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13FZ124)

作品数:14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马孟莉刘艳红雷恩苏一兰李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红河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水稻
  • 6篇QTL定位
  • 4篇水稻品种
  • 4篇QTL
  • 2篇稻谷
  • 2篇幼苗
  • 2篇幼苗生长
  • 2篇水稻谷粒
  • 2篇穗期
  • 2篇梯田
  • 2篇种子
  • 2篇种子萌发
  • 2篇粒重
  • 2篇萌发
  • 2篇苗生长
  • 2篇谷粒
  • 2篇哈尼梯田
  • 2篇红米
  • 2篇
  • 2篇长宽比

机构

  • 13篇红河学院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马孟莉
  • 9篇刘艳红
  • 8篇雷恩
  • 7篇李春燕
  • 7篇苏一兰
  • 5篇孟衡玲
  • 5篇江玲
  • 1篇王金才

传媒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作物杂志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抽穗期QTL定位及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以南粳35和N22杂交得到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进行定位。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7个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s;分别位于第2、3、5、6、10和12染色体上,其中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QTLs,每个QTL能够解释4.33%-18.12%的表型变异,其中q Hd-3-1对抽穗期表型贡献率最大。利用QTLNetwork2.0在第3和第5染色体上检测到有1对上位性QTLs,对表型的贡献率只有2.17%。进一步利用N22/南粳35//南粳35高代回交群体对q Hd-3-1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证明在南粳35背景下q Hd-3-1能明显缩短抽穗6 d,进一步证明q Hd-3-1是N22中控制抽穗期的一个主效QTL。
卢丙越马孟莉江玲李春燕苏一兰刘艳红
关键词:水稻抽穗期QTL定位
铬(Ⅲ)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以4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铬进行处理,研究铬(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r3+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较小,且低浓度的Cr3+对水稻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低浓度的Cr3+对水稻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苗高、根长、根数呈下降趋势,其中对根的抑制作用最明显,Cr3+浓度≥100mg/L时,根数和根长被严重抑制;4个品种中文稻14对Cr3+表现出更强的耐性。
马孟莉孟衡玲雷恩李春燕苏一兰卢丙越
关键词:水稻铬污染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利用籼粳交BIL群体定位水稻谷粒长宽比QTL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以122个南粳35/N22//南粳35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材料,通过两年重复试验,利用Win QTLcart2.5和QTLNetwork2.0软件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宽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定位分析。利用Win QTLcart2.5共检测到5个控制谷粒长宽比的QTLs,分别位于第1、4、5、7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8.80%~18.83%。利用QTLNetwork2.0共检测到4个QTLs,贡献率为7.36%~16.05%,除q LWR-1未被检测到外,其余QTLs与Win QTLcart2.5检测结果吻合,除q LWR-4外,谷粒长宽比增效基因均来自长粒型水稻品种N22;此外还检测到3对上位性QTLs,贡献率为1.12%~4.97%。
马孟莉江玲刘艳红雷恩李春燕卢丙越
关键词:水稻QTL定位
云南主栽水稻品种对镉积累的差异及与粒型、粒重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以10份云南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镉(Cd)进行处理,测量茎秆和糙米中Cd含量,及不同品种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重,以研究云南主栽水稻品种糙米及茎秆Cd积累及其与粒型、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大,不同水稻品种茎秆和糙米Cd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且同一品种茎秆Cd含量高于糙米Cd含量,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秆中Cd含量与千粒重在不同浓度处理上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型无显著相关;糙米中Cd含量与粒型及千粒重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马孟莉卢丙越刘艳红苏一兰孟衡玲雷恩李春燕
关键词:粒型粒重
利用F_2群体定位水稻谷粒长宽比QTL被引量:2
2015年
