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266)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赵冬刘静王薇孙佳艺刘军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延边大学太原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胆固醇
  • 3篇固醇
  • 2篇动脉
  • 2篇队列研究
  • 2篇脂蛋白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甘油三酯
  • 2篇甘油三酯水平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特点
  • 1篇胆固醇合成
  • 1篇胆固醇水平
  • 1篇胆固醇吸收抑...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队列人群
  • 1篇心血管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周口市中心医...

作者

  • 6篇赵冬
  • 5篇刘静
  • 4篇王淼
  • 4篇刘军
  • 4篇孙佳艺
  • 4篇王薇
  • 4篇齐玥
  • 2篇解武祥
  • 1篇张晓婷
  • 1篇冯立群
  • 1篇王瑛
  • 1篇陈小平
  • 1篇秦兰萍
  • 1篇范杰
  • 1篇赵帆
  • 1篇郝永臣
  • 1篇齐明
  • 1篇李岩

传媒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胆固醇代谢特点论降胆固醇药物联合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胆固醇是血脂干预的首要目标[1]。他汀类药物治疗,通过大幅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和死亡率[2],故被国内外指南推荐为ASCVD一级、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3-7]。然而临床实践中,一部分患者应用常规甚至较大剂量他汀单药治疗后,仍不能实现血脂达标,剂量倍增后不仅降脂疗效有限,同时也会带来成本和不良反应的增高[8,9]。
齐玥刘静赵冬
关键词:胆固醇代谢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甘油三酯水平与糖尿病发病危险的队列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分析多省市人群1992--2007年空腹TG水平变化与累积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以1992年6省市35~64岁参加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者为基线数据,2007年进行了危险因素再调查;去除1992年已有糖尿病和2次调查资料不完整者,用于本研究共5408例。根据TG水平分为3组:1组TG〈1.70mmol/L,2组TG1.70—2.25mmol/L,3组TG≥2.26mmol/L。结果与1992年相比,2007年该人群TC,水平增加了0.40mmol/L;高TG血症患病率从23.4%上升至39.0%。队列人群15年糖尿病累积发病率12.8%;按基线TG水平分3组,15年累积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10.5%、16.2%和26.6%。以基线TG1组为对照,在调整了多个危险因素后,2组和3组糖尿病发病风险RR分别为1.44(95%CI1.12—1.83)和2.40(95%CI1.90—3.03)。两时点(1992年和2007年)检测TG均以1组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2次检测TG3组累计糖尿病发病风险均增加了2.39倍(RR3.39,95%C12.49—4.61)。结论多省市队列人群基线高TG水平是糖尿病发病风险独立影响因素;两时点TG的变化对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王薇刘静孙佳艺王淼刘军齐玥赵冬
关键词:甘油三酯类随访研究流行病学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评价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和合成标志物水平及其变化的关联性,探索降低VLDL-C的有效方法。方法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两家医院心内科,连续人选363例从未服用过他汀药物的冠心病中高危患者,基线时测定患者体内VLDL-C水平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并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期间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20mg/d对血脂进行干预,共持续4周,试验结束时再次测定VLDL.C和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水平。分析时按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水平或降低幅度三分位进行分组及交叉分组,采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比较在不同胆固醇吸收和合成状态下患者VLDL-C的水平及其变化情况。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VLDL-C的水平与胆固醇吸收、合成标志物的关联性。结果(1)363例患者中最终共283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为(55.43±9.01)岁,VLDL-C基线水平为1.06(0.65,1.86)mmol/L,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为6.01(3.78,9.45)mg/L,合成标志物7-烯胆烷醇为13.46(8.30,21.07)mg/L。(2)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结果均显示VLDL-C基线水平与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菜油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153,P〈0.05),但与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一烯胆烷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82,P=0.173)。在不同的胆固醇吸收、合成状态下随着基线菜油固醇水平的升高,VLDL-C基线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5)。(3)经4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VLDL.C下降了38.0%,VLDL-C的降幅与菜油固醇的降幅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随着菜油固醇下降幅度的增加,VLDL-C的下降幅度亦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趋势性检验P=0.032),而VLDL-C变�
龚志忠齐玥赵帆刘静王薇刘军孙佳艺解武祥李岩王淼秦兰萍王瑛郝永臣张庆选陈小平赵冬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VLDL
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荟萃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性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心血管保护功能,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单纯升高HDL-C并未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可能的假设是不同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HDL-P)亚型与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的关联不同。对HDL-P及其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方法数据来源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CNKI数据库,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核查。检索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1日。纳入和排除标准:关于HDL-P亚型与心血管病事件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排除结果中未提供与HDL-P亚型相关的相对危险且未调整任何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提取与合并:2名作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效应指标相对风险(RR)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共6项研究入选。核磁共振方法可将HDL-P分为大、中、小三类。仅大HDL-P与CVD风险降低有关,RR为0.65(95%可信区间:0.55~0.76)。中HDL-P和小HDL-P则与CVD事件发生无关联。结论大HDL-P水平升高对CVD事件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对HDL-P亚型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认识HDL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范杰齐明赵冬
关键词:脂蛋白类HDL心血管疾病META分析
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特点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 分析1992至2007年多省市队列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的变化特点.方法 1992年,在多省市35 ~64岁人群中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并建立心血管病研究队列.2007年,在该队列人群中再次组织危险因素调查.2次调查资料均完整的调查对象共5 740名,对其血清TC进行分析.结果 (1)1992至2007年,平均TC水平男性从4.65 mmol/L增加到4.96 mmol/L,女性从4.40 mmol/L增加到5.35 mmol/L.高胆固醇患病率男性从5.1%(141/2 791)上升到8.5%(237/2 791),女性从4.9%(143/2949)上升到20.0%(590/2949).(2)在不同性别中,女性基线时35 ~44岁年龄段人群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为0.95 mmol/L.在不同地区中,基线时TC平均值最低的农村人群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为0.88 mmol/L.以1992年基线TC水平5分位切点分层,男女两性均是最低分位组平均TC水平增加值最大,分别为0.93 mmol/L和1.45 mmol/L.(3)在2007年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36.5% (302/827)来源于基线TC5.18~6.21 mmol/L人群,49.6%(41 0/827)来源于基线TC <5.18 mmol/L人群.结论 1992至2007年,队列人群平均TC水平男女两性均增高;农村以及基线TC水平最低分位组人群TC水平上升幅度最大.
王薇刘静王淼孙佳艺刘军齐玥解武祥赵冬
关键词:胆固醇队列研究流行病学
北京市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新发斑块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与北京市中老年人群5年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关系,分析TG合并心血管疾病传统危险因素对颈动脉新发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两社区人群TG指标和基线复查两次颈动脉超声检测数据完整者共1949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基线TG分为4组:组1(〈1.13mmol/L)、组2(1.13-1.69mmol/L)、组3(1.70-2.25mmol/L)及组4(≥2.26mmol/L),以颈动脉新发斑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评价指标,分析基线TG水平与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关系。结果不同TG水平组间新发斑块率比较,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TG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分别为30.8%、38.8%、41.9%和44.2%,X^2=21.22,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组1相比,TG≥1.13mmol/L可增加颈动脉新发斑块风险(组2、3、4分别增加了42%、62%和78%);调整年龄、性别及传统危险因素后,TG水平在2.26mmol/L以上人群,颈动脉新发斑块风险增加37%。结论北京市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TG水平的上升而增加。高TG(≥2.26mmol/L)可增加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新发斑块的危险。
张晓婷赵冬刘静冯立群孙佳艺王淼刘军王薇
关键词:甘油三酯颈动脉斑块血脂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