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1017-01) 作品数:22 被引量:127 H指数:8 相关作者: 陈雪清 孟超 吴燕君 孔颖 郭倩倩 更多>> 相关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 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更多>>
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前语言交流能力发展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规律,探讨其与其它听觉及言语评价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23例接受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儿童进行一年的随访,手术月龄12~66个月,平均35±3个月。分别于开机时及开机后1、3、6、9、12个月使用录像分析法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4项前语言交流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同时使用听觉行为分级(CAP)、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问卷对其听觉和言语能力进行评估。结果随术后开机时间延长,患儿的轮流交流和听觉注意能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前6个月增长较快(P〈0.05),后6个月缓慢增长(P〉0.05);患儿主动交流和适时的视觉交流能力得分较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CAP和SIR得分与轮流交流和听觉注意能力相关。结论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患儿逐步建立了听/说的交流模式;前语言能力评估结果与CAP和SIR得分有相关性,三者结合可相互印证并能更全面准确地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早期听觉、语言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孟超 陈雪清 董瑞娟 郑妍 徐天秋 吕静 钟妍 李颖 郭倩倩关键词:儿童 人工耳蜗 中度和重度聋儿助听后早期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发育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耳聋儿童助听后1年内听觉及言语能力发展变化趋势,探讨耳聋程度对聋儿的听觉及言语发育水平的影响,为聋儿的有效康复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患儿29例,男19例,女10例。助听器选配年龄3~8岁,平均5.6岁。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将患儿分为中度听力损失组(14例)和重度听力损失组(15例)。分别使用听觉行为分级(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问卷在助听前及助听后1、3、6、9、12个月时对患儿的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发育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度和重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在助听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助听后1、3、6、9、12个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中度和重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在助听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助听后1、3、6、9、12个月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聋患儿CAP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3、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聋患儿SIR平均得分助听前与助听后3、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助听后1个月与6、9、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和重度聋组患儿助听后1年内早期听觉及言语能力有显著提高,但各自有不同的发育特点和规律。 吕静 陈雪清 张华 李靖 吴燕君 王硕 孔颖 刘博关键词:耳聋 儿童 助听器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发育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趋势,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评估提供临床资料。方法:2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手术年龄为11~68个月,平均35.6个月;以76例1~24月龄的听力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平均月龄6.1个月。使用小龄人工耳蜗儿童音乐能力等级量表进行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评估分别在开机时,开机后1、3、6、9、12及24个月时进行;听力正常婴幼儿评估分别在1、3、6、9、12及24月龄时进行。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分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O.05),听力正常婴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分亦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P〈O.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与听力正常婴幼儿在听力年龄为1、3、6、9、12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听力年龄为24个月时音乐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开机后音乐能力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并在开机12个月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郑妍 刘博 董瑞娟 徐天秋 陈静 陈雪静 钟妍 孟超 王红 陈雪清关键词:儿童 耳蜗植入术 非线性频率压缩助听器对汉语耳聋患者音质感知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非线性频率压缩(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NLFC)技术对汉语耳聋患者音质感知的影响。