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70026)

作品数:20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小东何燕张思郑伟斌高思峰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菏泽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3篇社会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乡村
  • 4篇农村
  • 3篇新中国
  • 3篇农民
  • 3篇集体化
  • 3篇集体化时期
  • 2篇新中国成立
  • 2篇新中国成立初...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变迁
  • 2篇个案
  • 2篇村落
  • 1篇地权
  • 1篇电影
  • 1篇动圈
  • 1篇对等
  • 1篇对等性
  • 1篇畜力
  • 1篇学术思想
  • 1篇一体化

机构

  • 15篇南开大学
  • 2篇菏泽学院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天津财经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作者

  • 4篇何燕
  • 4篇李小东
  • 3篇张思
  • 2篇高思峰
  • 2篇董传岭
  • 2篇郑伟斌
  • 1篇李屿洪
  • 1篇邓群刚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长白学刊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科学.经济....
  • 1篇理论界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黑龙江史志
  • 1篇菏泽学院学报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特殊”工分--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被引量:3
2013年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存在着几种"特殊"工分,以投肥工、大队工和义务工为代表,对于集体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的丰富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能够揭示出这些"特殊"工分的实际面貌、运行过程及其与集体分配的关系,阐明工分制对于集体分配的具体影响方式。投肥工对于社员家庭的整体经济收益有着重要影响。大队工有着自身独特的计算方式,同时体现了集体分配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社员多数因大队工的不公平而心怀不满。人人均摊的义务工对于普通社员则是一种普遍的负担。对这些"特殊"工分的研究,又反映出社员在分配中的心态和观念,尤其是他们对于分配不公平和低水平的容忍。
李屿洪
关键词:人民公社
集体化时代国家建设征地的乡村实践--以山东省淄川区沈家村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共和国头30年间,我国的国家建设征地制度与征地实践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征地制度正是形成于集体化时代,并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国家建设征地制度。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化时代的延续。当前征地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带有集体化时代国家建设征地的影子。全面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征地制度,需要关注包括集体化时代在内的60余年间乡村土地征用的实践历程。在征地问题引发日趋激烈的社会冲突的今日,总结集体化时代国家建设征地实践的得失利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何燕
问题与问题意识:近现代中国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路径探讨被引量:1
2018年
日常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在近现代乡村领域成果斐然。生活史研究的核心要义在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对人的价值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此关切尚有欠缺。因此,有必要从梳理乡村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和问题意识入手,以明晰研究路径,进而推进基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价值考量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助力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高思峰
关键词:中国乡村本土化
集体化时代电影进村与乡村话语革命化——以侯家营、沈家村为例被引量:9
2015年
集体化时代,国家推行电影下乡、进村政策,积极发展农村放映网,建立农村放映队,普及放映。露天电影逐渐登上乡村娱乐舞台,得到乡民认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乡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侯家营与沈家村的案例表明:露天电影不仅带给农民科普知识、文化娱乐,同时也带有主流政治文化的渗透,使乡村话语渐趋国家化、革命化。在电影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中,农民具有自身的行为逻辑,乡村与国家之间存在利益与需求的契合与交集。
李小东
役畜借用习惯与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被引量:3
2013年
近代华北农村中普遍流行着无偿借用役畜的习惯。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中的畜力缺乏问题。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役畜借用习惯,并与换工习惯以及役畜赁用习惯进行比较,可以窥见该时期村落共同体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进而发现处于激烈社会变迁中的近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农村的某些重要性格。
张思
关键词:社会变迁村落共同体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被引量:4
2012年
换工作为一种农家之间相互交换役畜和劳力的农耕结合习惯广泛流行于近代华北农村,那些土地不多、经营能力不强的农家依靠换工习惯来解决农耕生产上的劳力与畜力不足的问题。换工可细分为农家间的劳动力与劳动力交换、劳动力与畜力交换、畜力与畜力交换以及劳动力与劳动力.畜力相交换等多种形式。考察20世纪华北农村的换工习惯,可以窥见该时期乡村社会的变迁和时代动向。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农民生活日见窘迫,换工习惯以其合理性、对等性及灵便性特点而被农民们普遍接受。华北的农民为了适应时代变化,乐于采用那些即战即决、少受束缚的农耕结合方式。
张思
关键词:社会变迁对等性
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生产资料分配方法研究——以山东淄博沈家村为个案被引量:1
2019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由集体化制度向承包责任制转型的历史阶段,对集体生产资料的下分到户,成为广大农村实现体制过渡的关键一环。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沈家村在中央的政策肯定、上级的行政指导下,以生产队为单位,因地制宜地对全大队的生产资料进行了统筹分配,其对耕地、股金、生产工具类固定资产的分配过程和方法,揭示了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相互碰撞的具体场景,也呈现出农村基层在实践中的地方色彩与灵活性,而村民对于分配的不同态度,则是体制迅猛变迁下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矛盾的生动体现。
徐蕴
关键词: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
挖掘农民行为的“隐藏的文本”——《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1950—1980)》被引量:1
2016年
以往关于中国农村的多数研究,仅把视角定位于“上层”,即国家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作为社会底层的农民,长期被摒弃于研究视野之外。但事实上,农民并非是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只有深入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内部,我们才能体察这种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而只有通过对这种互动过程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众的生活世界。正是在这种学术理念的追求下,高王凌先生展开了对中国农民“反行为”的调查和研究。
郑伟斌
关键词:中国农民农民行为文本普通民众
周恩来新中国水土保持思想初探
2014年
水土保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鉴于中国当时严重存在的水土流失状况,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的论述,并多次身临其境指导水土保持工作。这些论述透析成因,阐明了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途径,理论性、针对性强,形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思想,对新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徐克歌邓群刚
关键词:周恩来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然灾害与应对——以山东省梁山县为例
201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频仍严重的水、旱、虫、霜、雹等自然灾害导致梁山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广大百姓缺粮断炊,大量灾民四处逃荒,甚至死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梁山县自然灾害,特别是民政机构把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工作,通过发放救灾物资、贷种贷粮、生产救灾、移民移工等措施积极应对,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灾区群众也积极响应国家诉求进行自救,抢险救灾、互助互济、开展农副业生产。国家与民间良性互动,救灾和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抗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积累了重要经验,对当今防灾、抗灾和救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董传岭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自然灾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