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行业服务技术创新项目
- 作品数:69 被引量:864H指数:17
- 相关作者:谢永江李化建易忠来曾宇清王俊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基于概率分布函数的动车组车轴应力谱试验分析被引量:16
- 2013年
- 根据EN 13103标准分析计算车轴表面应力分布规律,据此在车轴应力较大的距车轮内端面113和163mm处的动车组车轴表面各布置2个测点,由此得到京津城际铁路和既有线路动车组的车轴应力时间历程,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后得到车轴弯曲应力谱子样,再由估计的最大应力幅值得到动车组车轴8级程序应力谱。结果表明:动车组车轴应力幅值的分布符合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并且既有线路动车组的车轴应力变化幅度比较大,而京津城际铁路的则比较平缓;在相同速度下,既有线路动车组的车轴应力最大值比京津城际铁路的大1倍左右;动车组以240km·h-1速度运行时其车轴应力幅值最小,在其他速度级下,车轴应力除最大值稍微有差别外,其他应力水平基本一致。
- 周素霞谢基龙赵方姚圣卓
- 关键词:动车组车轴应力谱概率分布函数
- 时速400公里动车组的牵引系统主要顶层技术指标研究被引量:13
- 2017年
- 为设计时速400公里动车组牵引系统,基于其牵引性能的要求,采用理论计算和仿真的方法研究牵引系统主要顶层技术指标。运行总阻力采用基于大西高铁综合试验数据确定的运行总阻力计算公式计算;按照在平直线路上动车组以速度400km·h-1运行时仍具有0.05m·s-2剩余加速度的要求等计算并提出总轮周功率为14 000kW;基于对三电平结构和二电平结构牵引变流器主电路拓扑的技术分析,提出二电平架控方式的牵引变流器拓扑;按照6 500V/750A型IGBT双管并联方式推算单辆动车的最大轮周功率,据此给出6M2T的整车动力配置方案;充分考虑黏着系数限制曲线、起动加速指标、牵引能力和电气制动能力的发挥及有关技术条件规定计算起动牵引力、恒转矩区电气制动力和恒功率转折点对应的速度。在郑徐客运专线条件下对建立的牵引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给出的牵引系统顶层技术指标设计合理,能够使时速400公里动车组在起动加速阶段加速快、恒速运行阶段速度波动小、制动停车阶段减速快。
- 孙剑方
-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牵引系统动力配置
- 高速铁路轮轨匹配存在问题及对策被引量:54
- 2017年
- 对我国高速铁路因轮轨匹配问题而导致轮轨接触位置不良、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超限报警、动车组异常抖动、钢轨波磨、道岔直尖轨非工作边疲劳裂纹等的具体成因进行研究,并主要从轮轨接触关系、等效锥度、轮轨匹配、钢轨打磨、道岔直尖轨处理等方面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车轮型面与60钢轨廓形不匹配导致了轮轨接触位置不良,采用60N钢轨可使轮轨的接触位置居中;按设计的钢轨廓形或60N钢轨廓形进行钢轨打磨,可以有效降低轮轨的等效锥度,从而抑制动车组异常抖动和构架横向加速度超限;采用GMC96—B型和GMC96—X型钢轨打磨车打磨产生的钢轨周期性磨痕波深较大时,容易发展成钢轨波磨,而采用大机打磨可有效治理钢轨波磨;道岔直尖轨非工作边因未倒棱且长期承受应力集中作用是造成其产生疲劳裂纹的根本原因,可采用倒圆和组合断面轨面修型处理,有效控制直尖轨非工作边的疲劳伤损。
- 周清跃刘丰收张银花田常海俞喆张金
- 关键词:轮轨匹配轮轨接触关系钢轨波磨等效锥度高速铁路
- 基于投影轮廓的轮轨三维接触几何计算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为便于研究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将轮轨的直线上接触、曲线上接触和轮轮接触3种典型轮轨三维接触几何计算归结为轮轨直线接触平行投影轮廓和轮轨曲线、轮轮接触旋转投影轮廓的二维接触问题。利用轮对的旋转体特性,分别推导出轮对在不同投影下其底部轮廓的计算公式,给出求解步骤以及适合轮轨三维接触计算的二维同步迭代流程。以S1002CN踏面轮对与60kg·m-1钢轨的三维接触几何关系为例,仿真分析直线、300m半径曲线及轨道轮半径为900mm的滚动试验台的轮轨三维接触几何情况。结果表明:将轮轨接触点相对于轮对底部母线的偏转角作为计算参数,使得基于投影轮廓的轮轨三维接触几何计算方法简单、易用;直线及曲线线路上的轮轨三维接触几何关系相近,当轮对摇头角小于5~10mrad时还可用轮轨二维几何关系近似;轮对大横移下的接触点偏转角,在一定的摇头角范围内可视为轮对摇头角的线性函数;二维同步迭代能有效实现复杂条件下的轮轨三维接触几何计算;小横移条件下,轮轮三维接触即具有明显的接触点偏转角,仿真时需要修正。
- 曾宇清文彬于卫东成棣王成国
- 关键词:轮轨接触旋转体
- 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方案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随着我国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展开,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技术与系统试验支持。为加快实验研究手段建设,特别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围绕高速铁路系统建设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结合我国铁路实际,对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基地、高速动车组试验子系统、通信信号试验子系统、线路工程试验子系统、接触网与牵引变电试验子系统、客运服务试验子系统、安全保障试验子系统、环保与节能试验子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中心和测试数据处理分析中心,即1个试验基地、7个子系统、2个中心组成的设想性建设方案,以开展与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及技术装备有关的试验验证、安全评估、标准制订等科学试验研究,凝聚、培养高速铁路系统试验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系统试验验证、检测认定和安全评估的科技创新基地。