方法 23例无助听器佩戴经验的成年双侧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初次选配具有NLFC功能的Phonak Bolero Q系列耳背式助听器(均双耳助听),选配结束后立即进行音质感知测试,测试音(男声、女声、鸟鸣、音乐和自己的声音)通过Matlab软件经扬声器随机播放,给声强度为65dBSPL;NLFC设置为截止频率4.9~6kHz,压缩比为1.5,患者分别在NLFC开启和关闭条件下对测试音在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和总体感觉四方面的音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测试音音质的满意度越高。结果 23例患者在NLFC开启和关闭条件下的6、8kHz助听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P<0.05),而4kHz助听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NLFC开启和关闭条件下对上述五种测试音在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和总体感觉四个方面的音质感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LFC开启和关闭对初次使用该技术助听器的患者在音质感知方面无明显影响。 尤妍颜 陈雪清 徐立 孟超 郭倩倩关键词:助听器 助听后耳聋儿童音乐能力与听觉能力、言语可懂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使用人工听觉装置后耳聋儿童音乐能力与听觉能力及言语可懂度的相关性,为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以27例感音神经性语前聋(耳聋程度为中度至极重度)儿童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13例。生理年龄9~95个月,平均42±25个月;均为双耳助听,干预年龄1~72个月,平均26±24个月;听力年龄为1~60个月,平均16±14个月。使用儿童音乐能力评估量表(Musical Ears量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量表、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量表分别评估患儿的音乐能力、听觉能力、言语可懂度,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儿音乐能力、听觉能力、言语可懂度得分分别为27.1±16.7、4.4±1.9、2.8±1.4分,音乐能力得分与听觉能力得分显著相关(r=0.856,P=<0.001),音乐能力得分与言语可懂度得分显著相关(r=0.827,P=<0.001)。结论助听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音乐能力与听觉能力及言语能力密切相关。 韩军宁 陈雪清 郭倩倩 孟超 尤妍颜关键词:儿童 听觉 言语 音乐 耳聋 助听器 先天性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皮层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的研究,探讨中枢听觉发育与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5岁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先天性聋患儿110例,测试时年龄12~80个月,其人工耳蜗使用时间从刚开机到48个月.声场下以65 dBSPL的/m/、/t/、/g/为测试声,进行CAEP测试,记录其P1、N1及P2波.分析各波的引出率、人工耳蜗植入年龄以及使用时间与P1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 P1波的总体引出率为66.4%,N1波为15.5%,P2波为12.7%;P1波的引出率明显高于N1波(x^2=228.542,P=0.00)和P2波(x^2=257.438,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g/等三种刺激声的P1波引出率分别为64.1%、66.9%和6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9,P=0.75);三种刺激声之间P1的潜伏期(P=0.22)和幅度(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年龄≤42月龄组P1潜伏期进入与年龄相当的正常值范围的百分比(95.3%)明显高于> 42月龄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中,耳蜗使用时间分别为1年、2年、3年和4年的各组之间,在进入年龄相当的正常P1潜伏期范围的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 先天性聋患儿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其听觉中枢更有可能实现正常发育,而且一经植入使用,即可迅速发育达到正常听力的水平. 卢伟 陈丽丽 鲁倩 孙淑萍 雷一波 陈雪清 米思 莫玲燕关键词:听觉丧失 耳蜗植入术 儿童 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不同评估阶段、耳聋程度、助听器选配年龄听障儿童助听前后的言语能力发育随听觉能力发展变化的关系,探讨听障儿童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例听障儿童,男14例,女5例,助听器选配年龄3~8岁,平均5.42±1.86岁,其中选配年龄≤6岁组11例、>6岁组8例;中度听力损失组10例,重度听力损失组9例。使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及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评估助听前及助听后1、3、6、9、12个月患儿的听觉能力及言语能力发育情况,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MAIS与MUSS得分存在线性相关(R=0.774,P<0.05);助听前后不同评估阶段MAIS与MUSS得分均存在线性相关,助听前及助听后1、3、6、9、12个月的R值分别为0.710、0.774、0.814、0.819、0.707、0.649;助听前后MAIS中3~6题(声音觉察)及7~10题(声音理解)与MUSS得分存在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768和0.794,均为P<0.05)。助听前后不同选配年龄组患儿MAIS与MUSS得分均存在线性相关(≤6岁组R=0.808,>6岁组R=0.775,均为P<0.05)。助听前后不同耳聋程度组患儿MAIS与MUSS得分均存在线性相关(中度耳聋组R=0.771,重度耳聋组R=0.787,均为P<0.05)。结论听障儿童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密切相关,言语能力随听觉能力的提高而增强,耳聋程度越轻、助听器使用时间越长、年龄越小的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能力随听觉能力提高而进步越明显。 