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F03B01)
- 作品数:24 被引量:182H指数:7
- 相关作者:郑诗礼马淑花张懿梁艳萍谢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 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游离碱对晶体附聚的影响
- 2013年
- 利用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研究游离碱对晶体附聚的影响,利用NaOH溶液模拟游离碱环境研究AlOOH和Al(OH)3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结晶性能。结果表明:游离碱对晶体附聚起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作用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强。由于可作为附聚粘结剂的新生细晶粒活性高,而游离碱对高活性晶粒有强烈侵蚀作用,因此晶体附聚受到抑制。晶粒溶解速率随温度、游离碱浓度、转速、晶粒活性的增大而增大。基于溶解-结晶模型并拟合实验数据发现,AlOOH和Al(OH)3在NaOH溶液中的溶解速率正比于游离碱浓度的1次方及晶体表面积的1.5次方。比较AlOOH和Al(OH)3在NaOH溶液和铝酸钠溶液中的溶解-结晶性能可知,铝酸根的存在抑制了游离碱对晶体的侵蚀作用。
- 徐荣广王志公旭中张娟
- 关键词: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附聚游离碱分子比
- 碳化法纳米SiO_2表面结构研究
- 2015年
- 采用红外、热重、N2吸附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碳化法制备的纳米Si O2表面羟基、孔隙结构和吸油值等随陈化p H值、陈化时间及干燥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陈化p H值下Si O2凝聚反应速率不同,陈化p H值由2升高到5,凝聚反应加快,颗粒表面羟基含量由1.54个/nm2减少到1.44个/nm2,平均孔径由11.51 nm增大到23.06 nm,吸油值由1.70 cm3/g升高到1.81 cm3/g;在不同陈化时间下Si O2颗粒间凝聚反应进程不同,陈化时间由10 min延长到90 min,颗粒表面羟基含量由1.48个/nm2减少到1.40个/nm2,平均孔径、吸油值变化不明显;在不同干燥温度下颗粒表面羟基脱除程度不同,干燥温度由100℃升高到500℃,表面羟基脱除增多,羟基含量由1.43个/nm2减少到0.70个/nm2,平均孔径由13.2 nm增加到41.07 nm,吸油值由1.82 cm3/g升高到2.00 cm3/g。
- 许雪冰马艳丽李少鹏李会泉林荣毅田登超张军
- 关键词:碳化法纳米SIO2表面羟基孔隙结构
- 硫酸钠在亚熔盐介质中的过饱和性
- 2014年
- 采用激光浊度法对亚熔盐法粉煤灰提铝清洁工艺中硫酸钠在亚熔盐介质中的过饱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亚熔盐介质进行真空蒸发时,其中的硫酸钠达到平衡浓度时即从体系中结晶析出,表明硫酸钠在亚熔盐介质中几乎无过饱和性。此外,杂质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对硫酸钠在铝酸钠溶液中的过饱和性具有一定影响,二氧化硅杂质会使硫酸钠析晶点碱浓度提高到20 g/L左右;碳酸钠会使硫酸钠析晶点碱浓度降低至15 g/L左右。同时,对析出晶体的物相分析表明:杂质二氧化硅的存在会使析出晶体向钠硅渣转变,而杂质碳酸钠的存在会使析出晶体向碳钠矾复盐转变。
- 丁健丁爱娟马淑花郑诗礼张懿
- 关键词:硫酸钠亚熔盐粉煤灰
- 硬硅钙石晶须的水热合成被引量:9
- 2013年
- 采用动态水热法,以硅酸钠钙为原料合成硬硅钙石晶须,通过搅拌使晶须形成高孔隙率的球形颗粒.考察了温度、时间和原料CaO/SiO2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硬硅钙石晶须及其球形颗粒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CaO和SiO2按摩尔比0.90-1.15溶于Na2O浓度为20g/L的NaOH溶液中,控制液固比为30mL/g,以300r/min的转速在220℃下水热反应7h以上,可制备出直径约200nm、长径比大于20的硬硅钙石晶须,晶须相互缠绕形成的球形颗粒孔隙率最高可达93%.
