,始终以严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口述记录为基础,还原和重构日据至战后白色恐怖时期那些左翼理想主义者们动人心魄的生命史,发掘和打捞被湮灭的台湾红色历史,也印证台湾和中国大陆血肉相连的关系。蓝博洲创作的意义还在于重现台湾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高贵理想与信念,将今天与过去对接,将海峡两岸的思想文化对接,并从中找寻创伤修复、历史救赎和社会前行的方向。这种写作是对杨逵、陈映真等前辈传统左翼精神的自觉继承,其历史之眼的重要意义值得高度肯定。
朱立立
关键词:文学创作
199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的挫折与生存策略被引量:1
2017年
199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在四种思想势力的压迫下陷入低潮:苏联解体和东欧易帜所带来的"历史终结论"或"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潮,本土主义思潮,以及以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核心的"后学"思潮。面对意识形态挑战和思想竞争,台湾左翼思想以建立"基进"左翼的台湾社会研究立场、导入文化研究以重建批判性视野和介入能力、倡导边缘战斗与酷儿左翼路线、实践"身体解严"与剧场左翼、推动左翼另类媒体与网络化生存等生存策略应对,打开了新的历史空间。
刘小新
台湾左翼诗人詹澈创作论被引量:1
2016年
詹澈是一位有着这种价值取向的台湾左翼知识分子:他是个以笔为旗的诗人,同时也是位以脚为犁的革命家和深耕者。詹澈出生于世代务农之家,求学于屏东农专,叙写了原住民、外省籍退伍老兵、本省籍农民等叙事抒情诗作。值得赞佩的是,詹澈始终持有大中国诗观及汉语家园意识,企求将此在的家与彼在的家整合为一,而摒弃狭隘的族群意识以及愈演愈烈的所谓本土化思潮,其超越时代局限的远大胸怀,已成为其诗歌精神的标志。
朱立立杨婷婷
关键词:创作论诗歌精神
殖民地的真面目:原罪、救赎与反思——台湾光复初期小说创作的“地方色彩”解读
2016年
光复初期,台湾本省作家以本省故事为题材,创作出许多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作者身上都投射出殖民地的原罪、救赎与反思。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既有身陷殖民地的个体对统治者的逆来顺受,又有对殖民者的反抗;既有对殖民者文化、语言、民族等政策自觉不自觉地响应和接受,又有对本土原乡文化的坚守和皈依;既有对殖民历史的茫然失措与反思,又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隋欣卉
关键词:台湾光复初期小说创作原罪救赎
打捞台湾红色历史的见证文学——蓝博洲左翼文学书写的意义
马克思:"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侯孝贤:"历史就是要有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
朱立立
文献传递
192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的兴起及与东亚左翼知识圈的互动被引量:2
2017年
左翼思想在1920年代台湾的兴起是台湾现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但对这一时期台湾左翼思想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盲视:一方面大陆学界未将1920年代台湾左翼思潮纳入中国左翼运动的整体视野之中予以思考与论述,另一方面台湾学界也未能在两岸视野以及东亚视野之中对台湾左翼思潮进行整体性论述与建构,从而遮蔽了台湾左翼思潮在跨域文化地景中"重层而丰厚的面貌"。因此,重返1920年代的历史现场,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整体性视野中论述1920年代台湾左翼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其知识圈的建构与交流互动及其相关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孔苏颜刘小新
关键词:文化启蒙互动
从伪善到单纯的善——论吕赫若决战时期小说的反“皇民化”色彩
2018年
吕赫若的理想是民族的自由与平等,反帝、反封建是其一生文学创作思想的主轴。一些评论家认为,吕赫若迫于时局压力,也创作了一些迎合"皇民化"运动的作品,歌颂民族的亲善。实际上,吕赫若的小说虽然文风有变,而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一如既往,或隐或显地体现在其众多小说作品中。
隋欣卉
关键词:吕赫若小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