吕静 陈雪清 张华 李靖 吴燕君 王硕 孔颖关键词:儿童 听觉 言语 听力损失 助听器 226Hz和1000Hz鼓室声导纳在不同年龄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应用探讨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以影像学检查为诊断分泌性中耳性的标准,分析不同年龄段分泌性中耳炎常婴幼儿226Hz和1000Hz2种探测音鼓室声导纳曲线类型分布特点和趋势,比较2种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经颞骨薄层CT证实为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177例(226耳),中耳结构正常的婴幼儿158例(266耳),年龄1~60个月。根据年龄分为6组,分别为O~6月龄组,6~12月龄组,12~18月龄组。18~24月龄组,24~36月龄组,36~60月龄组,分别进行226Hz和1000Hz探测音鼓室声导纳测试。用配对Y。检验对不同年龄组受试儿童两种声导纳测试法结果进行检验,并用ROC方法分析2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分泌性中耳炎婴幼儿各组226Hz鼓室声导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1.1%、35.2%、46.9%、42.0%、62.5%及68%,1000Hz鼓室声导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4.7%、98.1%、96.9%、91.2%、95.8%及88.0%。中耳功能正常婴幼儿,226Hz鼓室声导纳正常型检出率分别为95.1%、88.6%、85.1%、93.3%、88.5%及93.5%,l000Hz鼓室声导纳正常型检出率分别是为87.8%、94.3%、89.4%、95.6%、94.2%及97.8%。2种测试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检出率在36月龄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测试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0~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个月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6月龄以下婴幼儿探测分泌性中耳炎应以1000Hz鼓室声导纳为主,36~60月龄幼儿应同时测试226及1000Hz鼓室声导纳。以单峰型和双峰型1000Hz鼓室声导纳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正常标准,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刘辉 莫玲燕 吕静 陈雪静 陈静 姬晨 陈雪清 刘志成关键词:婴幼儿 鼓膜 语前聋婴幼儿助听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语前聋婴幼儿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探讨不同耳聋程度、不同评估阶段其助听前后的言语能力发育随听觉能力发展变化的关系。方法以32例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助听器选配年龄3~34个月,平均15.6个月,分为极重度耳聋组(16例)、重度耳聋组(11例)和中度耳聋组(5例),使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问卷分别于助听前及助听后1、3、6、9、12个月时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发育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极重度、重度及中度耳聋组CAP与SIR评估得分均存在线性相关,相关性由低到高依次为极重度耳聋组(R=0.656)、重度耳聋组(R=0.758)、中度耳聋组(R=0.849)(均为 P<0.05)。助听前后不同评估阶段CAP与SIR评估得分均存在线性相关,相关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助听前(R=0.559)、助听后1个月(R=0.575)、助听后3个月(R=0.726)、助听后6个月(R=0.823)、助听后9个月(R=0.838)、助听后12个月(R=0.855)(均为 P<0.05)。结论语前聋婴幼儿助听后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密切相关,言语能力随听觉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耳聋程度越轻、助听器使用时间越长,助听后婴幼儿听觉与言语能力发育的相关性越高。 吕静 陈雪清 张华 李靖 吴燕君 王硕 孔颖关键词:婴幼儿 听觉 言语 耳聋 助听器 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听觉能力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耳聋程度对婴幼儿患者听觉能力发育的影响,为患儿的听力康复提供基本资料。方法:共有32例选配助听器的语前聋婴幼儿参与本次试验。选配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耳聋程度将患儿分为3组。A组听力损失为中度(41~60dB HL),B组听力损失为重度(61~80dB HL),C组听力损失为极重度(>81dB HL)。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T-MAIS)对患儿的听觉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分别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进行。结果:3组患儿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P<0.05)。A组患者在选配后3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选配后6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3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在选配后9个月与选配前及选配后1、3、6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患儿在选配后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在选配后1、3、6、9、12个月时听觉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后,听觉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听觉能力的发育存在显著影响。 陈雪清 李靖 吴燕君 张华 刘海红 王硕 孔颖 刘莎 刘博 莫玲燕 亓贝尔关键词:婴幼儿 听力损失 助听器选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