- 唐振华马淑花王月娇郭曦尧郑诗礼
- 关键词:硬硅钙石晶须
- 交流电机换位线棒股线环流的解析计算方法被引量:3
- 2014年
- 针对现有计算换位线棒股线环流的漏感电势法与股线回路法中存在的忽略股线实际换位路径、漏磁场分布假设不合理的问题,基于股线回路原理,提出一种换位线棒股线环流的解析计算方法。将每个股线支路看成由股线电阻、槽部漏电抗和端部漏电抗组成,给出槽部漏电抗和端部漏电抗的算法。以一台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不足540°加空换位线棒为例,分别采用解析法和三维有限元法计算了换位股线环流。通过解析法与三维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两种算法得到的换位股线环流基本一致,验证了解析法的正确性。提出的解析法不但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不同换位方式下股线的环流,而且能够避免复杂的三维建模,更方便工程计算。
- 边旭梁艳萍
- 关键词:交流电机环流有限元法
- KOH亚熔盐中钒渣的溶出行为被引量:17
- 2013年
- 对钒渣在KOH亚熔盐体系中的分解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反应温度、碱矿质量比、粒度、气流量等工艺参数对钒渣分解过程的影响,获得最优工艺参数,并对反应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钒渣最优浸出条件如下:在反应温度为180℃,碱矿比4:1,KOH碱浓度75%,搅拌速率700 r/min,反应时间300 min,常压通氧气流量为1 L/min的反应条件下,最终钒、铬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钒渣在KOH亚熔盐介质中氧化分解遵循缩核模型,并主要受内扩散控制,钒和铬分解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40.54和50.27 kJ/mol,钒铬尖晶石的氧化以铁橄榄石、石英相的氧化分解为前提。
- 刘挥彬杜浩刘彪王少娜郑诗礼张懿
- 关键词:钒渣氢氧化钾亚熔盐内扩散
- 含羰基有机添加剂对AlCl_3-[Emim]Cl电沉积铝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以[Emim]Cl/Al Cl3(33.3/66.7 mol%)离子液体为电解质,选取了丙酮、乙酰胺、乙酸、乙酸甲酯、氨基甲酸甲酯5种含有羰基官能团的有机分子作为添加剂,讨论其对铝沉积层的影响.通过CV曲线、SEM、XRD、UV-Vis、NMR等分析,进一步研究了添加剂对Al沉积层形貌、晶面取向及沉积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甲酸甲酯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整平添加剂,45 mmol/L氨基甲酸甲酯的加入明显改善Al产品的光亮度,得到细致均匀且镜面光亮的Al沉积层.氨基甲酸甲酯为添加剂时,在电解液体系中没有形成新的金属络合离子,不影响电解液中活性铝离子结构;其羰基碳原子为正电中心在阴极表面吸附,对Al的电沉积过程产生抑制进而获得整平和光亮效果.
- 冷明浩陈仕谋张军玲郎海燕康艳红张锁江
- 关键词:离子液体电沉积羰基氨基甲酸甲酯
- 表面活性剂对铝酸钠溶液中一水软铝石晶种分解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研究了非离子及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聚氧乙烯月桂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制备一水软铝石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抑制溶液分解及晶体附聚,导致产物粒度细化;聚乙二醇可强化溶液分解,并促进晶体附聚;PEG1000添加量为1g/L时获得最高分解率(32.39%),较空白提高8.37%;PEG1000添加量为5g/L时附聚效果最好,产物的中位粒径为23.86m,较空白提高4.5%.XRD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未改变产物晶型,产物均为一水软铝石和三水铝石.
- 徐荣广王志公旭中
- 关键词:铝酸钠溶液表面活性剂一水软铝石附聚
- KOH介质多元体系中铬酸钾与钒酸钾的高效结晶分离被引量:5
- 2012年
- 测定了KOHK3VO4H2O体系的溶解度,结合KOHK2CrO4H2O体系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研究了KOHK2CrO4K3VO4H2O四元体系中蒸发结晶分离K2CrO4和冷却结晶分离K3VO4的方法.针对钒渣钾系亚熔盐分解获得的溶出液组成,研究了该体系中K2CrO4和K3VO4结晶分离工艺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溶出液蒸发至KOH浓度为630670g/L进行K2CrO4分离,K2CrO4结晶率达90%以上,晶体纯度达95%以上;将分离K2CrO4后的结晶母液继续蒸发至KOH浓度为800850g/L,从80℃到40℃自然降温,在搅拌速度200r/min、晶种添加量2%()的优化结晶条件下,K3VO4结晶率为60%以上,晶体纯度达90%以上.分离K2CrO4和K3VO4后的溶液返回钒渣亚熔盐分解反应过程循环使用.
- 杨娜王少娜杜浩秦亚灵郑诗礼张懿
- 关键词:氢氧化钾亚熔盐
- 亚熔盐法粉煤灰脱铝渣水热处理后碱含量的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4年
- 以亚熔盐法处理粉煤灰的脱铝渣为原料,采用动态水热法分解脱碱,研究了不同A/S(Al2O3/Si O2质量比)、C/S(Ca O/Si O2质量比)和不同脱铝溶出工艺对硅渣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脱铝渣A/S增加,碱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脱铝渣A/S为0.11,硅渣Na2O含量降至1.18%,适当的A/S有利于提高硅渣中含铝托贝莫来石的晶化程度;脱铝渣C/S为0.98,硅渣Na2O含量仅有1.31%,随脱铝渣C/S增加,硅渣碱含量增加,C/S过高会降低硅酸钠钙(Na Ca HSi O4)的分解率,不利于生成含铝托贝莫来石相;溶出时间和停留时间较长的脱铝渣在脱碱过程中不易生成含铝托贝莫来石.
- 刘中凯马淑花郑诗礼谢华张懿马海军
- 关键词:碱含量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