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086)
-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皓汪照炎张治华黄琦杨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通过分析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效果,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134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肿瘤大小、是否囊性变、手术径路、肿瘤切除范围、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术后面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129例(96.3%)患者在初次诊断或确诊复发后1个月内、院手术,5例(3.7%)患者于初诊后1年复查MRI示肿瘤仍有进行性增大后入院手术.肿瘤直径31.0 ~70.0 mm,平均(40.9±6.8)mm(x±s),囊性变比例35.1%(47/134).手术径路包括扩大迷路径路118例[88.1%,其中16例(11.9%)为改良扩大迷路径路],耳囊径路16例(11.9%).肿瘤全切、近全切、次全切除率分别为91.0%(122/134),6.7% (9/134)和2.2%(3/134).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88.8%(119/134),其中囊性听神经瘤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0.9%,38/47)明显低于实性囊性听神经瘤(93.1%,8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术后近期面神经功能良好率为32.3%(43/133),远期达36.8%(49/1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9%(24/134),其中脑脊液漏发生率为7.5%(10/134);死亡率为0.7%(1/134);术后随访1~5年,平均随访(2.7±0.4)年,4例出现复发.结论 大型听神经瘤治疗策略以手术为主,即使暂时不行手术,亦应定期观察,尽早手术.虽然手术切除安全可靠,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均较低,但术前仍应详尽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肿瘤囊性变是影响手术效果(特别是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 张治华汪照炎黄琦杨军吴皓
- 关键词:耳外科手术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 改良扩大迷路径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扩大迷路径路联合中耳切除及外耳道封闭技术,即改良扩大迷路径路的手术效果.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28例采用改良扩大迷路径路手术的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直径25 ~ 52 mm,平均直径为(38.2±9.1) mm.分析其术中肿瘤全切率、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术中面神经保留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28例行改良扩大迷路径路患者的肿瘤全切率为100%,术后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3.5%)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9.3%(25/28);术后近期和远期面神经功能良好率分别为25.0% (7/28)和42.9% (12/28).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3 cm且向桥小脑角前方生长、肿瘤侵犯面神经迷路段、高位颈静脉球、乙状窦前置及颞骨过度气化的听神经瘤患者,经改良扩大迷路径路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并能够有效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
- 朱正洁汪照炎张治华黄琦杨军吴皓
- 关键词:耳外科手术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耳漏面神经
- 囊性听神经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 2014年
- 听神经瘤是较常见的侧颅底良性肿瘤,起源于第Ⅷ对颅神经(前庭蜗神经)鞘膜的胶质-雪旺鞘膜结合部(glialschwann sheath junction),占颅内肿瘤6%~8%[1],主要临床表现为非对称性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平衡失调等,严重者可引起脑积水、脑干受压、脑疝、甚至死亡.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其发病率不断增长,目前已达每年2.28例/10万人[2].
- 朱正洁张治华吴皓
- 关键词:囊性听神经瘤发病机制前庭蜗神经良性肿瘤颅内肿瘤听力下降
- 听神经瘤手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17年
- 在过去50年中,听神经瘤手术的重点已从保全生命转移至神经功能保留,其中听力保留是继肿瘤切除和面神经功能保留后又一重点。近来文献报道的听神经瘤术后听力保留率为2%~93%。诸如手术径路、术前神经功能、肿瘤大小、肿瘤来源、内听道底脑脊液充盈等可能都是影响术后听力保留的重要因素。本文总结近年来该领域重要文献的研究结果,探讨听神经瘤手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
- 谭皓月汪照炎吴皓
- 关键词:听力耳外科手术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s,PG)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来源于神经嵴细胞。从胚胎期开始,神经嵴细胞从颅底向骨盆迁移,副神经节瘤可以发生在迁移过程中的任何部位。根据2004年WHO定义,来源于头颈部以下的副神经节瘤均称为嗜铬细胞瘤,最常见于肾上腺组织,通常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关,大部分嗜铬细胞瘤有内分泌活性,能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
- 朱伟栋汪照炎吴皓
-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遗传学神经嵴细胞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系统分泌活性
- 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的处理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面神经、后组颅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后组颅神经功能的随访结果.结果 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平均45.3岁).术前主要临床表现:27例患者(71.1%)表现为头痛及颈部疼痛,9例患者(23.7%)表现为颈部肿块;颅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损伤,21例患者(55.3%)术前出现迷走神经受损表现.MRI检查,跨颅内-外型19例,颅内型10例,颅外型9例.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切除的径路,25例采用颞下窝A型径路,5例采用岩枕跨乙状窦径路,8例颅外型神经鞘膜瘤患者采用颈侧径路切除肿瘤.肿瘤全切率为92.1%(35/38);2例患者针对残余肿瘤进行了辅助放射治疗.所有患者的肿瘤最终都得到控制,出院后6个月至1年复查MRI,之后每隔1~2年进行一次影像学随访并对颅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估.随访26 ~ 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3个月),36例患者(94.7%)保留了良好的面神经功能,所有患者均无吞咽障碍,后组颅神经功能均得到完全代偿.结论 术前评估肿瘤性质和位置对源于颈静脉孔区的神经鞘膜瘤手术方法的制定至关重要,正确的手术方法和术中仔细操作能使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对一些特殊病例,手术切除肿瘤后再行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控制方法.