以粳稻南粳35和籼稻N22杂交得到的F2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控制水稻谷粒长宽比的QTL进行定位。谷粒长宽比在F2群体中呈近似的正态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3个控制谷粒长宽比的QTL,分别位于第3、4和5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4.97%-58.06%,加性效应值介于0.05-0.20,除q LWR-4外,谷粒长宽比增效基因均来自长粒型水稻品种N22,其中q LWR-5对谷粒长宽比表型贡献率最大;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超显性、显性和部分显性;此外,利用QTLNetwork2.0软件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
马孟莉刘艳红江玲雷恩苏一兰卢丙越
关键词:水稻QTL定位
云南哈尼梯田红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有丰富的水稻品种,特别是红米资源。本研究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基因组的100对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分析元阳哈尼梯田60份红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100对SSR引物共扩增条带477个,平均每对引物扩增4.770个条带;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从1.035~6.000,平均为2.518;香农多样性指数(I)为0.086~1.912,平均为1.0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064~0.838,平均为0.519;基因杂合度(H)从0到0.950,平均为0.167;聚类分析可将60个红米品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籼稻亚种,包括57个水稻品种,第二类只有3个品种,为粳稻亚种。研究表明云南哈尼梯田水稻红米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马孟莉郑云周晓梅张婷婷张晓倩卢丙越
关键词:哈尼梯田水稻红米
抹芽、6-BA和NAA处理对蟹爪兰扦插苗发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以骑士蟹爪兰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抹芽、喷洒6-BA和NAA的处理方法,研究不同处理对蟹爪兰扦插苗出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抹芽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扦插苗的出芽数;未抹芽的扦插苗单独喷洒6-BA和NAA对出芽的影响不大;6-BA能够显著促进抹芽扦插苗的出芽数,NAA的作用则不明显;6-BA和NAA混合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未抹芽和抹芽扦插苗的出芽数,其中以6-BA、NAA喷洒抹芽扦插苗的效果最好。
马孟莉卢丙越刘艳红孟衡玲雷恩苏一兰李春燕
关键词:蟹爪兰扦插苗抹芽6-BA
基于SRAP标记的哈尼梯田红米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著名的哈尼梯田核心区位于云南省元阳县,至今仍以种植水稻地方品种为主,梯田红米是其中的主要类型。本研究利用筛选的20对SRAP标记分析60份哈尼梯田红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20对SRAP标记共扩增出182个条带,其中165个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达90.66%,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9.10个条带;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1.907、1.404、0.239和0.366,表明云南哈尼梯田水稻红米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60份红米品种分为两大类,即57个籼稻品种聚为第一类,3个粳稻品种聚为第二类,表明哈尼梯田红米以籼稻为主,在籼稻亚群中有部分品种存在遗传分化现象,这一结果与STRUCTURE软件分析的群体结构类型一致。本研究为哈尼梯田红米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孟莉周晓梅郑云张婷婷张晓倩卢丙越
关键词:哈尼梯田红米
铜、铅、镉对不同水稻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以17份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铜、醋酸铅和氯化镉进行胁迫处理,测量处理后不同品种种子发芽率,以研究铜(Cu)、铅(Pb)、镉(Cd)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Pb2+浓度升高,水稻种子发芽率逐渐降低,且不同品种对Cu2+的耐受性差异显著,其中Cu2+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Cd2+对水稻发芽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200 mg/L高浓度处理下发芽率依然维持在70%以上;各品种重金属的耐受性比较结果表明,粳稻对铜和铅的耐性较籼稻强,而镉胁迫下粳稻和籼稻种子萌发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马孟莉卢丙越苏一兰孟衡玲李春燕
关键词:水稻种子萌发
利用BIL群体定位水稻垩白粒率QTL被引量:1
2015年
以粳稻品种南粳35和籼稻品种N22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IL)群体为研究材料,于不同年份对控制水稻垩白粒率的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BIL群体中,垩白粒率在不同年份均为偏向高垩白亲本的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利用Win QTLcart 2.5软件共检测到6个控制垩白粒率的QTL,分别位于第2、2、3、6、8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介于8.96%~12.51%,加性效应值介于8.38%~14.36%,除qPGWC-6增加垩白粒率的基因来自N22外,其余QTL增效基因均来自南粳35。利用QTLNetwork 2.0软件2a共检测到3个QTL,分别位于第5、6和8染色体上,其中qPGWC-6和qPGWC-8与Win QTLcart2.5检测的位点相同,没有检测到上位性QTL对垩白粒率的影响。
马孟莉刘艳红江玲雷恩卢丙越
关键词:水稻垩白粒率QTL定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