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ZH172)
-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安新邓江凌吴安新张磊罗彪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法与国家法保护的张力与互动研究——以大足宝顶香会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顶香会为调查对象,具体分析了国家法和民间法在其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即国家法和民间法分别体现了国家和民间精神意志,二者的张力和互动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性保护政策是架构二者互动桥梁的政策性举措,与此同时,把握二者的张力和互动关系更将有利于生产性保护政策的贯彻实施。
- 祭雪松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法民间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法与国家法的融合被引量:1
- 2012年
- 时至今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上升到国家立法的层面,柔性的调节转变到强制性的名正言顺。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有其本身的抽象性和流变性,使得既定法律在实施上就显得单一、滞后,细节上更加难以触及。此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法就在完善国家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显示出了积极的一面。
- 邓江凌张文彬
- 关键词:民间法国家法非物质文化遗产
- 论行业规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14年
- 行业规章作为民间法的一种,对于行业自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保护作用受到制度设计疏漏和政府过度干预这两大因素影响的问题,我们应当对相关制度设计予以完善,并尽量淡化政府干预。
- 邓江凌吴安新
- 关键词:行业规章民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干预
- 民族文化自觉的法律确认与时代呼吁——写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一周年之际被引量:2
- 2012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一年多以来,并没有引起学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响,政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引起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深层次的关注,本文对该法的重大价值作了阐述,对该法的三个"凸显"和三个"注重"作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回应现状的时代呼吁,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三个"期待"。
- 吴安新邓江凌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法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法保护的正当性分析
- 2015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保护。然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遭遇被过度开发、商业化炒作,甚至保护性破坏的困境。在反思这些困境的背后,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地停留在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发展与变革的“宏观”设计上,而忽视了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方法从“微观”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间法作为一种在社会中衍生、为社会公众所长期接受的非正式规则,在现实当中更容易被民族自治地方和“熟人社会”地区的人们所遵守,加之民间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诸多方面的共性和“交集”,使得民间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和正当性。
- 吴安新罗彪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众
- 我国传统武术传承的民间法视角探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传统武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态,历久的传承和凸显的精神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光彩。细究传统武术的传承,其容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管理组织体系之中,即在家族、宗教团体以及一些其他社会团体管理相应的民间社会秩序、传承财富和文化进程中衍生、发展、壮大,在适应着传统社会民间法的调整,也创造着自身的传承法则。而在现代社会文明冲击下,加上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的加剧,传统武术的传承遇到了危机,有的甚至走向式微。通过民间法视角来分析传统武术传承机制,并探究构建现代社会传统武术传承新机制,是通往武术文化复兴的一个有益进路。
- 吴安新车宗哲李凯华
- 关键词:传统武术民间法传承机制
- 民间法之私法渊源地位探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被引量:1
- 2012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后进入了新阶段。尽管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缺乏具有较高效率、较强可操作性及较强针对性的法律调整手段。本文从私法的视角,以私法法律渊源为逻辑起点,试图将民间法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规范的渊源,利用民间法的特点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点,不仅使民间法保持道德、精神上的强制力,亦使其能作为司法实践的法律依据,为当前紧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条进路。
- 吴安新张磊
- 关键词:民间法私法法律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