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D03)
- 作品数:3 被引量:61H指数:3
- 相关作者:方日尧赵慧清赵惠青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渭北旱原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效益被引量:37
- 2006年
- 在陕西渭北旱原区,通过田间试验对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增产效果和投入产出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北旱原区冬小麦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均优于常规栽培,垄覆膜沟覆秸秆更为突出。垄覆膜沟覆秸秆栽培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到11.59kg·mm^-1·hm^-2,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达到37.21%~39.85%,单位耗水量增产达到58.68%~66.25%,产投比为1.34:1,均高于其它覆盖栽培模式。垄覆膜沟覆秸秆模式栽培技术是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 方日尧赵惠青方娟
- 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原冬小麦病害发生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使渭北旱原各地小麦病害加重,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研究通过不同保护性耕作及降雨量对冬小麦病害,根病(Bipolaris Sorokiniana)、小麦条锈病(Pucciniastriiformis West)、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peer]、散黑穗病[Ustalago tritici(Pers)Jens]和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麦根病、条锈病和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有传播和加重的趋势,高留茬深松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发病率最高,在降雨量多的年份小麦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于干旱年份,并能增加小麦根际的细菌总量,引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而且对小麦纹枯病有抑制或控制作用,但对白粉病的发生影响不大。
- 方日尧赵慧清方娟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小麦病害植物保护
- 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冬小麦田杂草滋生情况调查研究被引量:19
- 2008年
- 采用随机调查的方法,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下冬小麦田间杂草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的耕作处理对杂草种类和数量的消长有很大的影响。传统耕作、免耕、秸秆深松覆盖、高留茬深松覆盖四种处理,以免耕条件下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秸秆深松覆盖、高留茬深松覆盖是控制冬小麦田间杂草滋生的一种有效措施。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使冬小麦田间杂草种类与各杂草相对丰度均发生变化,各处理间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Mamc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造成各处理间生态环境、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不同,各种杂草的生长因而受其不同影响所致。
- 方日尧赵慧清方娟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小麦田间杂草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