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鼠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210380)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胡隐昌牟希东汪学杰罗建仁李小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微湖水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作物病虫鼠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核型
  • 1篇人工繁殖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苗种
  • 1篇苗种培育
  • 1篇苗种培育技术
  • 1篇进化树
  • 1篇基因序列
  • 1篇基因序列测定
  • 1篇核型
  • 1篇繁殖
  • 1篇福寿螺
  • 1篇MTDNA
  • 1篇CO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广州微湖水生...

作者

  • 3篇汪学杰
  • 3篇牟希东
  • 3篇胡隐昌
  • 2篇罗建仁
  • 1篇宋红梅
  • 1篇王培欣
  • 1篇刘超
  • 1篇李小慧

传媒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布氏鲷形态特征和染色体核型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对布氏鲷的外部形态、生长特点和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布氏鲷的主要可数性状、可量性状及其比例,观察其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布氏鲷体被圆鳞,体表有两条侧线;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相关,即W=2.03×10-2L3.231(R2=0.9883)。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脏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布氏鲷染色体标本,经核型分析,布氏鲷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6 sm+26 st+12 t,染色体臂数NF=50,与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形态和核型接近。
汪学杰牟希东胡隐昌罗建仁
关键词:核型
福寿螺线粒体DNA COⅠ基因序列测定及分类地位被引量:19
2010年
对国内6个地区共29个福寿螺(Apple Snails)个体mtDNA 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报道的福寿螺6个种Pomacea canaliculata、P.insularum、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P.camena和Pila属P.conica的同源序列,对国内入侵福寿螺的分类地位与分子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619bp,序列间未见插入和缺失,其中核苷酸多态位点99个,简约信息位点80个;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3.6%、39.1%、16.6%和20.7%,A+T的含量(62.7%)明显高于C+G的含量(37.3%);6个地区的福寿螺共有13种单倍型,广州、钦州和吉安分别有3种单倍型,茂名、厦门和成都分别有2种单倍型,而广州、厦门和钦州3个地区之间共享一种单倍型。进一步的分子遗传距离分析表明,这6个地区福寿螺个体与P.diffusa、P.haustrum、P.paludosa和P.camena的遗传距离为0.114~0.191,而与P.insularum和P.canaliculata的同源性较高,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canaliculata的遗传距离为0~0.074,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的遗传距离为0.011~0.063。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7个分支,分别为Pomacea属6个种和Pila属P.conica,其中单倍型1、2、3、7、8、10、11、12与Pomacea canaliculata聚成一支,单倍型4、5、6、9、13与P.insularum聚成一支。序列同源性、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入侵福寿螺有P.canaliculata和P.insularum两个种,而且这两个种在入侵扩散过程中已相互混杂。本研究为今后开展福寿螺的资源调查、控制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宋红梅胡隐昌王培欣牟希东李小慧汪学杰罗建仁
关键词:福寿螺MTDNA进化树
眼斑花鲈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被引量:1
2009年
根据眼斑花鲈的繁殖生态特征选择性腺发育比较成熟的亲鱼进行产前强化培育,通过人工或自然方式对亲鱼进行配对,在适宜的水温下,受精卵经60~72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72h后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鱼苗开口饵料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经过1个月左右的培育,苗种的体长可达2cm左右。
刘超牟希东胡隐昌汪学杰
关键词:苗种培育人工繁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