- 王俊彪
- 关键词:高速铁路实验室
- 列车以太网物理层一致性测试的应用被引量:8
- 2019年
- 列车以太网一致性测试技术是保障列车以太网通信质量的重要手段。文中在研究动车组以太网相关测试规范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以太网测试的试验项点,设计了动车组以太网测试试验台,可对以太网物理层信号特征进行测试。在实际测试工作中证明了该设备可对被测设备的多项以太网参数指标实现测量、鉴别、和评判,提升了以太网通信测试能力和列车以太网系统集成的能力。
- 孔元李元轩黄志平赵红卫张波
- 关键词:物理层试验台
- 评判高铁轨道短波不平顺病害的轨道冲击指数法被引量:36
- 2016年
- 基于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能有效刻画轨道短波不平顺引起轮轨之间高频冲击的特性,提出基于带通滤波后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的轨道冲击指数,评判高速铁路轨道短波不平顺病害;相对以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幅值为指标的传统评价方法,用轨道冲击指数评判轨道的短波不平顺病害,可以有效减少钢轨接头焊缝、道岔以及钢轨不均匀磨耗、波浪和波纹磨耗等各种随机因素对评判结果的影响。针对传统的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移动有效值计算方法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挖掘相邻2个移动有效值的递推关系,设计出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移动有效值快速计算方法。采用轨道冲击指数法和实测的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评判轨道短波平顺状态,并与轮轨力检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用轨道冲击指数能更有效评判轨道短波不平顺病害,而且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用给出的轴箱垂向振动加速度移动有效值快速算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算法计算量过大的问题,满足了工程在线应用的要求。
- 刘金朝陈东生赵钢刘伶萍孙善超郭剑峰梁志明
- 关键词:高速铁路
- 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分析国外高速铁路系统实验室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阐述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框架组成,建立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线为核心的调试基地,以高速试验段为试验验证手段,配备各子系统实验室,具备先进检测手段及数据分析系统的国家级实验平台,集中体现我国铁路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围绕高速铁路系统开展综合性能试验研究与测试,对高速动车组、线路工程、通信信号等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性能进行检测与验证,为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 王俊彪李群仁
- 关键词:高速铁路实验室
- 基于NoSQL数据库的大数据查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9
- 2014年
- 基于NoSQL数据库理论,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将NoSQL数据库分为面向高性能读写、面向文档和面向分布式计算的3种类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数据库的6种代表产品的优缺点,结合铁路客票实名制售票信息综合分析系统中的大数据操作的需求,选用NoSQL数据库中的面向分布式计算的Cassandra数据库。基于Cassandra数据库,提出铁路客票实名制信息综合分析系统的技术架构,并设计反向索引以构建客票实名制乘车信息的查询策略和查询流程。通过性能测试,验证了NoSQL数据库技术在处理大数据查询和分析中的高可用性,可突破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在应用中所遇到的查询性能、扩展性以及投资成本的瓶颈。
- 朱建生汪健雄张军锋
- 关键词:NOSQL数据库数据查询
-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并网控制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采用无互联线并网技术,提升辅助供电冗余能力。辅助变流器采用PQ下垂控制,以三相同步坐标变换的方式实现对供电母线电压的锁相,以有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出频率控制、无功功率实现对辅助变流器输出电压幅值控制的方式实现并网均流控制。该控制策略在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上进行了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并网控制效果良好,在动车组辅助变流器启动、投切、负载变化过程中,动态响应快,均流效果好,满足动车组运行的要求。
- 宋永丰
- 关键词:辅助变流器并网控制锁相技术