- 孙艳黄琦杨军汪照炎吴皓
-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神经鞘瘤面神经颅神经
- 侧颅底良性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探讨及药物治疗研究
- 【目的】1.听神经瘤是耳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侧颅底良性肿瘤,本课题拟从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两个角度出发,全面探讨听神经瘤NF2基因的不同突变状态对肿瘤发展趋势的影响。通过基因层面、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全方...
- 陈洪赛
- 关键词:侧颅底肿瘤致病基因分子学机制
- 文献传递
-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6例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进行了CT与MRI检查,其中5例患者伴有面神经功能障碍,对此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1例面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采取严密随访策略.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出现了听力下降与耳鸣,其中5例手术患者病理确诊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径路包括4例迷路径路与1例颅中窝径路,术中发现肿瘤与面神经和(或)前庭蜗神经粘连,难以分离,其中3例由于肿瘤无法与面神经分离行面神经切除重建术,2例患者面神经解剖保留.术后5例患者患侧听力均丧失,术后1年行MRI复查肿瘤无残留,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患者行MRI检查示肿瘤未生长.结论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与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相较于内听道其他常见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更易侵犯神经,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更加积极;迷路径路相较于乙状窦后径路或颅中窝径路在处理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上有优势,比较容易进行面神经定位与重建.
- 尹靓朱伟栋黄琦汪照炎吴皓
- 关键词: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
- 颈静脉球体瘤中多种凋亡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意义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中凋亡相关基因诱捕受体1(decoyreceptor 1,DcR1),诱捕受体2(DcR2),死亡受体4(deathreceptor 4,DR4),死亡受体5(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12例颈静脉球体瘤中四个凋亡相关基因DcR1、DcR2、DR4、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期收集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正常耳大神经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12例颈静脉球体瘤均存在甲基化,DcR1、DcR2、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甲基化比率为DcR1 36.4%、DcR2 41.7%、DR4 75.0%、DR533.3%;正常对照中均无甲基化。且甲基化水平较高(MI>0.50)的患者较甲基化水平低(MI≤0.05)的患者发病年龄早(P=0.0189)。结论 DcR1、DcR2、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甲基化,且与肿瘤的发生相关,甲基化水平高提示患者发病早,疾病较为严重。DNA甲基化是可逆转过程,可能成为今后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
- 陈庆峰李熙烨朱伟栋汪照炎吴皓
- 关键词:颈静脉球体瘤DNA甲基化
- 显微镜内镜联合技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9
- 2017年
- 目的探讨显微镜、内镜联合技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显微镜内镜联合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侧颅底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7例,年龄36-73岁。疾病种类:听神经瘤22例,颅神经疾病45例(包括三叉神经痛21例、梅尼埃病17例,面肌痉挛5例,舌咽神经痛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5例;手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37例(其中听神经瘤20例、颅神经疾病15例、桥小脑角胆脂瘤2例),迷路后进路35例(其中听神经瘤2例,颅神经疾病3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手术在显微镜和不同角度内镜配合下完成,使用时将内镜图像与显微镜图像融合。所有病例术后均随访1-5年,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成功。45例颅神经病变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非责任神经并发症,所有病例听力与术前相比均无下降。22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均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术后实用听力保留率72.7%(16/22);随访1-5年,无复发。5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胆脂瘤均彻底切除,术后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麻痹或其他颅脑并发症,术后2例患者出现听力丧失,3例保存实用听力;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显微镜联合内镜在处理桥小脑角区域病变时能结合二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不利之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乙状窦后进路和迷路后进路的颅神经手术、听神经瘤手术以及桥小脑角胆脂瘤手术。
- 汪照炎贾欢杨洁谭皓月吴皓
- 关键词:耳外科手术显微外科手术内窥镜检查小脑脑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