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GH-135)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王慧刚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4篇陶渊明
  • 3篇宋词
  • 2篇宋代
  • 1篇代文
  • 1篇雅化
  • 1篇以诗为词
  • 1篇士人
  • 1篇寿词
  • 1篇抒写
  • 1篇庶族
  • 1篇宋代士人
  • 1篇宋代文人
  • 1篇平淡
  • 1篇重审
  • 1篇祝寿
  • 1篇祝寿词
  • 1篇文化特征
  • 1篇文人
  • 1篇辛弃疾
  • 1篇归隐

机构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王慧刚

传媒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陶渊明对宋词清雅化的影响
2014年
词虽被称为"艳科",但从北宋中后期开始,便涌起了一股尚清崇雅之风,并因此形成有别于婉约、豪放之外的风雅词派,宋词的清雅化走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陶渊明应该是重要的一点,首先陶渊明的清雅人格对宋代词人有所影响,其次陶渊明还为宋代词提供了许多被认为是具有雅意的生活方式,另外,陶渊明还为宋词开辟了一个清雅的抒写环境,这些都会导致词的清雅化走向。
王慧刚
关键词:宋词陶渊明
祝寿词所见宋代士人思想意识被引量:1
2013年
宋代的祝寿词数量惊人,有二千五百余首,祝寿词创作形成风气,祝寿词作品形成规模,集中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思想意识。在祝寿词中,宋人喜欢使用"东篱菊"、"三径菊"意象,表达长寿意愿,带有高情雅趣;在祝寿词中,也含有浓厚的享乐意识,尤其是知足之乐与安闲之乐;在祝寿词中,有一部分自寿词流露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表现出"昨非今是"的思想,为祝寿词的创作增加了新的内涵。
王慧刚
关键词:宋词祝寿士人
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及辛化的陶渊明被引量:3
2015年
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典,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辛弃疾尤其欣赏陶渊明。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应该说三度罢官隐居的人生经历是其产生慕陶思想的重要现实基础。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认同表现在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田园情趣、注重友情、喜爱饮酒。当然,辛弃疾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二人的身份、性格不同,辛是爱国志士,陶则是隐逸名士,二人的理想和思想也不相同,辛弃疾的理想是抗战杀敌、统一祖国,陶渊明则更向往不受束缚的自由;在思想上,陶渊明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辛弃疾则始终是个积极入世者。因此,陶的归隐多了些主动,而辛的归隐更多的是被迫。辛弃疾对陶的接受和抒写也体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理解,他不仅看到了陶渊明的悠然和静穆,更体会到了陶渊明的豪放和志向,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金刚怒目式"的辛化了的陶渊明。
王慧刚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归隐
从对陶渊明的抒写重审苏轼的词学观
2014年
苏轼的词学思想一般认为是'以诗为词',有研究者认为苏轼已有了'自觉'的词学观念,正是这种'自觉'使得苏轼在词的内容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以诗为词'即将诗歌的题材引入词中,陶渊明身上所代表的隐逸之情、田园之乐、闲适之趣,正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最好例证,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从苏轼对陶渊明在诗词中抒写的不同进行分析,认为苏轼虽然做到了'以诗为词',但远谈不上'自觉',相比于苏诗中对陶渊明一以贯之的抒写,苏词中对陶渊明的抒写主要集中在黄州时期,而这恰恰说明了苏轼对词的不看重。
王慧刚
关键词:陶渊明以诗为词词学观
宋代文人的庶族文化特征与陶渊明的接受
2013年
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影响达到了高潮,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宋人有别于前人的庶族文化特征是重要的一点,这使得宋人对同样出身庶族的陶渊明在接受上有更为自然的认同感、亲近感。同时,与庶族平民文化相联系的崇尚平淡、平易的审美趣味成为宋代的美学主流,宋人也更多是站在"平淡"的角度来接受陶渊明并加以推崇的。
王慧刚
关键词:宋词陶渊明平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